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安机关是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主体。公安机关在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中的主体性包括两大方面:公安机关在处理与民众关系中的主体性主要表现为四种意识,即自觉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创造能动意识;公安机关在党和政府有关部门共同参与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中的主体性主要表现为宣传与动员作用、参谋与协调作用、先锋与善后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人类已进入21世纪的今天,依法治校已经成为每位中国校长管理学校的一个重要理念。谈起依法治校许多校长都感慨万分。一些校长认为教育法是“软法”,依靠教育法治理学校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不尽人意之事。特别是在当前的社会舆论环境对教育不利、与教育和学校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还存在一定的缺憾的态势下,确实普遍存在学校难管、校长难当的现象。许多校长抱怨:无论因何情由,一旦学校成为被告,败诉人之位往往被学校承包。  相似文献   

3.
发展人的主体性,增加道德独立能力、判断能力,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主体性与大学生的德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大学生道德主体性方面的欠缺,应通过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改革德育模式和增加主体践行能力等多种途径来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4.
在经历了古希腊时代的萌芽和中世纪的挫折之后,主体哲学思想在近代终于以认知主体性的形式表现出来。认知主体性思想强调人的独立自主、自我决定、个体自由、自我意识、自为自觉、自由意志和能动创造。主体哲学思想作为私法的哲学基础,相应地体现在从古罗马法到近代私法,再到现代私法的主体制度当中。  相似文献   

5.
高校党委决策力与校长执行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党委决策力,是指高校党委就学校改革和发展等重大事项进行科学决策的能力和效力。党委决策机制是影响和制约党委决策力的重要因素。校长执行力,是指校长执行校党委决策、推进学校改革和发展的能力和力度。校长的素质和能力,包括对自身角色的认知和定位等,是影响和制约校长执行力的决定性因素。正确处理党委领导与校长负责的关系,校党委应正确行使决策权,提升决策力;校长应在校党委领导下依法行使执行权,提升执行力。  相似文献   

6.
主体性是人性的一个层面和核心。主体性表现为存在主体、认识主体、实践主体、自我发展主体。主体性是主动与受动的对立统一,是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7.
主体和主体性问题,是近年来我国理论界的热点问题之一。一年来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有了新的进展,但在很多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同的认识。现将主要观点述要如下: 一、主体概念及其类型 一种观点认为,主体是人,是感性的、能思维的社会存在物,是能动地认识和改造客  相似文献   

8.
现在很多学校都在推行主体性教学,它是素质教育、快乐教育、创造性教育的重要实践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的高素质是学生素质提高的前提;教师快乐地教是学生快乐地学的前提;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是开发学生创造性的前提。也就是说,对课堂教学来讲,学生是主体;而对学校管理来讲,任课教师是主体。没有教师的辛勤劳动,就不可能把主体性教学思想转变为主体性教学行  相似文献   

9.
公民治理参与意味着公民在国家与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姿态和主体地位,表明公民以主动、能动的力量,达成自主的、创造性的政治参与及社会参与。治理参与的特征表现为独立参与而非依附参与,自主参与而非受控参与,能动参与而非受动参与。培育主体性的治理参与,要从呵护内生性参与意识着手,立足于拓展多元化的参与空间,保障公民主体自主参与及主体间的联合参与,构筑自下而上、由微观至宏观的自治型参与体系,并为此形成旨在保障公民主体参与的制度配套。  相似文献   

10.
刘晓丽 《工会论坛》2014,(1):100-101
影响学校发展的要素来自于三个方面:人——校长和教师;文化——学校文化;制度——管理制度。在这些要素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人的要素,尤其是校长。一所学校的发展与特色的形成与学校的校长及其所领导的团队有很大的关系。校长对学校发展的影响是通过校长领导力实现的。校长领导力是指学校管理者统率、带领团队,并与团队交互作用从而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能力。它表现为:决策、策划、设计学校发展的能力;组织、支配的能力;沟通、协调、凝聚的能力;敏锐地发现问题、诊断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的能力;驾驭、调节权力因素与非权力因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表明人是"现实的人",主体价值是人民主体性的核心,自主活动是人的类本质特征,人的自由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民主体性实现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之间是一个历史共生过程:生产力发展、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及先进社会意识形态等催生了人民主体性生成与发展;实现人民主体性又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前提和结果,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2.
从个人主体性到主体问性是现代社会对人性发展的要求,也是主体性发展的必然。道德教育活动也是主体的人“有意识的”活动,也必将实现主体间性道德教育对传统的单一主体性道德教育的超越。转向主体间性是现代高校道德教育改革的必然嬗变。  相似文献   

13.
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需要运用系统思维,要以“三教”评价改革这一目前最为活跃的子系统为抓手,实现高质量的、系统的“三教”统筹。基于行动者-系统-动力学理论,“三教”评价改革系统中的主要动力要素包括由政府、学校、社会组织构成的主体性要素、由法律法规与评价惯习构成的制度性要素以及由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资源配置构成的环境性要素。三大动力要素在系统中呈现出推动主体共同高质量发展、促进高质量教育治理体系构建与服务全民的学习型社会建设三个方面的价值表征。推进“三教”评价改革系统发展,应遵循统筹主体要素协同先行引领系统整体发展、统筹制度要素持续整合保障系统稳定发展以及统筹社会环境要素生态构建支持系统和谐发展的逻辑路向。  相似文献   

14.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具有全局意义和战略考量。要发挥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能动作用,须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坚持一体化思维、自主性思维、竞合性思维和主体性思维,才能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大局意识,执行和落实好中央的相关规划和布局。  相似文献   

15.
虽然中国法院系统自上而下的能动司法宣传与西方语境的司法能动主义有着很大的不同,但二者在通过法律手段的灵活运用促进和维护社会发展的目标上是一致的。检察机关作为司法程序中的必要主体,也存在能动司法的空间和必要,同时这种能动司法应当遵循合法性、合理性和妥当性的运行规则。附条件逮捕制度的发端和运行就是检察机关运用能动司法理念适时而为的一个例证。  相似文献   

16.
"能动司法"从1996年在我国本土基层法律实践中由法官提出,到1999年由学者将其与中国的司法改革相联系,从1998年西方"司法能动主义"的理念推介到中国,到2002年有学者挖掘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能动司法"资源,走过了一条渐进的发展道路。对"能动司法"研究发展轨迹分析发现,"能动司法"研究分为"学术准备期"和"确立发展期"。"学术准备期"可分为"能动司法"的思想萌芽、对"能动司法"的本体认识、对"能动司法"的系统认识、对美国"司法能动主义"的广泛推介、对"能动司法"在中国之现实基础的认识五个阶段。  相似文献   

17.
如何界定女性主体性是女权主义的核心问题。追溯主体性在女权主义史上的发展轨迹发现,无论是现代女权主义还是后现代女权主义,在对女性主体性追求的同时都陷入了主客二元对立的困境。结合哈贝马斯的主体间性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解读女性主体性:一是个体层面,二是社会层面。从主体间性来把握主体性可以克服女权主义的二元客体困境,最终实现两性“和而不同”,和谐共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人民主体性是党领导全国人民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主旨,贯穿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各个领域的改革之中。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要尊重人民的认识主体地位,积极向人民群众学习;要发挥人民的实践主体作用,依靠人民群众推动改革深入;确保人民的价值主体归宿,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人民的审美主体旨趣,不断促进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主体性是人作为主体在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对象活动中表现和发展出来的功能特性,它直观地表现为人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主体性是人的发展的核心和基本要求,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发展和培养人的主体性。发展幼儿的主体性是多途径的,而开展结构游戏是发展幼儿主体性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途径。一、游戏主题的生成性游戏主题,是指幼儿在游戏中所反映的周围生活的范围,如“公园”、“立交桥”、“高速公路”、“小学”等等,它往往决定整个结构游戏的框架。游戏主体的确定,首先影响着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主动性。为此,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的兴趣,促…  相似文献   

20.
主体性长期以来一直是文化研究关注的焦点之一.女性主体性的议题更在后现代和后殖民的论述中相继出现.对主体性的理解,从女性主义与后殖民的角度,即要把女性及被殖民者的主观(主体)感情、反应和信仰,看成是与男性主导及殖民统治相对立的、信实可靠的和值得倡导的一种力量.女性主义正是女性追求自身主体性的运动,强调女人和男人一样是主体而非客体.因而在女性主义及后殖民话语中,对女性主体和主体性的建构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