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我国警察职业化培训应当转换主要依赖学历教育的格局,明晰职业化培训为主的体制,以实现警察职业化教育的三个目标定位:忠于祖国、尊从宪法和法律、服务人民的政治意识;以敬业奉献精神为主的职业意识;具备专业法律知识、业务技能和过硬身体素质的职业技能。弄清职业化培训"双向推进、三个转变"的发展方向,走双向推进之路,在逐步推进警察职业化教育的同时,走教师职业化之路。努力实现三个转变,从"学历教育与使用分离"逐步向"培训教育与使用结合"转变,从"业务培训"向"职业化培训"转变,从纯粹的"国内培训"向"国际化培训"转变。  相似文献   

2.
"法律诊所"教学法所秉承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在面向实战、注重技能培养上与警察培训是相通的,其通过"中国化"、"公安化"、"培训教育化"处理,可在警察教育培训中推广应用,进而形成新的警察教育培训模式,即"警务诊所教学法"。通过公安教育体制的改革、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与教育理念的转变,可以分阶段推进该教学法的实施。  相似文献   

3.
训练模式直接决定着训练成效。在详细探讨了"需求导向型"警察培训模式的涵义、推行的必要性的基础上,着重分析这一培训模式的构成环节,以期能对科学培训警察、有效提升培训的质量和效能以及促进警察素质的提高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从公安部《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训练条令》和湖南等省公安厅与森林公安局的民警培训调研情况来看,中国的警察任务隐性张力研究基本还是一个空白。虽然湖南等地的公安(森林)民警培训实践,已为研究创造了条件,"警情含量理论"已为研究提供了支撑,但是,要从警察训练任务隐性张力研究走到警察任务隐性张力的显性利用,要使其在提高警察教育训练水平层次和提高警察队伍整体能力素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5.
今年9月18日至10月12日有幸参加了以公安部纪委书记罗锋为团长,教育局局长程志勇为副团长的中国警察院校长赴美研修培训团,在美国进行了为期25天的学习、考察。此间,除了在芝加哥伊利诺大学国际管理与司法交流中心的课堂上听了大卫·史柯夫、约瑟夫·皮特森、高登·麦森纳以及杰斯·梅翰等教授的讲课外,还实地考察了纽约、华盛顿、芝加哥、洛杉矶、旧金山等大城市的一些警察院校及警察局、监狱等国家执法管理机构。通过此次学习、考察,深感大开眼界,得益非浅。这里仅就所了解到美国警察高等教育的一些情况发表一点议论,以就教于同行。  相似文献   

6.
如何提高公安民警的执法能力,是我国警察教育训练工作者必须回答的一个新问题。重理论教学,轻实战训练是警察培训的“顽疾”;师资薄弱和经费不足是制约警察培训的“瓶颈”。以“警务活动”为中心组织培训,以能力训练为切入点,是警察培训实现实战训练与公安理论学习相互促进的基本之策。  相似文献   

7.
从对"警察"词源的发展的研究来看,对警察权的法律控制存在很大的困难。借鉴国外警察权控制的经验,我国应从立法、警察负责制、警察职能、警察权行使救济机制以及警察培训内容这五个方面完善警察权控制体系。  相似文献   

8.
公安高等教育为警察培训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智力支撑,以公安高等教育为基础开展警察培训,一方面提高了培训的平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普遍提高了警察执法能力;另一方面为开展与警察执法相关的科学研究创造了基础条件。我国的公安高等教育与警察培训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二者并存是中国特色公安教育。维护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公安机关肩负的责任重大,任务繁重艰巨。培养高素质的公安人才是主动适应新形势下公安队伍建设和公安工作的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9.
提出保卫国家安全就是保护人和人的生活安全即社会的安全;保护人和人的生活地域安全即国防的安全;保护人和人的生活环境以及人的生存地域服务与管理运营组织的安全即政权的安全等观点,指出,置于国家安全中的社会安全保卫是警察主要任务,因此公安机关民警培训一要突出预防和打击犯罪的能力素质提高,即满足培训警察贯彻落实预防打击犯罪对策能力、培养警察针对各种不同犯罪预防打击能力和迅速提高警察应对突发特殊形势专门能力的实际需要;二要坚定不移服从服务于国家安全发展需要;三要恰当执法和非执法警务技术训练的比重。  相似文献   

10.
汉博学院社会与社区服务分院和多伦多警察学院是安大略省重要的警察教育和培训机构,其教育与培训将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统一标准与综合考量相结合、注重反馈与不断调整相结合。我国警察教育和培训应树立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实现学历教育与警察培训兼容式发展,不断提升"双师型"教师比例,在突出学生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课程设计,加强学生社区服务能力和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以兰州“9·26”事件为代表,近些年我国出现的一系列突发事件的临场处置失当表明,我国警察应对动态、复杂环境的执法能力欠缺。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警察培训中相关理念与技术不足所致。未来我国的警察培训应从理念上树立警察比例原则,从技术上运用“整合训练”方法,以切实提高我国警察的执法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中外警察教育比较研究(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外警察在教育训练理念、制度、模式、内容、保障和绩效方面的比较分析,国外警察教育对我们的启示主要有:坚持学历教育与培训教育协调发展的方针;要真正把“科教强警”落到实处;注重依法推进正规化建设;大力强化学生(学员)的实战能力培养;牢牢把握警察教育的脉搏;积极推进师资队伍和警察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
美国的"利比亚战法"成功地把"外战"变成了"内战",这是一种逐步"转型"的、现代高技术的"颠覆政权"战争样式。"战前作战"是在警察的目光可注视范围之内完成的,即"警情"已经呈现出了明显的"军情化"发展趋势,警察正在或已经成为阻止战争的重要力量之一。因此,固化政治信仰和职业操守,强化敌情观念和忧患意识,应是中国警察教育训练必须坚持的方向和核心;培养敌情意识、掌握发现敌情线索技术、提高敌情线索倒查能力、加强机构和人才保障等,应是警察忠实履行职务行为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4.
警察培训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警察培训科学的实施程序可分为三个阶段:警察培训需求分析阶段、警察培训设计与实施阶段、警察培训后管理阶段。警察培训后管理阶段即警察培训的效果分析阶段,主要包括警察培训后成果的转化、警察培训评估、警察职业生涯管理、警察培训后的风险防范等。  相似文献   

15.
通过考察美、加等发达国家的警察教育培训情况,学习和了解其实用的警察培训理念,先进的警察培训方法,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完善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架构,对促进我国警察教育培训工作的健康快速发展意义重大。在当前形势下,结合我国国情,提出:进一步深化改革,不断完善我国警察教育培训制度;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加快推进教官制度;拓宽经费渠道,实现警察教育培训经费的有效保障;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不断强化学生自主管理意识;加强与各国警察教育培训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执法培训领域的发展的建议。这对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警察教育训练体系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6.
"社区警务树"理论值得借鉴。民警与社会人的联系要兼顾户籍所在地和兴趣共同体两个方面。调整警民关系首先要解放思想调整思路,警察要以责任心和办事能力赢得民心。警民合作关系建立的前提是警察公正严明执法,警察执法环境的改善主要需要公安部门的努力。警务工作的改革应当引进"善治"理论,民警既要注意"面对面",还要学会"屏对屏"地交朋友。  相似文献   

17.
澳大利亚是较早开展国际间警察培训的国家之一。澳大利亚外警培训的战略规划由澳大利亚联邦警察局国际合作部制定,是澳大利亚联邦警察局执法合作计划的组成部分,在帮助国外执法机构打击跨国犯罪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外警培训,加强了澳大利亚联邦警察与国际执法合作伙伴的关系,提高了警察的执法能力。  相似文献   

18.
警察政治学是运用政治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警政现象,以探求警政关系发展规律为核心目标的一门介于警察学与政治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其研究范围主要涉及警察与国家、警察与意识形态、警察与政府、警察与政党、警察与公民、警察与民族和宗教以及国际警察政治研究等基本问题。开展警察政治学研究有助于拓展政治学和警察学的研究视阈,能够为我国公安机关贯彻"政治建警"的方针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目前开展警察政治学研究,可以采用"问题研究式"与"体系构建式"相结合的基本方式或途径进行。  相似文献   

19.
培训通常是指按照预定目标有意识地提高和增强个体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培训的目的不仅是发展,提高个体完成自己所承担任务的专业技术水平,而且也是为了提高能力从而能使之承担起更重要的责任。对警察组织中不同层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警察队伍的质量,是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对警察进行培训的重要性,尽管众所周知,但在扩大和提高警察培训的范围和质量上,却没有任何  相似文献   

20.
警察公共关系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警民互动,鼓励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广泛参与,提高警务实效,最大限度地维护社会秩序和公众权益。而我国在引进和学习西方警察公共关系理念的实践过程中曾一度陷入误区,认为警察公共关系就是宣传或者塑造警察形象,或把警察公共关系等同于警民关系以及警察人际关系。因此,为推动我国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应借鉴域外经验,实现从"单向专业型"向"双向参与型"转变;坚持"以人为本"原则,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建立服务型警察,最终达到警民关系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