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8 毫秒
1.
改革的本质属性是"人民",人民对执法的期望是公平和正义得以实现。提升警察执法权威是维护国家法律尊严、实现公平和正义的重要手段,也是当前公安改革的整体目标之一。探寻警察执法权威的本源是为执法权威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解决问题的根本。权力、公众认可和服从的本源都可以归结为国家法律规范,因而警察执法权威的本源是国家法律规范,法律规范决定、影响了警察执法权威的"权"和"威"。规范化执法、执法技能提升和公众配合,成为法律规范本源下警察执法权威提升路径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2.
中美政府执法与法院司法关系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执法与司法的关系既是宪政问题,也是经济法实施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美国,二者是事中制约的关系,中国是事后的监督保障关系。相对而言,美国的制度安排更为合理。法院对经济执法的事中制约,不仅是以权力约束权力的需要,而且是实现社会正义、提高执法效果和效率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完善的信用法律制度是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和前提。充分认识信用建设试点中的法律障碍,对于构建完善的信用法律制度、全面推进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权力限制与权力保障是一对矛盾体,因为公众一方面需要确保有足够的权力进行立法、执法活动,以维护社会秩序、创造法治社会;另一方面却害怕过于强大的权力会侵害到社会利益与人们的私有权利。而人民警察作为维护社会安定、公共安全的重要执法群体。限制其权力以保障人权是至关重要的,但如果没有对这种权力的有效支持,那么在权力实施过程中也必定会导致诸多问题。如何平衡对人民警察权力的限制与保障其实施之间的矛盾,对于协调各方利益,更好的创建一个安定和谐的社会是不可或缺的条件。  相似文献   

5.
从法律层面而言,和谐社会的本质是权利与权利、权力与权利、权力与权力之间的和谐。警察权的行使实质上就是如何处理好公民权利与警察权利、警察权力与警察权利、警察权力与其他公共权力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具体主要体现为如何处理好执法意识与执法公正、执法效果与社会效果、执法程序与执法效率、执法监督与执法保障、执法规范与执法权威之间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6.
完善执法权力运行机制是公安机关推进执法改革与规范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主要包含完善执法办案制度、执法司法衔接机制、执法责任制、人权保障制度等一系列改革举措,目的在于规范执法权力运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完善执法权力运行机制重点是要明确基本路径,推进"三位一体",构筑公安执法权力运行管理"封闭圈",同时,强化刑事执法管控,正确把握三个方面的关系,保障公安执法权力运行机制改革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7.
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通过双向信息传播,树立良好形象、赢得公众支持合作、获得事业成功的管理功能和经营艺术,它的最大特征是以真诚为信条。建立良好警察公共关系,必须抓住真诚这个特征,努力提高警察公信力,改善警察公信力不高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在角色定位、人性执法、公正执法、规范权力、制度保障、德政建设和危机攻关等方面提高警察公信力。  相似文献   

8.
警察执法是国家权力的一种制度规定与职能安排,其执法能力与执政能力之间存在着紧密关联.执法的科学化、民主化与法治化,从科学精神、人文关怀与制度保障三个维度为加强警察执法能力建设提供了现实路径与价值标准,必将有利于全方位提升警察的执法能力,从而增强党的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9.
宪政是政治秩序的法律化 ,宪政建设的目标是建立宪政秩序。宪政秩序是政治文明的基础。宪政秩序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宪法的正当性为前提 ,以制度正义为基础 ,以宪法调控功能的发挥为保障。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时期,现阶段出现的社会信用缺失问题,应该说是植根于这一时代背景的。新的以契约化交易为基础,以健全、高效的法律体系和执法体系为依托,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社会信用体系还未建立起来;而原先植根于人格化交易的中国传统信用关系的许多缺陷却开始显现,恶化了信用环境,并导致了整个信用领域的混乱。要解决信用危机问题,关键在于实现从人伦信用到契约信用理念的转换,加强信用制度建设,尤其是其中的法律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1.
政治信用就是当政治发挥对社会的调节机制功能时,体现出对人类社会的正义、公正、平等、民主、和谐等精神和原则的追求及维护,从而实现人类社会和谐有序的发展。当前,我国政府在政治信用上总体是好的,但也有缺陷。要提升政府信任,必须探索政治信用建设的途径,力争以民主政治建设、法律制度建设以及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来加强政治信用建设。  相似文献   

12.
对和谐社会的构建问题,应在现实的历史基础上作出具体的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凸现了个人发展和个人权利要求,也使社会公平与正义成为大多数人认同的社会价值,于是,构建和谐社会就要在政治上达成个人权利和社会公平与正义的相对平衡。为此,应在民主制基础上建设集中行使国家权力的权威政府,完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在现阶段,面对权力高度集中的事实,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创设政治前提。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要求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政府信用在社会信用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着基础性、决定性、导向性的作用,政府信用缺失严重影响政府自身形象,严重影响社会诚信建设效果.为此,必须建设以法治、服务、责任、效能为目标模式的诚信政府,从观念与意识、制度与机制、公务员素质等几方面构建政府信用体系.  相似文献   

14.
对公安机关执法监督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是公安机关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适应国家民主法制建设的结合点,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因此,对公安机关行使的执法权力必须予以强有力的监督和制约。强化公安执法监督工作,一是教育民警树立“民本位”的观念,铲除“官本位”的意识,自觉接受监督;二是改进公安机关领导干部任免和经费保障体制,以利于建立统一高效的执法监督;三是减少监督机构,强化监督机制,发挥执法监督的最大效能;四是完善警务公开制度,规范公安机关执法自由裁量权,在社会营造广泛监督的氛围;五是加强教育,使公安执法人员在公众中树立良好形象;六是严格执行执法过错追究制度。  相似文献   

15.
社区警务:基层协商民主的重要范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协商民主是以尊重权利、平等参与为前提的现代新型民主,体现的是公平、正义。发展协商民主,有助于社会各阶层的和谐共处。社区警务是一种警方与公众的互动警务,是人民群众行使社会管理权力的一种理性回归,实施社区警务已为协商民主的实践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社区警务正成为我国基层协商民主的一种重要范式。  相似文献   

16.
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正义问题正在变的日益重要,电视、杂志、互联网、学术界等激烈的讨论无不涉及正义问题。中国社会的正义问题正在影响着经济、政治、社会目标的选择和实现。作为分配公共资源,规范社会成员行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制度,其本身和其运行都应该体现正义的要求。只有根据人们持有的正义原则建立和运行的制度,才能得到人们的认同;只有人们发自内心的认同制度,才能得到拥护、顺利实施、达到制度建立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大数据时代,政府的权力运行机制要完成转型,政府不仅要提供更便捷的公共服务,让公众有效参与公共事务治理,更要完善行政程序立法,使得政府的角色定位从实体利益的分配者转变为新旧利益博弈的正当程序制度供给者,行政权力运行系统也要突破碎片化的部门执法格局,消除不同部门之间的隐性壁垒,加强行政权力运行系统的整合与协力,还要开放海量政府信息给社会使用,实现政府管理向公共治理转型。  相似文献   

18.
在坚持“执法如山”理念的同时,也应当逐步树立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执法如水”理念,使司法治理刚柔并济,最终达到定纷止争、案结事了的效果。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执法如水”理念:一是以协商正义补充规则正义的不足;二是强调法律与情理的互动;三是追求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司法理念从“执法如山”到“执法如山”与“执法如水”并重的转变.不仅要做到观念上的接受,而且至少应当从开发司法服务功能、发展多元解纷机制、强化诉讼指挥职权、建立案例指导制度、充实司法救助内容五个方面着手,进行制度上的建设和实践上的落实.促进司法方式的转变.使社会公平正义切实得到维护。  相似文献   

19.
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制度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道德建设方式由道德教化与制度安排构成,就总体地位与作用看,后者重于前者,这是因为制度建设为公民个体道德建设提供行为规范及价值评判标准等诸方面的基础性支持。一旦社会制度出现不合理、不正义、不道德,则公民道德建设就会出现价值取向上的混乱,个体行为就会无所适从。因此,实现公民道德建设的前提必然是社会制度合伦理性的正义安排,一个理想的道德社会不容许用不正义的伦理制度体系去要求公民个体提升其道德水准。  相似文献   

20.
开放动态的社会环境以及更加强调公平、正义、人权保障理念的现代法治体系,已不是靠传统的执法思维、方式、体制机制能够从容应对的,构建与现代警务相适应的执法权力运行机制是做好新时期公安工作的迫切需求。深化执法权力运行机制改革的基本发展路径可以概括为"完善一个平台",打造"四大体系",核心是牢牢把握公安执法质量生命线,深化"三项改革",重点是坚持问题导向,着力破解基层执法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