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衰落原因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衰落之原因应从其科学技术体系、政治体制、思维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在理论性与实用性、思辨性与科学性上的对立,影响了科学技术在中国近代的发展;中国封建政治体制、落后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束缚了科学技术在中国近代的发展;中国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局限性、重农抑商的政策倾向,剥夺了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赖以产生和应用的土壤。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华文明的基本元典,<易经>同时是三者:它既是古代中国人的独特的思维理性,又是他们借以展开思维的思维工具,更是基于这种思维理性的对宇宙人生的整体认知.大易哲学不仅凝聚了古代中国人以千年为单位累积的经验与智慧,而且具有强烈的超于具体内容之上的框架性和思维工具性,呈现给后人的社会理论图景,就不仅仅限制于早期中国社会形态的语境,它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与演进同样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系统思想,是对中国古代系统思维和马列主义系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科学吸收了中国古代系统思维方法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系统思想中的系统始基、系统整体性、系统相关性、系统层次结构性、系统协同倍增等思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系统思想。  相似文献   

4.
排中律是中西传统哲学区分的最基本因素。欧洲古代哲学因有了排中律,才会产生鲜明的界限意识、矛盾特殊性意识、自由主义和现代辩证法。中国古代哲学因缺少排中律而无法在思维上彻底地区分阴阳,导致整体性、模糊性、经验性成为其主要思维特征。当前在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的政治体制改革中,自觉运用排中律思维方式是必要的和有益的。  相似文献   

5.
辩证逻辑研究有两个方向:一个是现代逻辑(数理逻辑)的辩证化;另一个是中国传统辩证思维逻辑的现代化、科学化。中国古代的辩证思维逻辑只能算是"前辩证逻辑"或"准辩证逻辑"。要将其提升为科学,需从到辩证思维实际中抽取辩证思维形式的基础工作做起。渗透逻辑正是沿着科学抽象与实际应用良性互动的道路,创立了中国现代的逻辑科学。  相似文献   

6.
中国经济治理方案与西方国家有较大差别,这种差别根源于中国古代经济治理传统.中国古代经济治理,在产业政策上以农为本,兼顾工商;在所有制关系上,坚持国有与民营共同发展;在资源配置上,国家调节与市场调节并行.中国古代经济治理特色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经济治理优势.  相似文献   

7.
任何文化理念的产生,都必然有文化的支撑,体现了集体性思考,中国传统辩证思维方式也是在历史的积淀形成的。春秋战国变革时期有关"名实"的论辩形成了中国先秦时代特有的论辩文化,产生了具有中国古代文化特质的"权—正—中"的辩证思维方式。"权—正—中"由前而后的关系符合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及推理的内涵。  相似文献   

8.
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的背景下,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中国古代诗词鉴赏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各个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师都在尝试探索提升中国古代诗词鉴赏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引导学生掌握鉴赏古代诗词的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的审美趣味,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因此,语文教师必须以创新为导向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使其主动学习掌握鉴赏古代诗词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中国有悠久的判例传统,但中国古代的判例制度存在严重的缺失。然而,我们可以从中国古代判例制度的缺失中得出历史性的启示:一是改革法律教育,培养具有法律思维的职业法律人才;二是改革司法体制,实现司法真正独立;三是明确判例的创立主体和规范判例确立的程序以保证判例制度正常运行;四是规范判例的适用以保证法律的稳定性与确定性。  相似文献   

10.
生存论美学替代本质论美学,是当前中国社会发展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阶段的历史必然.要完成这样的转换,思维方式必须从二元对立的近代哲学思维转向主体与其生存环境和睦相处的"交互主体"的现代哲学思维其间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就是反思和发掘中国古代美学传统中的相关资源,如禅宗美学中的生存论资源.批判并转换传统美学资源用以建构中国特色的生存论美学.是跳出当代美学在模仿西方中试图超越西方理论怪圈的一个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1.
姓氏是姓和氏的合称,中国古代早在原始社会就有了。古人称谓不仅有姓氏之别,往往还有名有字,而在孩子诞生尚未就学时父母等会先给予一个“小名”,也叫“小字”,俗称“奶名”。除此之外,有些人还有“诨名”、“别号”等。而后人称谓古代帝王,还有“谥号”、“庙号”、“年号”之别。  相似文献   

12.
古代雅典的城邦教育是世界上最早的通才教育。其教育体系主要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私人教育和社会教育四个层次组成,分别发挥类似现代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的作用。雅典教育体系的成功在于,它的目的并非是培养从事某种特殊职业的专才,而是培养从事政治活动的通才——公民。所以,实质上,雅典的教育是一种城邦公民教育。它值得现代的教育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的法秩序是建立在纠纷解决机制下的,且具有独特的内涵,这种法秩序的形成归因于古代社会的独特条件,如人员的非流动性、乡绅的独特作用等。但古代社会形成的法秩序面临着解决现代社会纠纷的巨大压力,显示出不相适应性,只有对古代法秩序进行重构,才能解决现代社会纠纷,适应法治社会需要。  相似文献   

14.
到四川乐山大佛景区旅游,你会看到耸立在凌云后山峭 壁上的一座古炮台,古炮台10米见方,用红砂条石砌 就,炮台跺口上斜放着一门巨大的拉绳式火药炮,乌黑的炮口直指对面的乌尤山及山下宽阔的三江水面。此炮台是为纪念宋代嘉定(乐山)守军抗击元兵入侵,而在原宋兵城遗址--"三龟、九项城遗址"上恢复修建的,是近年来大佛景区开辟的一处新景点。 自古以来,川西南重镇嘉定府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南宋政权为抵御强大元兵入侵,曾在四川建有大规模兵城十余座,著名的嘉定兵城"三龟、九顶城"就是其中的一座。  相似文献   

15.
盗掘古墓葬犯罪是妨害文物管理罪中危害最大的一类犯罪行为。我国盗掘古墓葬犯罪呈现集团化、专业化、暴力性、腐蚀性等特点。公安机关和文物管理部门应当充分依靠群众,从事前、事中和事后等各个环节,全方位地对此类犯罪予以预防、控制和打击。  相似文献   

16.
意大利诗人但丁著名的《神曲》三部曲中,大量地采用古希腊罗马神话题材和现代题材,突破了当时中世纪以宗教为主要题材的单一性,以此针砭时政,隐含着丰富而又深邃的主题。诗人运用象征隐喻的神话模式,将现实与理想、古代与当代、宗教与异教杂糅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充满艺术想象的虚幻世界。可以说,《神曲》是古希腊罗马神话的延续。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商人的法律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以商鞅变法为分界线,中国古代商人的法律地位可分为两个阶段。自中国进入文明社会至春秋战国时期,商人法律地位并不低下,春秋战国时期甚至出现了商人的第一个黄金时期;自商鞅变法尤其是秦汉以后,商人法律地位被严重贬低。本文从商人权利的角度,分析两个阶段商人的法律地位,并对其原因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儒家的“重义轻利”思想和墨家的“兼相爱,交相利”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建设和谐社会应当以“交相利”为前提和基础;应当在“交相利”的基础上“重义”,以“重义”为先导和保障。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思想家强调和推崇和谐,其思想体系中蕴含着非常丰富而深刻的和谐理念,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和人与社会这四个方面。这些和谐思想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渊源,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关于法律方法的探讨我们已持续了一个阶段。我们的努力方向是建构一个法律方法论体系。这种研究带有明显的理论属性。虽然我们口口声声说法律方法论是一种关于法学的“形而下”研究,但理论本身的抽象、概括性又使我们走向了(与法哲学比较)另一个层面的理论探索。按我们原初的设想,关于法律方法论的研究探索,上可着天(与法哲学、伦理学相联),下可着地(与司法实践相关),但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感觉到关于法律方法论体系的建构实际上仍然是沿着传统的法理学或法哲学的思路走的,只是研究的问题似乎聚焦到了司法过程。研究成果的叙说方式没有根本的改变———走的依然是抽象性的普适化路径。我们不是说这种研究没有意义,它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关于理论体系的探讨是某一学科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但如果我们的研究仅注意理论的完善就可能脱离法学的实用性品格。就目前的研究现状看,法学的技术含量、经验品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张扬。我们知道,法治的哲学本质实际上是在经验范围内解决问题,用法律方式寻求社会秩序。然而人类的经验在理论研究中又表现为理性,表现为制度化、条文化和程序性的法律。这些抽象的法律与制度使我们能迅速地掌握被称为法律(形式化)的东西。但如果我们仅仅注意法律的形式性,就可能失去对法律“内容”的掌握。法律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整体,它也具有形式与内容两个方面。只注意抽象的理论体系可能会掩盖丰富的内容。为进一步使法学走向“形而下”,我想我们的研究姿态除了坚持司法中心主义立场外,在研究的内容上,我们还必须把体现个案经验与个性的法律智慧纳入法律方法论的研究。为达到这一目标,我们与《山东警察学院学报》编辑部在原来探讨“法治与法律方法”的基础上,又共同组织了“法律方法与法律智慧”笔谈会,欢迎法律学人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