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黑人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妮·莫里森擅长用塑造原型人物的方法来刻画人物,突出作品主题。在其代表作《秀拉》中,莫里森艺术地刻画了夏娃这一栩栩如生的大母神形象,从而挖掘了美国黑人独特的传统文化遗产,戏剧性地再现了黑人先辈们的历史神话故事及受到压抑而沉默的历史和被抹杀了的身份。  相似文献   

2.
美国科幻小说家奥克塔维娅?巴特勒的《家族》融科学幻想小说、新奴隶叙事与历史书写小说于一炉,以穿越的形式向人们展示了奴隶制的罪恶,引发对美国现实种族关系、两性关系的思考。小说通过新奴隶叙事的形式再现了不可再现之过去,通过科幻小说的形式言说了黑人无法言说之创痛。其历史书写隐喻着美国黑人和白人割不断的历史渊源和共生关系这一美国国族寓言。《家族》表明,黑白血脉相连,其历史经历交织,黑白的许多经历是共同体验的结果。为了避免历史重演,黑人和白人必须在历史记忆和重访过去中了解历史真相,并对美国当下语境下自由的概念和美国黑人乃至美国整个国族的整体命运加以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3.
《所罗门之歌》是一部从黑人女性视角讲述的关于黑人悲苦命运的故事。“所罗门之歌”就是黑人要找的金子。对于莫里森来说,“所罗门之歌”只是一个象征,它象征了属于美国黑人自己的文化和历史,生活在美州土地上的非洲裔居民,只有熟悉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和历史,才能获得心理意义上的真正的自由。  相似文献   

4.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宠儿》被西方评论界视为加世纪女性主义和黑人文学的经典之作。运用主体间性理论从读者接受视角分析该小说文本,不难看出,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蒙太奇手法、多重叙事视角以及隐喻性语言的叙事手段,不仅使小说独具一格,同时也给读者的解读活动留下了诸多悬念和空间,这些特色使小说《宠儿》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
幻梦里的真实——读《最蓝的眼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黑人女作家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通过描写一个黑人小女孩的遭遇揭示了种族歧视对黑人的精神伤害。该作品从人物塑造到小说结构都突出了作品主题,即黑人审美价值的异化是种族歧视的罪恶,黑人只有保持自己的传统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  相似文献   

6.
艾丽丝·沃克是当代美国著名的黑人女作家和"黑人妇女写作文艺复兴运动的灵魂人物",她的前期长篇小说根植于南方黑人社区生活,尤其关注黑人妇女的生存状态,关注她们的苦难和抗争.针对黑人妇女受种族主义和性别主义的双重煎熬处于分裂精神状态的情势,沃克孜孜以求"完整的生存",并提出了独创性的"妇女主义"理论,以实现包括男人和女人在内的全人类的生存与完整.因此,沃克的前期长篇小说成为当代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光辉典范,其志在重塑黑人主体人格、以文学探索生存意义的执著写作正在改变美国黑人文学的边缘地位,引领着黑人种族文化步入开放的未来.  相似文献   

7.
美国黑人自从奴隶贸易开始 ,离开祖居的非洲 ,定居美洲大陆 ,几百年间他们经历了一个文化被剥夺与重建的艰辛历程。《所罗门之歌》正是反映这种重建的代表作品。小说以两位黑人女性作为主人公寻求民族之根的向导 ,有着深刻的意义内涵。  相似文献   

8.
托尼·莫里森作品的一个重要主题是黑人孩子的成长问题。对《所罗门之歌》这一作品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莫里森实际上是想通过对黑人个体成长的探索寻找整个黑人民族的发展方向,即走继承黑人文化遗产的民族主义道路。所谓文化遗产,不仅指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宗教,也包括家族的历史,其中蕴涵着无穷的民族精神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9.
美国黑人文学是世界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基于美国不同时期的4部代表性黑人文学作品进行研究,揭示黑人民族身份变化的深层动因。  相似文献   

10.
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创作表现了黑白文化的错位与冲突给美国黑人的心灵造成的影响,透过关注个体的悲剧来关照整个黑人民族的文化悲哀。弗洛伊德开创的精神分析方法为研究人类精神世界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范式。运用精神分析方法对莫里森小说中的两位黑人主人公为代表的黑人民族的心理进行剖析与解读,揭示出一个民族所承受的心灵创伤,从而唤醒黑人自我意识,摆脱心灵的重负,重建黑人的身份认同和文化归属。  相似文献   

11.
艾丽丝·沃克《紫色》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创作了书信体长篇小说《紫色》。《紫色》通过描述美国南方农村一个普通黑人妇女西莉从麻木不仁到自我意识觉醒的故事,细腻刻画了西莉成长变化的心路里程,深刻揭示了美国黑人女性在遭受多重压迫下的悲惨生存现状。《紫色》以感人至深的人物故事、鲜明的思想性和新颖的创作技巧赢得了世人瞩目的艺术成就,成为美国黑人文学的经典作品。  相似文献   

12.
论《所罗门之歌》中的神话原型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话原型构成了《所罗门之歌》这部小说的叙述框架 ,然而 ,这远非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创作的目的。她在审视当今美国黑人生活现状的时候 ,以敏锐的目光发现了黑人自身存在的问题 ,在小说中她不仅勇敢地暴露了这些问题 ,而且用飞行的传说与神化的人物激励人们 ,鼓励他们挣脱精神枷锁 ,获得自我解放。  相似文献   

13.
格洛利亚·内勒,与艾丽丝·沃克和托尼·莫里森齐名,并称为美国黑人女性文坛的"圣三一"。《贝雷咖啡馆》是其著名的"黑人女性四部曲"的最后一部,主要讲述了多位黑人女性惨遭多重社会歧视和压迫及其奋起反抗、追求自我的生存经历,涵盖了丰富的生存伦理因素。本文从生存伦理的角度出发,对《贝雷咖啡馆》中黑人女性的生存状况进行研究,揭示黑人女性处于社会边缘的生存地位,阐释黑人女性从隐忍地生存到抗争地生存、最终趋向和谐地生存的生存伦理观念的演变和发展过程,表达内勒希望消除社会歧视和压迫、实现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存的伦理思想和主张,对《贝雷咖啡馆》及内勒的研究进行伦理意义上的补充。  相似文献   

14.
嘻哈文化源于美国底层黑人街头文化,是美国当代青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嘻哈文化作为反抗主流社会的歧视和隔离、表达黑人青年真实生活状态和自我认同的载体,对当代美国黑人青年具有重要意义。美国黑人青年在语言、心理、行为上无不受到嘻哈文化的影响,成为嘻哈文化影响下具有独特语言、身份和价值观念的新一代美国青年族群。  相似文献   

15.
马小雪 《工会论坛》2009,15(6):152-153
莫里森的长篇小说《秀拉》探讨了关于黑人女性的自我成长和反叛精神、爱、婚姻、友谊、善与恶、社区、道德、传统等多重主题,然而对于这部小说中频繁出现的死亡事件却鲜有人分析,莫里森将死亡事件几乎描写于每一个章节里。本文通过对李子之死、"小鸡"之死、汉娜之死和夏德拉克的"全国自杀节"等主要死亡事件的分析,反映出黑人群体在白人物质精神高度控制下的社会中所遭遇的悲惨境地和渴望自由与平等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6.
莫里森的《宠儿》中,主人公塞丝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再次重复自己黑人奴隶般非人的遭遇,亲手杀害了自己年仅两岁的女儿,用震惊社会的弑子行为宣告了自己对野蛮的奴隶制的反抗,同时也标志着自己作为女性这一特殊群体在男性霸权和社会压制双重枷锁下的性别意识的觉醒和重新建构。欧里庇德斯的《美狄亚》中展现的也同样是一位女性在异族中遭遇背叛和欺辱之后,用杀子反抗社会、复仇的悲剧,体现了美狄亚女性意识的觉醒。可以说,两部风格不同的作品却都渗透出了女性在面对所谓的"法"的社会制度时,那种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由此而进行的重塑自我主体的悲剧性抗争。  相似文献   

17.
评介莫里森的前四部长篇小说,着重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评价作家强烈的黑人民族文化忧患意识。这四部小说揭露了当代美国社会中存在的文化种族歧视及其对黑人尤其年轻一代黑人潜移默化的毒害,集中反映出白人文化肢解黑人文化,黑人在追求自我价值过程中抛弃自己文化的悲剧结果,以及黑人传统文化对黑人追求自我价值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突破了传记写作与女性写作的窠臼,大陆出身的欧美华人女作家以跨文化人的身份在其自传体文本中开拓了一种超越性别角色、民族立场的创作视角。摒弃了尖锐的性别立场与女性私人叙事,作品把个人心灵史的展示与社会历史叙事相互渗透,其西方价值体系为本的现代意识、“女性个体生存观”与文化比较的视野等等使欧美华人女性自传体创作完成了对于现代中国女性文学、自传体文学、华裔少数民族文学在价值评判、文化反思、性别观念、审美范式等诸多方面的创新与超越。  相似文献   

19.
托尼·莫里森在她的文学作品《秀拉》中以全新的文学视角塑造了三位典型的黑人女性形象,并透过她们各自的命运,揭示了黑人女性所遭受的种族和性别的双重压迫,以及她们不同形式的反抗,突出刻画了性格迥异,不惜任何代价追求自我并极具叛逆性格女主人公秀拉,表达了作者对黑人女性命运和前途的深切关注。  相似文献   

20.
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的作品《紫色》,通过描述美国黑人妇女在种族和性别的压迫下寻求自我身份与价值的艰辛历程。指出种族歧视及夫权专制是她们确立自我身份的最大障碍,只有实现性别压迫和种族压迫下的自我解放和生存。黑人女性才能迈向自然、健康的人格,发出自己的声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