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涉众型经济犯罪呈上升趋势,严重威胁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影响了我国社会秩序的安定。涉众型经济犯罪在侵害不特定多数人财产权利的同时,也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和谐社会的构建.已成为我国经济领域中严重的不和谐因素。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具有显著的特点,在办理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过程中,除了在侦查阶段上要注意谋略和方法的运用外,在破案后,一定还要注重案件的合理处置。  相似文献   

2.
涉众型经济犯罪不是一个具体的罪名,而是几个经济犯罪罪名的合称,这一类经济型犯罪严重损害了国家、社会、公众的财产利益。以经济犯罪侦查机制为视角,分析涉众型经济犯罪的内涵、特征以及成因;完善涉众型经济犯罪侦查工作机制,以一体化为基础开展各项工作;侦查职能的发挥,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保障机制支撑;监督制约机制是侦查机制里一项重要内容,要从内部和外部监督制约机制的完善来提高涉众型经济犯罪侦查成效。  相似文献   

3.
涉众型经济犯罪的特点及侦查对策多维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涉众型经济犯罪指涉及众多、特别是涉及众多不特定受害群体的经济犯罪.针对涉众型经济犯罪的特点及发案原因,公安部门应多策并举,优化侦查对策.与此同时,还应加强社会管理和防范,压缩涉众型经济犯罪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4.
当前,一些影响社会稳定的案件、事件时有发生,特别是涉众型经济犯罪呈倍增之势。涉众型经济犯罪受害人多,在侦查过程中,常有群众为挽回损失集体上访或聚众滋事,造成不良社会面影响。对此,要加强涉众型经济犯罪侦查中的社会面影响控制研究,减少侦查工作对社会稳定的冲击,呼应公安机关"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政治任务。  相似文献   

5.
涉众型经济犯罪是近年来较为突出的经济犯罪,具有广泛性、后果严重等特征。该类犯罪的生成机制主要源于我国社会转型期的诸多社会不和谐因素.如金融体制不够健全、社会资源分配不公、打击不到位、犯罪成本较低以及参与群众法制观念淡薄,盲从、投机心理严重等。对此,预防和应对涉众型经济犯罪需从构建和谐社会出发,消除社会冲突,发现、解决社会矛盾,不仅在金融政策上要“疏”、“堵”双管齐下,还要利用典型案例,做好涉众型经济犯罪的宣传和心理预防工作.加强预防和控制涉众型经济犯罪的情报信息工作,建立健全严格的事件倒查和责任追究制度,增强打击涉众型经济犯罪力度,加大犯罪成本,把打击、防控涉众型经济犯罪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结合起来.构筑有效的涉众型经济犯罪防控体系。  相似文献   

6.
当前,涉众型经济犯罪呈上升趋势,严重威胁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影响着我国社会秩序的安定。涉众型经济犯罪侵害不特定多数人的财产权利,已成为我国经济领域中严重犯罪现象。针对涉众型经济犯罪涉及面广与隐蔽性强等特点,应采取有效侦防对策,以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7.
大数据时代涉众型经济犯罪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并具有受害人数多、涉及地域广、办案周期长、涉案金额大、网络敏感度高的显著特点,创新涉众型经济犯罪侦查机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大数据时代创新涉众型经济犯罪侦查机制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从国家、社会、个人等层面创新预警研判机制、合成作战机制、追赃减损机制、维稳处突机制,形成协作配合、整体联动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三明市非法集资类涉众型经济犯罪呈现案件数量增多、涉案主体变化、受害群体集中、涉网特征明显和潜伏期长、危害性大等特点,防范打击非法集资类涉众型经济犯罪存在行政监管难、立案侦查难、法律政策把控难和追赃挽损难等问题,应从建立完善综合治理工作机制、情报预警研判工作机制、专业侦查工作机制、依法公正高效审判机制、维稳处置工作机制、宣传防范工作机制等六个方面强化工作举措,有效遏制非法集资类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高发态势,严防经济领域风险向社会稳定领域传导。  相似文献   

9.
以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文献研究法明确涉众型经济犯罪的基本概念,结合实地调研、实践观察等研究法,探究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的现状与主要特点。在此基础上对如何有效防控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提出几点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0.
涉众型经济犯罪不仅严重地破坏了国家社会金融管理秩序,而且引发了群体性事件,极大地影响了社会政治稳定。涉众型经济犯罪大致可划分为债权、股权、商品营销、生产经营等四大类。涉众型经济犯罪案件在对具体案件定性过程中往往出现难以区分和辨别的困难,涉众型经济犯罪的数额等问题认定难度较大。防范和化解涉众型经济犯罪应坚持地方党委、政府的集中统一领导,公安机关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坚持依法移送、相互配合的协作机制.做到快侦、快审、快结,完善制度,严格把关,形成多层次、多部门的监管体系,认真接待受害群众,增强保密观念,扩大社会宣传,强化社会法制观念和防范意识。  相似文献   

11.
涉众型经济犯罪涉及众多受害人,特别是众多不特定受害群体,是我国快速发展中出现的一种新型经济犯罪,是近年来我国经济领域中呈高发态势的犯罪类型之一。该类犯罪以涉案范围广、涉案人员多、涉案金额巨大为典型特征,极大地威胁和侵害了我国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有效预防此类犯罪的发生对于稳定社会秩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2.
在突发社会灾害状态下惩治经济犯罪是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手段 ,本文拟从界定和描述突发社会危机中的经济犯罪入手 ,提出具体对策和建议 ,以有利于打击危机时期经济犯罪活动 ,对保证经济发展、维护经济秩序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犯罪预防模式是国家控制犯罪的政策系统,反映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管理方式和公众态度等。由于犯罪预防模式的构建受到人们认识能力的制约,因而可能出现犯罪预防模式与本国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情况,即表现为较长时期内刑事案件增加、犯罪率上升。现阶段我国可能面临类似的问题,因此,要积极探讨犯罪预防创新模式,提高政府控制犯罪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涉众型经济犯罪是指涉及众多受害人,特别是涉及众多不特定受害群体的经济犯罪。有效地防范此类犯罪的发生对于稳定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当前,我国的涉众型经济犯罪呈现出受害人众多,涉案金额大等特点,产生此类犯罪的原因涉及经济背景因素、主管部门的监管和被害人自身的问题等诸多因素,应着重从拓宽投资渠道、加强对投资资金的运作监督和增强投资者的理性投资意识等方面制定相应的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为了摆脱犯罪标签带来的困境,体现刑法人道性和宽容性,通过实质理性矫正形式理性,追求刑法效益价值,保持社会活力,缩小犯罪圈,增加出罪机会,摘除犯罪标签,应该提倡罪之谦抑,有意识地在特定阶段和场合加以实行。不过,提倡罪之谦抑应有宽和自由的社会环境。在我国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行政理念的改变、市民社会的形成、人权保障观念的确立,提倡罪之谦抑的社会环境已相应形成。  相似文献   

16.
介绍犯罪经济分析的相关基础知识和方法,并结合四川省经济犯罪的案例和实际数据分析犯罪供需之间的关系。结论:经济犯罪的特征取决于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消灭经济犯罪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相似文献   

17.
基金式传销犯罪案件因其复杂性、隐蔽性和虚拟性特点,对社会危害极大。此类案件的侦查要抓住以下几个关键环节:扩大线索来源,深挖案件;积极初查,把握时机、适时行动;控制涉案人员;控制涉案资金;搜集、提取、固定和使用证据,尤其是要加强对电子证据的收集和运用;联合其他行政执法部门共同执法,合力打击。  相似文献   

18.
构建经侦协作机制是有效打击和防范经济犯罪、加强和改进公安经侦工作的重要抓手。实现经侦部门业务向派出所的有效延伸,有助于提升经侦部门整体作战效能;实现派出所与经侦警力的有效衔接,有助于提升派出所服务辖区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实力。  相似文献   

19.
传销犯罪是一种严重的经济犯罪,被称为“经济邪教”。它不仅扰乱了我国正常的经济秩序、政治秩序,而且破坏了我国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信用l体系,影响了国家和社会的稳定,成为当前我国社会政治安定的一大隐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