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行政处罚法》中虽对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做出规定,但对其中"同一违法行为数"的认定,未进一步具体明确,因此,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行政处罚领域,复杂、特殊形态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单复数的认定,成为交警执法的难点。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数认定,首先可按照构成要件说,列举出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数,再判断是否存在想象竞合、继续性违法行为、连续性违法行为、触犯多个选择性构成要件违法行为和数个不作为违法行为等类型的特殊、复杂形态并予以修正,最终确定违法行为数。  相似文献   

2.
王小军 《海南人大》2009,(11):45-45
刚通过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初审的《深圳经济特区视频:深圳拟规定机动车闯红灯罚千元引争议道路交通安全处罚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深圳新交规条例”)将对多种交通违法行为开出全国最高罚款!包括:闯红灯、高速路逆行等10种罚款额度为1000元的违规行为;醉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1万元罚款等等;  相似文献   

3.
《海南人大》2006,(9):29-31
第一条 为保障道路交通有序、安全、畅通,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依法处罚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相似文献   

4.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六条的核心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目的是使交通参与人了解、熟悉、遵守交通法规.但该法条只规定了政府机关、学校、媒体、企事业单位等有交通安全教育的义务,对其履行义务的标准、不履行义务、领导组织实施和监督机制则无具体明确的规定,对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的方法、措施、经费等问题也无相关规定予以落实,使得该法条的执行存在相当大的问题.为此,政府首先应建立健全与<道路交通安全法>相应的配套法规,并使之有针对性,并落实了监督机制.其次,应有重点、有步骤、有长远规划地进行设想,采用合适的、多样化的宣传教育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一、问题的提起 我国《行政处罚法》规定:“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实践当中,税务机关对税务违法行为是罚款与滞纳金并收,而很多人认为滞纳金就是罚款的,今后对税务违法行为进行处罚,会不会因此  相似文献   

6.
随着车辆及道路的高速发展,交通矛盾与冲突问题日益严重,社会对提升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我国目前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法规尚不健全,立法模式欠缺科学民主,违法行为认定标准模糊,处罚不适当,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体系与交通发展难以匹配。因此,需要在立法与执法层面,运用法治思维,确定管理主体,明确管理职责,体现法律的公平原则、统一原则以及处罚相当原则,以求公平合理处理交通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7.
一、行政罚款的基本要件与原则行政罚款,是指行政法主体依法科处相对人缴纳一定数量货币的行政行为。因它以特定相对人为科处对象,故属于具体行政行为范畴。行政法主体实施行政罚款,主要有两种:一是行政处罚罚款;二是行政执行罚款。行政处罚罚款,以制裁相对人之违法行为为目的,具有惩戒与处罚性质,是行政法  相似文献   

8.
随着机动化社会的到来,道路交通安全法律制度体系中不完善的地方日益显现,突出表现在:涉及交通构成要素的部分法律条文操作性不强,配套法规规章不健全、不衔接,相关标准规定执行有困难,相关部门法律职责履行不到位。现阶段,要进一步完善道路交通安全法律制度体系,必须以"法治理念、创新思维、科学管理、公平公正"为原则,加强车辆源头管理,进一步落实政府领导责任及相关部门和单位职责,健全道路和交通安全设施的管理规范,增加严重影响交通安全违法行为的处罚种类和幅度,做好与其他法律、法规、规章的配套衔接,强化交警执法规范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行政理论界一直存在着“一事不再罚”原则,但其内涵尚未形成共识,对同一违法行为,不应当重复处罚,这就是“一事不再罚”原则。但《行政处罚法》规定的是“一事不再罚款原则”即对同一违法行为构成法条竞合后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一事不再罚款”原则是“一事不再罚”理论与行政处罚现状有机结合在《行政处罚法》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程序规定》规定:交通警察一人可以当场作出处罚决定,在当事人拒绝签字、拒绝签收的情况下,应当在处罚决定书上注明。这种"注明"是否等于告知、能否代替送达是一个未明确的问题,它在实践中会影响到执法和当事人的权利,以及公平正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交通违法行为是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畅通有序的重要因素。对交通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是交通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正面的处罚效果能引导人们自觉遵守法律义务。减少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的发生。要实现处罚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正面统一,就必须从执法理念和执法方式入手,端正民警的执法理念,提升执法水平,同时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对交通管理工作中行政处罚的评价,逐步消除处罚给交通管理工作带来的负面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2.
也谈一事不再罚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理论界关于一事不再罚原则的具体涵义尚未形成共识。一事不再罚是指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反行政法规范的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的行政处罚。在实际操作中可遵循谁先发现就归该主体管辖,后发现者不再处理的原则。我国《行政处罚法》关于对当事人的同一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的规定,反映了一事不再罚的精神和立法宗旨,但由于其范围的有限性,不足以全面解决重复处罚的问题。随着一事不再罚原则理论上的日益成熟,法律规定的一事不再罚原则的内容将进一步得到充实和完善。  相似文献   

13.
道路交通事故是目前越来越引起公众关注的社会问题,而建立信息化、规范化、科学化和简约化的交通违法行为处理方式是建立现代化交通管理模式的时代要求。以机动车驾驶人持金融牡丹交通卡为信息载体,实现交通违法人直接向银行缴纳罚款的违法行为处理方式,可以有效达到简化交通违法行为处理环节、方便群众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余涛 《海南人大》2006,(9):49-50
《海南省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罚规定》(以下简称《处罚规定》)已由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于2006年7月28日通过,自2006年10月1日起施行。为了使广大人民群众了解、掌握和遵守本法,保证法规的正确实施,现就《处罚规定》的有关问题作一介绍。一、交通协管员不得对道路  相似文献   

15.
行政收缴是行政主体接收相对人缴纳的金钱、工具及其他物品的行政行为。我国现行立法规定的收缴包括收缴"罚款"、收缴"违禁品、违法物品、用于违法行为的工具或物品"和收缴"证照"三类。收缴既不是一种新型的行政行为,也不属于行政强制。其中收缴罚款属于"执行性的行政事实行为";收缴违禁品、违法物品、用于违法行为的工具或物品属于行政"没收";收缴证照属于"暂扣、吊销许可证或执照"类行政处罚。处罚型行政收缴应遵守处罚法定原则和《行政处罚法》的相关规定;事实型行政收缴应受法律保留和正当程序原则的约束。  相似文献   

16.
现行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对机动车违法停放、临时停车的规定缺乏确定性,对法律条文也有多种理解。加强对车辆通行的有序管理是《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立法目的,在保障驾驶人合法利益的同时,也要充分保护社会公共资源公平分配、合理使用。从法理运用和法条理解的角度剖析机动车违法停放和临时停车的违法行为,或可找到一种最具适用性的法律运用模式,为当前的公安交通执法管理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自2006年3月1日实施以来,在维护社会治安,保障群众合法权益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法规定的罚款情形增多、罚款数额提高,尤其是拘留并处罚款处罚规定的变化,导致一些罚款处罚未能执行或者未能及时执行,客观上造成了执法不公,执法权威降低,不利于法律的有效实施。在该法实施六周年之际,结合执法实践,针对治安管理罚款处罚执行难的现状和原因予以分析并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8.
如何科学、合理地设定道路交通管理行政处罚的种类和幅度是《道路交通法》令世人关注的立法焦点。本文试从改革和完善道路交通管理法律规范体系的角度出发,对现行道路交通管理行政处罚种类和幅度设定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部门与地方政府规章中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立法建议,以供《道路交通法》立法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9.
治安管理处罚是公安机关依法强制剥夺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的人身自由、名誉、财产或其他权利的行政法律制裁。《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治安管理处罚种类包括警告、罚款、行政拘留、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以及针对外国人的限期出境或者驱逐出境。治安管理处罚种类重构对治安管理处罚中的问题的解决、公安机关的依法行政、公民权利的保护以及处罚种类的多样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警告、罚款、行政拘留等处罚种类执行适用中存在相关问题,应调整警告处罚的执行方式、建立罚款与拘留的转换易科制度以及增加"社会服务罚"和社区矫正两种治安管理处罚种类的重构建议。  相似文献   

20.
交通违法行为是影响道路交通安全畅通有序的重要因素,对交通违法行为实施行政处罚是交通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正面的处罚效果能引导人们自觉遵守法律义务,减少道路交通违法行为的发生。要实现处罚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正面统一,就必须从执法理念和执法方式入手,端正民警的执法理念,提升执法水平,同时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对交通管理工作中行政处罚的评价,逐步消除处罚给交通管理工作带来的负面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