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婚姻法为视角,结合婚姻法自身强烈的伦理性特征,以及法律与道德在婚姻家庭中的角色,婚姻法中的道德性要求最为突出。但是在重视道德调整的同时,也应防止道德判断对司法裁判的干扰,分清二者的调整领域,用道德来弥补法律调整的真空,用法律来传播道德,以实现二者的平衡。  相似文献   

2.
道德立法是我国现阶段法律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趋势。道德与法律的一致性使道德立法成为可能 ,但两者调整的社会关系领域的异同使两者既相互适应又要相对保持距离 ;道德与法律之间的矛盾是道德法律化的滞后性所致 ,所以要加强道德立法建设。加强道德立法并不是弱化道德自律性的作用 ,而是通过道德教化的法律保障使外在法律转化为道德主体的内在道德信念  相似文献   

3.
法律的存在与实现与民族精神文化中的伦理道德有着最直接的关系;古今中外任何一部优良的法典都必须内涵与当时社会历史阶段相适应的道德观念,都必须与同时期道德要求的价值趋向相一致.现代法制所体现的诚实信用、公平公正、平等公开、善良真实等原则既是道德对法律的要求,也是道德对法律的主导.同时,法治的实现,需要与时共进的全社会整体道德素质的提高.法律调整是以道德调整为前提的.  相似文献   

4.
法律的存在与实现与民族精神文化中的伦理道德有着最直接的关系;古今中外任何一部优良的法典都必须内涵与当时社会历史阶段相适应的道德观念.都必须与同时期道德要求的价值趋向相一致。现代法制所体现的诚实信用、公平公正、平等公开、善良真实等原则既是道德对法律的要求,也是道德对法律的主导。同时,法治的实现,需要与时共进的全社会整体道德素质的提高。法律调整是以道德调整为前提的。  相似文献   

5.
科学、法律、道德是我们战胜"非典"的三件有利武器,在与"非典"拼搏中,我们深感法律和社会道德的巨大作用,但同时我们又不能不承认我国法律的滞后和道德的缺位.为了更进一步的巩固"抗非"成果,更好地应对危机,必须重视社会道德和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6.
法律主治要求调整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唯一准绳是法律.法治所依据的法律是良法,它的生发点在于道德;法律的施行过程需要道德的支撑;广大人民遵守法律的落脚点在于一种道德自律.从立法过程到适法过程,从执法主体到守法主体,都体现出法的道德性基础.  相似文献   

7.
法律与道德的区分这个问题并非是哈特的创造.以<法律的概念>为蓝本叙述法律与道德分离的背景,在哈特的语境下阐述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可以看到:法律与道德交叉是"形式和功能上的",而不是"内容上"的,从规则的内向角度出发,道德是不能成为评判法律效力的终极标准的,但通过研究和论证实证法学派的现点可以得出"恶法亦法"以澄清自然法学派...  相似文献   

8.
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上,有关"恶法非法"和"恶法亦法"的讨论很多。自古希腊时期的克里克勒提出法分善恶,到孟德斯鸠将"法"同"法律"严格区分,再到边沁、奥斯丁等提出法律和道德无必然联系,长达几个世纪的学术争论仍在持续。通说认为,法律为最低限度的道德。但是,道德可否否定法律,违背道德的法律是否仍需遵守等问题依然没有定论。法学理论和司法实践的差异,也决定了立法和学术讨论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9.
刑法与道德同为人们的行为规范,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社会中有不同的调整范围,对社会起着不同的作用;道德是法律的底线,道德最终会上升为法律。随着社会的发展,刑法与道德将相互渗透,逐步趋同。最终达到统一。  相似文献   

10.
在是否救助老人问题上的道德沦丧,与法律的价值取向、法官的判定结论有着直接的联系。人们赖以为行为准则的不外乎是道德和法律,要使得公众勇于、敢于、乐于救助他人于危难之中,单纯道德的倡导肯定是苍白无力的,其有赖于法律的支持。司法机关在证据清晰明了时,应采用"谁主张谁举证"的民事诉讼证据原则;在证据模糊不明时,应由法院作为证据调查的主体;在证据出现瑕疵时,应坚持"无罪推定"的证据采信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