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府绩效评估,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很重要的现实问题,它在评价政府能力、监督政府行为、提高政府部门绩效、改进政府公共部门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部门绩效评估的核心是构建绩效评估的模式,结合实际,本文从评估的主题、维度和指标三个方面提出了构建我国政府绩效评估模式的设想,界定清楚并具有一致性,符合政府部门的需求和目标,能够建立好的绩效评估模式。政府部门应尽可能准确地评价政府组织的业绩、实际行为及其所产生的影响,藉以推动政府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政府绩效评估是改进政府绩效的一种重要治理工具。我国的政府绩效评估是从西方国家传入的舶来品,经过20多年的管理实践,将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实践划分为三个阶段。三个阶段显示出不同的发展特点,不仅为今后的政府绩效评估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而且对于深化政府绩效评估理论研究,拓展政府管理创新理论,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政府绩效管理"面子工程"问题突出,缺乏法律的保障和指导。美国作为政府绩效评估的领跑者,政府绩效立法不仅在发展历程上有着明显的地方分散先行探索、中央吸收经验跟进的轨迹,就是立法目标、内容上也秉承了这种逻辑。通过对美国33个有立法资料支撑的州的政府绩效立法的分析,我们发现美国的联邦中央政府绩效立法与地方政府立法在内容上具有某种同趋性变化。对我国而言,要建立政府绩效管理的长效机制,必须要明确法制化、鼓励各地"地方先行"、出台全国性的法律法规和对立法进行及时修订和升级。  相似文献   

4.
论“顾客导向”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顾客导向"原则构建政府绩效评估体系是西方政府绩效评估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我国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的基本途径.本文从西方政府绩效评估的理论、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顾客导向"政府绩效评估在我国实践的梳理与经验总结、建立与完善"顾客导向"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的基本构想三个层面对我国构建"顾客导向"政府绩效评估体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存在评估目标定位缺乏科学的发展理念、评估指标设计缺乏完整的科学体系、评估主体单一、社会公众参与不够、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立法不规范的问题。政府绩效评估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价值取向,构建科学有效的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确保绩效评估设计与绩效评估主体的多元化,健全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结果运用制度,推进政府绩效评估的法制化、制度化建设。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电子政务绩效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并从加强政府部门对电子政务绩效管理的认识、电子政务绩效管理的立法工作、构建服务型政府的电子政务绩效管理体系等几个方面探索如何改善服务型政府的电子政务绩效管理。  相似文献   

7.
政府绩效评估作为一项有效的管理工具,对提高政府绩效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现代政府的公共行政中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从政府绩效的涵义、以及政府绩效评估现状说起,对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和分析,提出改进政府绩效评估工作.要从建立法制化、科学化的绩效评估体系;培育多元化的评估主体;树立以公众为本的绩效观等方面开展工作,以提高政府绩效,应对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政府管理能力竞争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组织体系的解析与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下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组织体系的特点是:地方党委和政府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政府绩效评估主体、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体系与现行的党政领导体制相吻合、地方政府绩效评估职能与政府职能重合。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组织体系的优化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明晰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组织体系的价值基础。二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组织体系。  相似文献   

9.
我国公务员绩效评估中的困境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绩效评估是公务员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在我国现行公务员绩效评估体系中,存在着绩效管理功能严重缺失等问题。要解决之,必须从制度、体制和政府组织自身等多个方面剖析其原因,进而提出构建必要的立法保障和制度环境、建立公开民主的多重评估体制、强化公务员绩效管理功能等政策性对策。  相似文献   

10.
在对政府信息公开立法的绩效评估中可以看出,政府信息公开立法的绩效普遍偏低,原因主要是政府公开的信息价值不高、政府信息公开传播存在障碍、立法配套机制缺失等。宏观方面应尽快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法》,并突出立法的针对性;中观方面应完善政府信息公开立法的相关配套制度建设,引入独立第三方政府信息公开立法绩效评估机制;微观方面政府信息公开立法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多元化的政府信息公开机制,加强政府信息公开与社会公众的互动。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与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是辩证统一的。传统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局限性体现在四个方面:评估目标定位不合理,评估主体单一,评估指标设计不科学和评估信息垄断。基于科学发展观构建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体系,需树立正确的地方政府绩效观,构建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健全地方政府绩效多元化主体评估机制,积极推进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制度化和法制化。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逐渐成为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一个亮点。这一旨提升公共服务绩效的新举措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绩效评估是一个重要手段。现有文献多侧重对承接公共服务的机构的绩效评估,而忽视了对购买方——政府部门的评估;评估结果多侧重物质激励,而缺乏改善绩效的系统性应用;评估方法的定量研究相对匮乏。未来应着重厘清政府绩效、公共服务绩效、公共政策绩效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绩效之间的关系,加强对第三方评估、绩效评估技术方法及建立政府绩效预算等方面的本土化研究。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建立政府审计绩效的评价指标,评估了国家审计署成立后政府审计历年的绩效。研究表明,我国政府审计的整体绩效在提高,但政府审计的绩效不稳定。我国政府审计的绩效有三个特征,分别是:领导班子换届影响政府审计绩效;重大事件发生时,政府审计绩效的提高或降低随重大事件的性质而定;经济周期也影响政府审计绩效。  相似文献   

14.
论建立政府绩效评估体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政府绩效进行科学评估 ,有助于准确评价政府 ,强化政府及行政人员自律 ,提高政府绩效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我国政府绩效评估还处于初始阶段 ,我们应该在增长、公平、民主、稳定、自由、进步等价值标准上构建我国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政府绩效管理中存在着社会参与不足的问题,阻碍了政府绩效管理的有效施行。“善治”为解决该问题进而建立与完善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的社会积极参与机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理论指导。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作为政府绩效管理有效实施的重要途径或制度基础,社会积极参与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尤为重要和必要;其二,可以从“确立社会积极参与的价值理念”、“完善公民积极参与机制”、“鼓励、培育和发展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构”等方面寻求建立与完善政府绩效管理的社会积极参与机制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第三方独立评估政府绩效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受到来自自身层面、政府和社会层面的因素的制约,第三方独立评估政府绩效尚未形成强大的影响力推动政府变革绩效管理模式,转变职能,发展民主,培育公民意识。要推进第三方评估政府绩效深入发展,充分实现其价值,要壮大独立评估政府绩效的第三方队伍,加强他们的自身建设,提高其独立评估政府绩效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加强与政府和社会的互动;需要政府在实现政务公开的基础上,培育和扶持第三方的发展并自觉吸收第三方绩效评估所提出的绩效评估思想、方法、手段、结果,在改革绩效管理模式的同时,以公民满意为导向,按照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深化改革;社会舆论、公民要给予高度的关注和充分的支持,形成强大的民意。  相似文献   

17.
为适应行政体制改革的需要,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我国政府开始逐步引入政府绩效评估来改进政府绩效。本文以丹东市“三抓三比”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为例,解析了地方政府是如何创新完善政府绩效管理的。  相似文献   

18.
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中的一些“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尚虎平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8,(4):F0002-F0002,F0003
在笔者看来,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中的几个“大”问题主要在于:搞清楚效评估的目的和定位;确定绩效行为与非绩效行为;确定绩效结果的“产权”;绩效评估中的“交易成本”原则的贯彻;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与政治安全隐患;绩效评估中的“自我服务”与“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错位;制度绩效重于工具绩效;绩效链与政府组织改革等.  相似文献   

19.
目前,在我国政府管理领域对绩效评估的研究局限于操作层面,制度层面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如何从法律制度上来对我国政府绩效评估提供保障的研究甚少。本文分析了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困境,并借鉴英美两国政府绩效评估的法律制度的经验,为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法律制度构建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0.
随着服务型政府理念的提出,公众对政府的运转提出了更高 求,原有的管理机制已暴露出诸多弊端。一种新的管理理念——政府绩效评估越来越受到公众的青睐,政府绩效评估在我国虽取得一定成效,但尚未“本土化”,在许多方面仍存在不足。本文在结合政府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政府绩效评估的困境及对策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