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生和谐心理的构建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和谐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和高校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本文主要从家庭、校园、社会环境等方面论述构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和谐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抵御逆境、抗击压力的能力被称为抗逆力,这种能力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积极作用。要从提升保护性因素这个角度,主要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方面来培养和增强贫困大学生的抗逆力,为促进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2020年以后我国贫困治理的重难点将是致贫因素更为复杂多样的相对贫困.本研究结合建构主义扎根理论与深度访谈法,借助NVivo11.0质性分析软件对30个抽样案例(包含政务人员、低收入家庭与低保户家庭)的访谈数据作编码与译码分析,通过构建城市相对贫困"个体脆弱延续与社会资本汲取"分析框架,以探究城市相对贫困发生机制与形成机理,从个体与社会互动角度解析城市相对贫困现象的致贫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相对贫困治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妇女贫困是贫困中的最突出最显著现象 ,它不仅对妇女自身 ,而且对家庭和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极为有害的影响。因此 ,消除妇女贫困 ,对妇女解放和社会进步来说都是非常必要的。消除妇女贫困的方法有多种 ,本文认为发展妇女教育是消除妇女贫困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贫困问题是当今社会最热点、最尖锐、最棘手的社会问题之一,其具有一张女性面孔,为此应重点关注女性贫困人口话题。为厘清我国女性劳动力人口多维贫困状况,基于CGSS2018数据,从经济、教育、健康、资产、空闲时间、交往及社会参与6个维度,构建针对女性劳动力的多维贫困指标体系并展开具体分析。研究发现:女性劳动力在空闲时间、交往及社会参与、资产和教育4个维度的贫困发生率超过50%;在经济、教育和健康3个维度的贫困发生率高于男性劳动力群体;大部分女性劳动力面临4个维度及以上的贫困问题;年龄在45~55岁、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女性劳动力群体多维贫困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我们应从家庭、社会和政策三个层面纾解女性劳动力多维贫困问题,从根源上消除大规模女性劳动力贫困人口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以收入为本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在缓解贫困、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现行的制度由于其本身的缺陷尚不能缓解支出型贫困,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贫困问题。资产型社会政策要求政府以转移支付部分资源的方式来刺激贫困人群主动对未来资产的积累,提高自身的发展能力,从而可以彻底地摆脱贫困。在现有政策条件的基础上引入资产建设的内容,建立“低保+贫困人口能力建设+家庭发展账户”模式,探索出一条以长远利益为根本的,可持续的农村贫困救助模式。  相似文献   

7.
实现社会公平的农村贫困治理是现代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国实现社会公平的农村贫困治理面临诸多问题。应发挥社会资本参与农村贫困治理的作用,深入探寻政府、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贫困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现状,结合新资助政策体系,把贫困生的认定与资助模式结合起来,首先.对目前高校现行的两种贫困生的认定方法(生源地认定、高校自身认定)进行分析,建议根据贫困学生的贫困原因和贫困类型提出构建“帮困·立志·强能”的立体型资助模式,全面提高贫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相似文献   

9.
四川构建城市贫困防控体系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针对四川城市贫困防控体系构建中存在的受保人资格确认难以把握,保障水平难以达到保障目的,“补差”方式限制了低保再就业积极胜等问题,从政府、企业、个人三个层面分别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构建城市贫困防控体系。  相似文献   

10.
政府、群体、个体给予高职高专贫困大学生很大的社会支持,但是现有支持体系在资源结构、支持内容、支持手段、政策执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制约了贫困大学生工作的有效开展。提出了完善高职高专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体系的对策:进一步健全和柔化资助措施;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关爱工作;进一步丰富和延伸助学内涵。  相似文献   

11.
2020年后,中国的贫困问题不会随着现行标准下绝对贫困的消除而消失,贫困治理依然面临消除绝对贫困、区域与城乡差距、脱贫后返贫以及"能力贫困"与"权利贫困"等新问题的挑战,但贫困的标准及内涵、贫困的治理目标、对象、制度设计等方面会出现一些新的趋势转变。为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和转变,做到承前启后,2020年后中国应继续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同时实行城乡贫困治理一体化战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完善的长效减贫机制。  相似文献   

12.
探索国际贫困治理的样本规律,总结行之有效的经验皆有利于我国贫困治理的推进。通过样本分析与案例比较,进一步将我国贫困治理的问题置于国际化样本经验中进行厘析与考察,分析国际贫困治理的典型做法和优势行为。研究表明,尽管我国在贫困治理领域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社会效果,但在贫困治理可持续议程设置与战略文本规范性建设的体系尚不健全。鉴于此,尝试从正确认识主体、提高群众参与度及加强二代改革等方面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3.
未成年贫困是英国的一个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为了消除未成年贫困现象,英国政府在促进父母就业,为家庭提供援助,针对子女进行补贴以及提供子女照顾和教育服务等方面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政策,降低了未成年贫困率,对我国发展子女保障事业,促进社会公正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3050位高中学生家长的调查问卷分析表明,城乡家庭的社会资本存在差异,城市家庭社会资本优越于农村家庭,导致它们的高等教育需求出现差异.亲属朋友系企业员工、公务员及事业单位人员为主的城市家庭,选择经济发达地区重点本科高校,追求研究生高学历层次,定位于学术型高校,回避农学专业;而以农民工为主的农村家庭,倾向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一般本科高校,偏向于应用型高校,重视专业技能的掌握.面对城乡家庭社会资本存在的差异,需要农村家庭丰富社会资源,加大经济发达地区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大学生的入学比例,加强贫困大学生的资助体系,落实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15.
进入后脱贫时代,相对贫困问题及农村综合治理成为我国贫困治理的重点。农村相对贫困受自然、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具有相对性、长期性、多维性、动态性与复杂性等特点。我国农村相对贫困治理有着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以及农业科技现代化带来的机遇,同时也有着多维相对贫困识别难度大、农村发展内生动力不足与不确定致贫因素带来的挑战。农村相对贫困治理需要健全贫困治理机制,给予经济政策倾斜;提高群众致富能力,激发脱贫内生动力;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社会支持的视角,从经济支持是贫困新生解困的前提、完善社会支持网络,为贫困新生提供情感支持、增强贫困大学新生自我支持的能力三个方面对贫困大学新生进行解困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17.
社会混居政策成为近三十年来欧美国家城市贫困治理政策的重要内容和发展趋势,它是对社区效应理论的一个政策回应。基于社区效应理论,社会混居政策的支持者认为,混居可以为生活在高度贫困中的低收入家庭和个人摆脱贫困创造一个更有利的居住环境,也可以通过环境的改变形塑贫困居民的边缘性的反社会的文化习惯行为。但根据现有文献,社会混居政策试图通过居住空间临近来构建社区人际关系的互动机制,进而改善居民个人和家庭的贫困状态似乎不太可能,在没有额外的支持系统相配套的情况下,社会混居政策不足以帮助人们摆脱贫困。  相似文献   

18.
我国贫困大学生多数来自贫困地区,我们应该客观认识中国贫困地区的新特点,高度关注贫困大学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这是一个重要的社会民生问题,值得深入研究。我国贫困大学生突出的心理特征是个性超前独立,意志顽强,双重人格明显,易发生的心理问题是偏颇的自我认识,自卑心理,消极情绪,多疑心态,嫉妒心理,自我否定倾向等多方面的心理障碍。导致这些心理障碍有物质方面的因素,也有精神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因素。解决这些心理问题的对策,主要是加强党的领导,发挥政策威力,全社会高度关注,强化助学体系,从物质和精神结合上去解决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9.
家庭贫困大学生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贫困大学生作为困难群体中的特殊群体被各方面所关注。他们的求学问题涉及国家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整体发展,尤其应该得到关心和帮助。贫困大学生救助工作制度设计和实际操作中还有一些缺陷,建议进一步加强救助制度法制化,确保救助投入落到实处,通过各种途径解决贫困生问题。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西部农村贫困家庭父辈子辈代际差异分析发现:(1)贫困家庭的子辈群体在收入水平、职业状况以及社会资本等重要社会因素方面与父辈的状况具有显著的相关性;(2)贫困家庭成员整体社会心态还是比较积极的,但也由于身份和能力的限制,一部分贫困家庭成员认为自身社会地位比较低,尤其是子辈一代外出务工很少再接触农村,容易产生负面社会认知和社会认同焦虑;(3)贫困家庭成员对扶贫政策和社会救助政策的认知评价比较高。在获取扶贫政策信息方面,子辈比父辈获取信息的来源广、接受能力强,但对扶贫资源的利用能力却比父辈要低,低保公示也对贫困家庭成员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4)从政治参与和社会交往方式的代际差异看,子辈村庄政治参与能力和村内社会交往活动处于劣势,更多表现对村级事务不参与和冷漠。为此建议:从农村贫困家庭的脆弱点进行干预,进行政策的组合设计,缓解贫困代际传递;引入专业社会工作,开展贫困家庭贫困预防、评估和干预,对贫困家庭成员提供一定的心理调试和疏导;培育和积累生计资本,提高贫困家庭成员的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