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托尼·莫里森作品的一个重要主题是黑人孩子的成长问题。对《所罗门之歌》这一作品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莫里森实际上是想通过对黑人个体成长的探索寻找整个黑人民族的发展方向,即走继承黑人文化遗产的民族主义道路。所谓文化遗产,不仅指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宗教,也包括家族的历史,其中蕴涵着无穷的民族精神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2.
最近几年,多地监管场所出现"喝开水死"、"摔跤死""、做梦死"、"针刺死"等被监管人员非正常死亡案件,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关注。由于相关制度不健全,监狱处理此类事件经验不足,依法妥善处理死亡罪犯的善后工作,不仅有利于促进监狱工作的科学发展,而且对于缓和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托妮·莫里森是美国当代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杰出的黑人女作家.在《所罗门之歌》这部小说中,她成功地运用了"黑人试图用绸翼飞行"这一古老神话传说并赋予其现代寓意.本文试图对《所罗门之歌》中的"黑人飞翔"的意象作出分析,找出这一神话意象在现代社会中的深刻意义黑人对自我价值的和对民族文化的探询.  相似文献   

4.
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创作表现了黑白文化的错位与冲突给美国黑人的心灵造成的影响,透过关注个体的悲剧来关照整个黑人民族的文化悲哀。弗洛伊德开创的精神分析方法为研究人类精神世界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范式。运用精神分析方法对莫里森小说中的两位黑人主人公为代表的黑人民族的心理进行剖析与解读,揭示出一个民族所承受的心灵创伤,从而唤醒黑人自我意识,摆脱心灵的重负,重建黑人的身份认同和文化归属。  相似文献   

5.
幻梦里的真实——读《最蓝的眼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黑人女作家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通过描写一个黑人小女孩的遭遇揭示了种族歧视对黑人的精神伤害。该作品从人物塑造到小说结构都突出了作品主题,即黑人审美价值的异化是种族歧视的罪恶,黑人只有保持自己的传统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  相似文献   

6.
《所罗门之歌》是一部从黑人女性视角讲述的关于黑人悲苦命运的故事。“所罗门之歌”就是黑人要找的金子。对于莫里森来说,“所罗门之歌”只是一个象征,它象征了属于美国黑人自己的文化和历史,生活在美州土地上的非洲裔居民,只有熟悉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和历史,才能获得心理意义上的真正的自由。  相似文献   

7.
莫里森从美国黑人传统文学奴隶叙事的角度,运用奴隶的身体语言重构了被主流社会消音灭迹的美国黑人历史,从而揭开了掩盖美国黑人真正历史的沉重黑幕。重点分析了莫里森独特的叙事方式及其在整个黑人文学的文学地位。莫里森以奴隶尤其是女性奴隶的角度描写了奴隶的真实内部生活,改写了黑人女性在传统的奴隶叙事及主流文学中的刻板形象,填补了以往奴隶叙述的空白,为重建黑奴文学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8.
评介莫里森的前四部长篇小说,着重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评价作家强烈的黑人民族文化忧患意识。这四部小说揭露了当代美国社会中存在的文化种族歧视及其对黑人尤其年轻一代黑人潜移默化的毒害,集中反映出白人文化肢解黑人文化,黑人在追求自我价值过程中抛弃自己文化的悲剧结果,以及黑人传统文化对黑人追求自我价值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论《所罗门之歌》中的神话原型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话原型构成了《所罗门之歌》这部小说的叙述框架 ,然而 ,这远非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创作的目的。她在审视当今美国黑人生活现状的时候 ,以敏锐的目光发现了黑人自身存在的问题 ,在小说中她不仅勇敢地暴露了这些问题 ,而且用飞行的传说与神化的人物激励人们 ,鼓励他们挣脱精神枷锁 ,获得自我解放。  相似文献   

10.
从去年初的“躲猫猫”开始,“喝开水死”、“摔跤死”、“做梦死”……接连发生的在押人员非正常死亡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从查明公布的几起事件的调查结果来看,当前个别地方的少数执法人员,的确存在着对在押人员刑讯逼供、放纵牢头狱霸等行为。频频发生的涉案人员非正常死亡案件,使执法机关的公信力受损,成为社会的不和谐之音。因此,给在押人员以人道的待遇,彻底终结非正常死亡现象,切实维护涉案人合法权益,既是对公民生命尊严的尊重,也是对中国法治尊严的尊重。  相似文献   

11.
触电死亡的事件在实际工作中并非少见,而犯罪分子利用电击杀人的案件亦时有发生,特别是电击死亡后腐败的尸体,给法医工作者带来很大的困难,甚至误断为不明原因之急死。  相似文献   

12.
美国黑人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妮·莫里森擅长用塑造原型人物的方法来刻画人物,突出作品主题。在其代表作《秀拉》中,莫里森艺术地刻画了夏娃这一栩栩如生的大母神形象,从而挖掘了美国黑人独特的传统文化遗产,戏剧性地再现了黑人先辈们的历史神话故事及受到压抑而沉默的历史和被抹杀了的身份。  相似文献   

13.
2010年上半年,半年时间内富士康集团相继出现了13起跳楼自杀事件,造成2伤11死的严重后果。根据马克思经典异化劳动理论,富士康"跳楼自杀事件"是由其在的异化劳动所引起的极端后果。我们应以此为契机,深思社会转型所带来的阵痛,反思劳方、资方及社会管理方各自应该的"定位",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14.
以案说法     
7月26日清晨,北京一的士司机报警称,一乘客携刀,扬言说要到机场闹事,警方将嫌疑人抓获。经查,其家人称此人有精神病史。相比这起未遂事件,此前在北京发生的几起精神病患者伤人事件均为恶性事件:马连道家乐福超市精神病人王某持刀伤人,已致1人死亡3人受伤:朝阳大悦城一名精神病人持刀行凶致两人死亡;广渠门附近发生的一起持刀伤人事件中导致2死1伤,持刀伤人的男子疑似有精神病……  相似文献   

15.
莫里森的《宠儿》中,主人公塞丝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再次重复自己黑人奴隶般非人的遭遇,亲手杀害了自己年仅两岁的女儿,用震惊社会的弑子行为宣告了自己对野蛮的奴隶制的反抗,同时也标志着自己作为女性这一特殊群体在男性霸权和社会压制双重枷锁下的性别意识的觉醒和重新建构。欧里庇德斯的《美狄亚》中展现的也同样是一位女性在异族中遭遇背叛和欺辱之后,用杀子反抗社会、复仇的悲剧,体现了美狄亚女性意识的觉醒。可以说,两部风格不同的作品却都渗透出了女性在面对所谓的"法"的社会制度时,那种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由此而进行的重塑自我主体的悲剧性抗争。  相似文献   

16.
美国当代著名女诗人露易丝·格丽克的诗歌常常聚焦于生、死、爱、性、存在等既具体又抽象的主题上,体现出一种距离和穿透力。在其诗歌《新生》中格丽克描绘了季节之美,动静之美,爱之美,进而诠释了生命之美。同时又通过将美与生、死、爱相映衬展开对生命意义的思索,并悟出生命的意义:尽管死亡是必然的,新生还是带来无限美好的遐思。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频现大众媒体,读之令人扼腕长叹。为此,关注大学生自杀事件以及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活动就变得尤为重要。本文以调查问卷为主要方式对西安地区6所"211大学"学生进行调查,并以此分析大学生生活现状、对生命的理解等相关问题,以期用新的视角来分析对大学生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宠儿》被西方评论界视为加世纪女性主义和黑人文学的经典之作。运用主体间性理论从读者接受视角分析该小说文本,不难看出,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蒙太奇手法、多重叙事视角以及隐喻性语言的叙事手段,不仅使小说独具一格,同时也给读者的解读活动留下了诸多悬念和空间,这些特色使小说《宠儿》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著名民国史专家唐德刚教授不但在口述历史领域享有盛誉,其在史学思想主张方面也具有独到的见解。如,口述历史写作理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论"、史学与文学的关系、历史学家对小人物小事件的处理方式、实事求是的治史精神等。  相似文献   

20.
国内主流法理学界将“苏格拉底之死”事件视为“恶法亦法”命题的萌芽或苏格拉底对“法律信仰”的殉道,这两种解释实际都将“苏格拉底之死”事件理解为苏格拉底对“形式正义”的遵守。通过对“苏格拉底之死”事件的再考察,可发现苏格拉底认为的“普遍的守法义务”并非基于“形式正义”,而是基于平等公民的民主政治。这一政治前提对于守法义务的成立是必要而非充分的。对“恶法亦法”命题的误解和对主体视角的忽视所造成的“问题误置”,国内主流法理学界误解了“苏格拉底之死”事件的理论内涵,进而忽视了这一重要的政治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