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能源立法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日本已形成较为完善的能源立法体系,并采取了多种措施保障实施,包括建立统一管理体制、注重法规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制度安排内化法律目标、明确经济激励措施等。日本能源立法及其执行的经验,对我国能源法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日本已形成了以能源政策基本立法为指导、各能源专门立法为中心内容、相关部门法实施令等为补充的能源立法体系。根据这一能源立法体系,日本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能源法律制度,具体包括能源管理制度、能源战略与规划制度、能源储备制度、能源开发制度、能源节约制度。  相似文献   

3.
能源环境安全日益成为能源安全不可剥离的伴生因素。能源环境安全的实质是化石能源的生产、消费带来的外部性问题。解决能源环境问题必须融入能源政策、法律规范。我国能源立法应当扩展能源安全价值视角,确立能源环境安全价值观,以此奠定建立环境友好型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法律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4.
我国能源储备与应急法律制度及其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我国能源需求迅速增长,能源供求关系日益紧张,能源对外依存度不断增高。能源安全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能源储备与应急法律制度是应对能源供应中断,确保能源安全的有力保障。我国能源储备与应急法律制度的建设还处在初期阶段,需要从完善能源战略与规划、加强能源储备与应急立法、构建高效的能源储备管理体制、选择合适的能源储备模式和建立综合性的能源应急制度等方面予以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中国能源市场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需要构建能源竞争性市场,以期为未来实现能源发展的最终目标铺平道路。竞争意味着存在合格的产业组织和多元的产权主体,因此,国有企业需要改革升级,民营企业应当被大力引进能源市场。在政治和经济的博弈中,能源法律制度为这个竞争性市场提供了一把保护伞。  相似文献   

6.
能源是一国的重要战略资源,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全球化背景下我国能源安全形势越来越紧张,其中既有"内忧"又有"外患"。能源安全政策的实施需要全方位的努力,需要能源法律制度的支持。《能源法》(意见稿)的出台标志着我国能源立法的进步。未来能源安全法律体系的建立要以"综合性的能源安全观"为指导,注重法律多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并加强能源安全法律领域的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7.
在能源法律规范中,关于政府部门的职责与能源企业的义务这些义务性规范的内容占有主导地位。政府部门的职责主要体现在能源产业规划与战略实施、能源结构调整、能源安全保障、农村能源发展等方面。能源企业在能源供应与服务、节能减排、能源储备、公平竞争等方面应承担积极的法律义务。  相似文献   

8.
用法律的手段来应对恐怖主义的威胁,是国际社会面对恐怖主义犯罪的共同选择,综观国际反恐立法,目前主要有三种基本模式:分散型立法模式、专门型立法模式和综合型立法模式。我国当前反恐立法单一,缺乏系统性和完备性,配套立法还不完善,在未来难以有效地同恐怖主义犯罪作斗争。因此,制定我国的反恐基本法与反恐配套法,构建“以反恐法为基本法、各单行法为配套法,以反恐基本法为主导、诸法配合”的立法格局,是我国未来反恐立法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9.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和物质保障。能源供需矛盾、能源贫困、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问题的背后映射出的是能源利益的分配不公。我国能源利益分配在农业与工业之间、农村与城市之间、农民与居民之间存在不平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对我国能源利益分配不公的现状及其成因进行考察的基础上,对我国能源利益分配相关法律制度建设的价值定位进行分析,尝试从法律制度供给公平的角度去关注用能弱势行业、弱势地区和弱势群体,探索构建我国能源利益公平分享的法律机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后京都时代的即将来临,有关控制全球温室气体效应的法律与政策呈现出新的趋势:能源立法的后京都化、低碳化、政策性和以及气候变化国际立法的多元化是当前和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有关这方面国际立法的主要特征。把握能源立法的这些特征,将对我国能源立法有所启示:应对气候变化立法必须考虑世界利益的多局化、多方利益的平衡和国际立法主体的多元化等因素,这样才能确定好我国能源立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能源的消费量越来越大,能源紧缺的现象越来越突出.能源对外依存度也越来越高,而能源特别是石油资源的进口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这就要求我国必须开展积极主动的能源外交,以维护我国的能源供给与能源安全。然而,中国作为世界能源格局的新加入者,目前的能源外交活动存在一定的困难,面临着来自于能源出口国和能源消费国的种种挑战。能源安全堪忧。对此,我国应审慎分析当今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与格局,把握机遇、争取主动,以保证我国的能源安全与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2.
面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的压力,可再生能源是世界各国最具现实性的选择。特别是在能源市场全球化背景下,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与法律制度的趋同化为我国学习和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奠定了现实基础。考察欧盟、英国和澳大利亚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与法律制度,提炼出值得我国借鉴的有价值经验,并且总结出我国应当避免的相关教训,对于今后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与法律制度的构建与完善都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对当前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基础面、政策面和立法面研究现状作了分析和评述,整体上,相关政策与立法研究的重要性已经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高度认同,虽然已经出现了一大批研究成果,但具体的研究工作尚未充分展开,稳定的研究团队尚未建立,研究视角单一,研究成果缺乏系统性、综合性。不足以为中国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政策和立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需要我们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认真总结,加以改善。  相似文献   

14.
入世与我国对外贸易法的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改革开放和加入WTO的过程和结果首先应是按照WTO规则和我国在加入WTO谈判中的承诺 ,全面充实、调整和完善现行的外经贸法律、法规和规章 ,以建立起一个统一、公正和透明的对外经贸法律体系 ,而作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基本法的《对外贸易法》则首当其中 ,应从其立法原则、外贸经营权、外贸代理制、服务贸易等方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5.
德国可再生能源立法新取向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应对能源供应安全和温室气体减排的持续挑战,德国于2008年颁布了《可再生能源供热法》和再次修改了《可再生能源法》,特别针对电力、供热和燃料消费三大用能部门发展不均衡问题,调整了强制性可再生能源配额、强化责任主体利用可再生能源的义务、调整价格支付标准和经济支持力度,以确保可再生能源的市场需求和提高其市场竞争力。这对完善我国可再生能源立法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一个巨大的能源瓶颈,能源问题逐步成为我国的现实问题,同时也必将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制约着我国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意义重大,任务艰巨。解决我国能源问题,是一个不断加深认识的过程,要认清我国的能源形势,理清我国目前的能源现状。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方法,一个是开源,一个是节流。但根本的还是节流,即优化结构,提高效率,保护环境,增加清洁能源的使用比重。  相似文献   

17.
生态补偿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能有效化解资源富集区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之间的矛盾。陕北能源矿区作为能源矿产资源富集区,其生态保护与能源开发冲突的背后其实是生态利益与能源利益的博弈,而生态补偿法律制度是帮助破解这一困境的现实需要。陕北能源矿区虽业已开展生态补偿的试点工作,但其中存在着不少法律问题,根本原因在于生态补偿在矿区内还未上升到法律制度的层面。应该确立生态补偿的法律原则,理顺生态补偿的法律关系,促进生态补偿的地方立法,改革生态补偿的税费体制,以推动陕北能源矿区等资源富集区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8.
用法律的手段来应对恐怖主义的威胁,是国际社会面对恐怖主义犯罪的共同选择,综观国际反恐立法,目前主要有三种基本模式:分散型立法模式、专门型立法模式和综合型立法模式。我国当前反恐立法单一,缺乏系统性和完备性,配套立法还不完善,在未来难以有效地同恐怖主义犯罪作斗争。因此,制定我国的反恐基本法与反恐配套法,构建”以反恐法为基本法、各单行法为配套法,以反恐基本法为主导、诸法配合”的立法格局,是我国未来反恐立法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9.
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只是全国人大制定的一项法律 ,如果基本法和全国人大的立法行为发生冲突 ,香港法院应当适用为宪法、基本法和中国法律承认的解决法律适用的一般原则来处理 ,而不是将基本法视为中国宪法 ,主张所谓宪法性管辖权。全国人大或人大常委会的违宪立法行为 ,其审查权在全国人大。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比分析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状况的统计数据,可以得知我国各地政府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都很重视,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同一地区不同项目发展差异明显,同一项目在不同地区的发展差距也很大,这种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与政府投入、管理水平、环境、资源、人口、经济等多种因素相关,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整体科技水平还不高,各地政府和管理部门应不断提高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