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章以贵州省遵义市贫困地区农村人口作为研究对象,对当前脱贫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对贵州省遵义市贫困地区的致贫因素,对以往扶贫模式的总结,从而创新出新的脱贫对策,为贫困地区解决脱贫致富之路。近年来,贵州省遵义市在实施精准扶贫工作过程中仍然存在扶贫基础设施较差、扶贫分配和使用上不够集中、群众思想观念跟不上、乡镇宣传发动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抓好基础扶贫、产业扶贫、智力扶贫是实现当地全面脱贫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乐山电业局发挥电力行业优势,形成了特色显著的"马边扶贫"公益品牌,从最初的电力扶贫,拓展为"电力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三位一体的扶贫模式,以"输血"+"造血"式扶贫,扶贫与扶智并举,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国家电网"你用电,我用心"的责任理念,提升了国家电网的品牌形象,加强了全体员工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履责能力。  相似文献   

3.
文章分析了在新扶贫标准下贵州扶贫工作面临的新挑战,贵州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现状及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贵州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就业是民生之本,提升贫困群众的就业创业能力,提高贫困群众工资性收入,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就业扶贫已成为精准扶贫工作的一个强有力措施。近年来,百色市创新工作思路,全力实施"123"就业工程,强化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服务,不断夯实精准扶贫工作基础,充分发挥就业扶贫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的宏观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五中全会都对"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家扶贫包括政府扶贫(政府扶贫机构扶贫和政府所属各部门扶贫)和社会扶贫(社会非政府组织扶贫和财富拥有者扶贫)。"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要将政府扶贫和社会扶贫统一起来。战略目标:缩小发展差距,促进社会和谐;战略重点:不断提高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战略措施:构建"大扶贫"格局;政策体系:政府的职能责任、民营组织的社会责任和全社会志愿精神的统一;特殊政策:加大对特殊地区的扶持力度。  相似文献   

6.
易地扶贫搬迁是国家实施全面脱贫攻坚的战略工程,是针对生活条件相对匮乏人群实施的一项惠民政策.贵州易地扶贫搬迁前后移民的生计模式发生了明显向好变化,主要体现在移民的职业变化更大、收入来源更宽、生活理念更优等方面.贵州易地扶贫搬迁的实践表明,物质资本、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对移民生计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农村公益性文化扶贫工程建设策略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公益性文化扶贫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农村公益性文化扶贫工程建设,应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城市要为农村文化扶贫工程服务;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实现"文化乐民、文化富民"目标。  相似文献   

8.
“三农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 ,对西部贫困地区的扶贫持续了10余年 ,但未见显著成效 ,原因在于只注重经济和物质上的扶贫 ,轻智力扶贫。其实观念落后才是脱贫后又反贫的至关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西部贫困地区自然条件恶劣 ,人口素质低。扶贫工作应实行“造血”与“输血”并举 ,一方面 ,着力改善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另一方面 ,实施科技与智力扶贫 ,同时培养致富带头人。方能使西部贫困地区农村经济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彻底摆脱贫困面貌。  相似文献   

10.
农业旅游是贫困地区实现减贫脱贫、升级农村经济结构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对黔东南州黎平县肇兴乡农业旅游的实地调研,我们发现农业旅游的发展的确能带动农民收入的增加,发挥其脱贫致富的功能,然而由于某些因素的限制,其扶贫效果并不显著。本文分析了贵州贫困地区农业旅游扶贫开发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制约农业旅游扶贫效果的因素,提出了加快贵州贫困地区旅游扶贫开发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脱贫不仅要实现物质脱贫,更要注重精神脱贫,以精神帮扶助推精准扶贫工作,既能够加快贫困人口脱贫,又能够对脱贫攻坚战进行固本培元。精神贫困是由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而导致的,就贫困人员内部因素而言,需通过“扶志”调动贫困人员脱贫的积极性,同时开展“扶智”工作以提高他们自身的脱贫能力,以此切断贫穷的根源;就外部因素而言,需要提升基层领导干部的思想觉悟,并加快贫困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以此为贫困群众脱贫营造积极健康的脱贫氛围。内因与外因的结合,才能使贫困人民真正实现脱贫,不再返贫。这一举措不仅对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价值,而且为全世界减贫事业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2.
“内源动力”是摆脱贫困的内因,贫困地区的内生发展和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是精准脱贫的决定因素,精准扶贫方略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激发贫困区及贫困人口的内生发展而推进实施的。川西藏区M市的精准扶贫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为地区内生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条件,但仍然存在着对村庄自主性和村民自主性的挤压。在未来的发展中,要从人才、产业、村庄共同体以及村民主体性等方面探索该地区能够迈向内生发展的更多可能性和条件,激发村庄和村民内生发展的动力,推动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精准扶贫政策执行领域形式主义问题突出,制约政策执行成效。欲破除其形式主义,目标群体参与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理路径。目标群体参与可促使精准扶贫政策执行从贫困村贫困户的客观实际出发,紧密联系贫困群众,克服政策执行中的“面子工程”现象,真正实现政策目标。目标群体在精准识别阶段整体参与水平偏低、精准帮扶阶段消极被动参与、贫困退出阶段参与功能弱化、脱贫考核阶段参与有效性不足等问题,引致在克服形式主义方面力有不逮。应在精准识别阶段提升目标群体整体参与水平,精准帮扶阶段提高参与主动性与能力,贫困退出阶段加强参与制度保障,脱贫考核阶段增强参与的有效性,以从根本上治理形式主义这一政策执行不良现象。  相似文献   

14.
巩固产业扶贫成果作为产业兴旺的重要部分,是实现产业兴旺的前提和基础,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云南省N县集山区、边远、民族、贫困于一体,在云南乃至全国都比较突出。作为山区县,其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探索极具代表性,对于全国组织开展巩固产业扶贫成果对接乡村振兴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西部欠发达地区如何实现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协调发展,陕西省联系省情实际,认真落实中央建设新农村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以部门支农资金为基础,以县级整合扶贫资源为关键,创造性地实施了整合资源、板块推进、连片开发式扶贫战略,为新阶段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和协调推进,创出了一条新路子。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是精准扶贫实践下的思想结晶,其理论价值是创立了“穷人经济学”,在指导国际社会脱贫致富方面提供了中国方案。正确理解与把握这一重要论述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中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产业扶贫作为解决山地农业区贫困的重要手段,通过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产业让农民脱贫致富。受市场发育不完善,产业发展供需不协调的影响,当前山地农业区扶贫产业市场导向不足、可持续性不强。从山地农业区的产业形态看,产业仍以传统种养殖业为主,重生产、轻销售,培育依靠行政主导。山地农业市场趋向弱、效益低与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农业自身产业属性和社会组织条件相关。增强山地农业区扶贫产业市场导向需要解决好产品供需问题,优化发展环境,结合本地优势选择特色产业,注重拓宽销售渠道,完善产业保障体系,以产业的持续效益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相似文献   

18.
贫困文化是对贫困的一种适应,一旦形成贫困文化,陷入其中的人将内化为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在外人看来他们就是"安于贫困",缺乏"进取精神"。基于这一认识,本文认为,当今反贫困的方式不能仅限于救助生活的反物质贫困,而更应注重贫困人口的心理层面和文化氛围的反文化贫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