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涉众型经济犯罪是指基于同一法律事实、利益受损人数众多、可能影响社会秩序稳定的经济犯罪案件,当前的涉众经济犯罪治理存在着法律适用难、调查取证难、协调处理难、追赃处置难、维稳压力大等难题,针对上述难题,应构建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健全涉众经济犯罪的侦查办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多警种、跨行业、跨区域沟通协调机制、健全涉案财物处置工作机制、完善预防危机处置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2.
大数据时代涉众型经济犯罪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并具有受害人数多、涉及地域广、办案周期长、涉案金额大、网络敏感度高的显著特点,创新涉众型经济犯罪侦查机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大数据时代创新涉众型经济犯罪侦查机制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从国家、社会、个人等层面创新预警研判机制、合成作战机制、追赃减损机制、维稳处突机制,形成协作配合、整体联动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三明市非法集资类涉众型经济犯罪呈现案件数量增多、涉案主体变化、受害群体集中、涉网特征明显和潜伏期长、危害性大等特点,防范打击非法集资类涉众型经济犯罪存在行政监管难、立案侦查难、法律政策把控难和追赃挽损难等问题,应从建立完善综合治理工作机制、情报预警研判工作机制、专业侦查工作机制、依法公正高效审判机制、维稳处置工作机制、宣传防范工作机制等六个方面强化工作举措,有效遏制非法集资类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高发态势,严防经济领域风险向社会稳定领域传导。  相似文献   

4.
当前,一些影响社会稳定的案件、事件时有发生,特别是涉众型经济犯罪呈倍增之势。涉众型经济犯罪受害人多,在侦查过程中,常有群众为挽回损失集体上访或聚众滋事,造成不良社会面影响。对此,要加强涉众型经济犯罪侦查中的社会面影响控制研究,减少侦查工作对社会稳定的冲击,呼应公安机关"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政治任务。  相似文献   

5.
当前,公安机关在办理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过程中面临法律界定模糊、办案效率低下、案件协调不利、取证工作繁杂、赃款追缴困难、群众上访严峻等一系列困境。因此,公安机关需讲究技巧方法,形成证据链条、拓展追赃思路,提高追赃效率、平息各方矛盾,安抚受害群众、加强协作沟通,建立会商机制、提出立法建议,完善法律法规,从而优化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的侦查模式。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昆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一直呈现高发态势。此类案件涉案人员众多,受害群体庞大,社会影响恶劣,极大地危害了我市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及公民财产所有权。因追缴赃款赃物不易,后续处置困难,群体性上访频发,极易引发深层次社会矛盾。治理途径:一是加快建立适合中小投资者的金融市场;二是完善"涉众型"经济犯罪预测预警工作机制;三是建立防控"涉众型"经济犯罪网络;四是建立综合治理与专业打击相结合的工作机制;五是创新宣传引导工作机制方式;六是开展基层防范"涉众型"经济犯罪长效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7.
涉众型经济犯罪的特点及侦查对策多维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涉众型经济犯罪指涉及众多、特别是涉及众多不特定受害群体的经济犯罪.针对涉众型经济犯罪的特点及发案原因,公安部门应多策并举,优化侦查对策.与此同时,还应加强社会管理和防范,压缩涉众型经济犯罪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8.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要求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新时代背景下创新涉众型经济犯罪治理方法至关重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对涉众型经济犯罪治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公安机关在涉众型经济犯罪治理工作中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时,应首先明晰当前涉众型经济犯罪的成因及治理难点,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作为一条逻辑主线贯穿于涉众型经济犯罪治理的各项工作中。在具体实施中,通过多方拓宽投融资渠道,完善法律规范,共建全民防范机制,建立高效的涉案财物处置机制,共建涉案证据统一管理机制,搭建数字化犯罪预警平台等构建涉众型经济犯罪治理框架,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涉众型经济犯罪呈上升趋势,影响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制约了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施.成为我国经济领域中严重的不和谐因素。该犯罪具有涉案金额巨大、涉及面广、危害严重的特点。针对涉众型经济犯罪的特点.侦查也应采用相应的侦查对策和处置方法。  相似文献   

10.
涉众型经济犯罪呈上升趋势,严重威胁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影响了我国社会秩序的安定。涉众型经济犯罪在侵害不特定多数人财产权利的同时,也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和谐社会的构建.已成为我国经济领域中严重的不和谐因素。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具有显著的特点,在办理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过程中,除了在侦查阶段上要注意谋略和方法的运用外,在破案后,一定还要注重案件的合理处置。  相似文献   

11.
涉众型经济犯罪是近年来较为突出的经济犯罪,具有广泛性、后果严重等特征。该类犯罪的生成机制主要源于我国社会转型期的诸多社会不和谐因素.如金融体制不够健全、社会资源分配不公、打击不到位、犯罪成本较低以及参与群众法制观念淡薄,盲从、投机心理严重等。对此,预防和应对涉众型经济犯罪需从构建和谐社会出发,消除社会冲突,发现、解决社会矛盾,不仅在金融政策上要“疏”、“堵”双管齐下,还要利用典型案例,做好涉众型经济犯罪的宣传和心理预防工作.加强预防和控制涉众型经济犯罪的情报信息工作,建立健全严格的事件倒查和责任追究制度,增强打击涉众型经济犯罪力度,加大犯罪成本,把打击、防控涉众型经济犯罪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结合起来.构筑有效的涉众型经济犯罪防控体系。  相似文献   

12.
涉众型经济犯罪是指发生在经济运行领域里,以高额回报等虚假信息为诱饵,以众多不特定公众为侵害对象,非法牟取巨额钱财,严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并危及社会稳定,依照《刑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涉众型经济犯罪涉及面广、潜伏期长、涉案金额大,在治理上需多措并举,完善经济行政法规,抓住重点环节查处重点案件,进一步完善善后处理机制,做好广大群众的宣传、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3.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涉众型经济犯罪的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坚决打好防范化解包括金融风险在内的重大风险变革攻坚战。对涉众型经济犯罪问题进行研究,对提高新形势下打击涉众型经济犯罪的工作水平,有力维护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有积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涉众型经济犯罪被害人的基本内涵、涉众型经济犯罪被害人的条件、研究涉众型经济犯罪被害人的意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4.
以非法集资为代表的涉众型经济犯罪持续高发,此类案件涉众性、风险性特征突出,易引发群体上访事件,加之风险外溢,直接影响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给政府维稳工作带来巨大压力。本文分析了涉众型经济犯罪风险点及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基础保障、预警监测、化解处理、维稳善后”“四位一体”的工作机制破解维稳难题。  相似文献   

15.
涉众型经济犯罪不仅严重地破坏了国家社会金融管理秩序,而且引发了群体性事件,极大地影响了社会政治稳定。涉众型经济犯罪大致可划分为债权、股权、商品营销、生产经营等四大类。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在对具体案件定性过程中往往出现难以区分和辨别的困难,涉众型经济犯罪的数额等问题认定难度较大。防范和化解涉众型经济犯罪应坚持地方党委、政府的集中统一领导,公安机关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坚持依法移送、相互配合的协作机制.做到快侦、快审、快结,完善制度,严格把关,形成多层次、多部门的监管体系,认真接待受害群众,增强保密观念,扩大社会宣传,强化社会法制观念和防范意识。  相似文献   

16.
由于经济犯罪的严重化趋势,经济犯罪侦查的专业化、正规化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要求。本文论述了公安机关对经济犯罪侦查的工作机制的内涵及其具体内容,指出经侦工作必须建立和强化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机制:经济犯罪线索的发现与移送机制;经侦协作机制;排除干扰的侦查办案机制;经济犯罪侦查的监督、约束机制;经济犯罪侦查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传销、非法集资等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频繁发生,严重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由此所引发的大量集访、闹访等群体性事件对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也构成威胁。公安经侦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从而更好地研判、预警与处置涉众型经济犯罪。  相似文献   

18.
以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文献研究法明确涉众型经济犯罪的基本概念,结合实地调研、实践观察等研究法,探究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的现状与主要特点。在此基础上对如何有效防控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提出几点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涉众型经济犯罪屡次成为社会的聚焦点。正确认识涉众型经济犯罪的本质特征,解读关于涉众型经济犯罪的刑法规制,从而探求治理涉众型经济犯罪的有效司法对策,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经济犯罪侦查信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侦查学基础理论关注对侦查情报的研究,但是鲜有论及侦查信息,从概念指向而言,侦查信息和侦查情报不能等同。信息时代,深入研究侦查信息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在经济犯罪侦查领域,研究经济犯罪侦查信息可以帮助侦查主体培养正确的侦查思维,帮助侦查主体树立信息意识和证据意识,帮助侦查主体灵活选择侦查模式,同时还可以正确引导侦查决策。深入研究经济犯罪侦查信息理论对于经济犯罪侦查实务工作也会产生影响,其集中体现在建立和完善经济犯罪侦查协作机制、建立经济犯罪情报系统和建立经济侦查专门队伍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