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广西区内群体性事件现状、特点及诱因表明,群体性事件已经成为制约平安广西建设实效的重要因素。善治作为一种治理模式可以引入对群体性事件的治理。通过加强政府机制、市场机制和社会机制建设,构建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互动、共同参与的善治模式,能有效化解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2.
善治是一种全新的治理理念,其根本特征在于政府与社会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互动关系。近年来,我国各地接连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因此,从善治的角度对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的路径选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群体性事件治理中,非政府组织的参与是公民社会发展的现实选择,能有效弥补政府治理的不足,促进社会公平,实现群体性事件的善治。目前我国非政府组织在参与群体性事件治理中还存在社会空间、法律空间和自养空间缺乏的问题,因此,为了能更有效地发挥其自身具有的作用,应该相应地加强政府对非政府组织的外部治理,营造有利于非政府组织参与群体性事件治理的法制环境,不断加强自身的内部治理。  相似文献   

4.
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各种社会矛盾交织造成的群体性事件屡屡发生,严重危害着社会的政治稳定和群众的和谐生活.造成我国群体性事件频发的原因可归类为社会转型、意识形态、政府机制和政府管控四个因素,这四个因素已成为激化我国社会矛盾的病根,导致我国群体性事件频发的症状久治难愈.  相似文献   

5.
网络群体性事件频发有深刻的社会心理根源,众多网民通过虚拟的网络沟通平台,从自己的经历感受和价值评判标准出发,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关注和点评,并最终演变为现实社会所关注的网络群体性事件。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理效应主要包括不满心理、不信任心理、无助心理、宣泄心理、责任分散心理、盲从心理、道德权威心理和仇视心理。在此基础上,...  相似文献   

6.
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提高我国政府的治理能力;政府治理能力的所要达到的境界是善治。善治视野下政府治理能力基本要素包括政府获得合法性能力等六个方面。认真对待政府治理能力的基本要素有助于解决当前的一些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7.
中国社会转型期,频发的群体性事件,不仅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也严重地挑战了我国地方政府的执政能力。作为群体性事件的第一治理主体,地方政府只有依法有效治理,才能实现社会和谐。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以及政府对事件的治理,暴露出地方政府在法治建设中的不足。必须加强地方政府的法治建设,标本兼治地提高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转型期,频发的群体性事件,不仅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也严重地挑战了我国地方政府的执政能力。作为群体性事件的第一治理主体,地方政府只有依法有效治理,才能实现社会和谐。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以及政府对事件的治理,暴露出地方政府在法治建设中的不足。必须加强地方政府的法治建设,标本兼治地提高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暴力抗议环境污染的群体事件频发。通过对十大典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分析发现,地方政府在背后扮演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从事件表面来看,环境冲突是污染企业与受害民众之间的利益冲突。从深层来看,暴力抗议环境污染的群体性事件是政府奉行GDP至上与科学发展观冲突的结果,是政府环境治理能力落后于当前严峻环境形势的结果。目前,暴力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治理关键在于政府。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提出了"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目标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深刻地领会并把握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在构建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机制尤其是预防和化解群体性事件处置机制方面的重要性。坚定目前创新社会治理机制的价值目标,诊断目前群体性事件预防化解的现实困境,探寻新的社会治理方式,构建预防和化解群体性事件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11.
群体性事件治理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管理的热点问题。群体性事件具有利益相关性、行为偏激性和处置的复杂性等特征。群体性事件频发的根源是社会现代化变迁中的利益分化与冲突、制度障碍与缺陷以及各种新旧思想观念的纠结。地方政府在群体性事件处置的误区在于重应对,轻预防、重治标,轻治本。群体性事件理性治理既要在政府应急管理过程中贯彻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和制度理性,又要在政府常规管理中努力改进政府管理方式,更新管理理念,完善政治——行政体制,努力建设现代化的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12.
和谐社会视域中理性治理群体性事件考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体性事件是社会转型期正常的矛盾运动,是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条件下的一种常态和常规.当前群体性事件不但高发、频发,而且出现了非典型性群体性事件等值得关注的新动向,因此,必须开拓新思路,探索多元利益正当合法的诉求渠道和表达方式,力求在互动中走平等对话的理性治理之路.  相似文献   

13.
考察我国近30年城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不难发现城镇化在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数量众多的群体性事件。城镇化目的的偏差、农民生存权遭受侵害、行政纠纷解决机制的失灵以及农民群体的非理性维权是导致我国群体性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为了有效防治日益激化的农村群体性事件,稳步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应该从建构失地农民权益保障机制、新型城镇化发展机制以及农民"利益代言人"机制三个方面进行积极努力,实现我国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法治化治理。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在带来巨大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富足的同时也不断制造着社会成员内部的怨恨与不满,伴随着社会主体利益分化和社会结构断裂,日益频发的群体性事件在宣泄和表达着社会群体利益损失催生的不满和怨愤的同时,也冲击着正常的社会秩序,质疑着各级政府区域执政地位的合法性。本文试图在群体性事件治理模式理论建构的基础上,审视当下各级地方政府群体性事件的治理图景,通由经验观察和分析,大致归纳出现有治理模式,并论述现有缺陷型寡头治理模式的不足,进而提出在多中心视阂下锻冶和促生新的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5.
社会转型时期,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积累了许多以利益为主要矛盾的社会矛盾,群体性事件呈现上升趋势。群体性事件频发暴露出公民利益表达渠道的不畅通和公共政策的局部失衡,也反映出政府在利益协调、协商治理方面能力的不足。协商民主在解决群体性事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通过平等的沟通和协商,实现信息公开和治理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增强执政合法性,制定科学的公共政策,化解利益矛盾,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网络群体性事件作为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形式危机,对个人乃至社会、国家都产生了巨大的现实影响。从利益视角出发梳理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产生原因,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治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对策机制,构建以利益为核心的调节机制,可以有效防止和治理网络群体性事件,促进我国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群体性事件对社会安全稳定和共产党执政造成重大影响。如何正确认识和有效治理群体性事件,是摆在我们党和政府面前紧迫而现实的重大问题。从党群关系的视角解释群体性事件有其内在的合理性。实际上,党群关系对群体性事件治理产生重大作用,包括消极作用和积极作用。为此,我们应着重从构建群众利益的实现和协调机制、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增强党群关系民主的制度化建设等方面密切党群关系,促进群体性事件治理。  相似文献   

18.
基层政府的治理能力关乎群体性事件的治理效果。本文将从制度能力、功能性能力以及党政领导能力三个方面对现阶段基层政府治理群体性事件的能力进行分析,希望能对基层政府提升治理群体性事件的能力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9.
政府对民意的回应是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环境问题也是政治问题,近年来环境群体性事件频发,严重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从政府回应性的视角来分析,因环境污染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频发和逐年递增,与地方政府未做好职能性回应,政府前瞻性回应欠缺、责任性回应不到位等有关。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仅无助于生态文明的建设,更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地方政府应避免被动回应的局限性,负责任地主动回应,通过加强政府不同层面的回应性建设来应对并解决环境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20.
结合我国社会现实中群体性事件频发的现状,文章从刑事法律理论的角度,对其中的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以及刑事法律责任的非刑罚化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群体性事件刑罚规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