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城市房屋拆迁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在我国城市房屋拆迁制度的探讨中,更多关注拆迁过程中的土地征收和征用、补偿安置、被拆迁人合法权益的维护、公共利益的界定等内容,而对拆迁过程中政府的行为讨论较少。事实上,我国目前的城市房屋拆迁工作,政府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城市房屋拆迁中的政府行为,包括行政行为和行政相关行为,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在法律层面认真研究并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2.
城市房屋拆迁实质上是以国家权力为依托,被拆迁人和政府之间进行强制缔约的经济行为。由于我国法律规定的不完善,城市房屋拆迁的前提即对公共利益的评判标准模糊;实际操作中,房屋拆迁的补偿原则、范围、标准以及补偿程序等一度引起人们的质疑和不满。作者在第一手数据的支撑下,从城市房屋拆迁的现状和法学分析入手,通过对公共利益内涵的界定,对房屋拆迁补偿中补偿原则、范围等的研究,力求结合在城市房屋拆迁的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对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提出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3.
城市房屋拆迁是指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将国有土地上单位、个人的房屋及其附属设施拆除,对房屋所有权人予以货币补偿或者房屋产权调换的现象。目前,我国的城市房屋拆迁制度仍不完善,拆迁问题持续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新颁布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虽进步不少,但仍存在相当问题,包括"公共利益"扩大化、程序设计存在缺陷、征收补偿和纠纷救济机制不完善等。本文通过对当前城市房屋拆迁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完善城市房屋拆迁制度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城市房屋拆迁的合法性及补偿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房屋拆迁实质上是以国家权力为依托,被拆迁人和政府之间强制缔约的经济行为。由于我国法律规定不完善,城市房屋拆迁的前提即对公共利益的评判标准模糊。实际操作中,房屋拆迁的补偿原则、范围、标准以及补偿程序等一度引起人们的质疑和不满。当务之急是从城市房屋拆迁的现状和法学分析入手,通过对实践中房屋拆迁合法性的质疑,结合在城市房屋拆迁的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力求对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提出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5.
城市房屋拆迁的反思与再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拆迁涉及公共利益和公民财产权的保护,房屋拆迁中行政强制处分的合理性、适当性与既有财产的安全性,应根据市场经济体制的性质达到应有的相称与均衡。当前房屋拆迁中普遍出现对公民个人利益的忽视和公民个人权利的践踏。为此,城市房屋拆迁需要再造,以平衡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为指向,做到房屋拆迁程序的公开透明,拆迁补偿的公平公正。  相似文献   

6.
目前房屋拆迁管理部门依据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存在诸多违宪之处.新的拆迁立法应按照区分公共利益与非公共利益拆迁的基本思路,以利益平衡为指导思想,体现公平和效益,保护公民的合法财产,规范拆迁行为.取消非公益拆迁中的行政裁判制度,非经司法程序不得限制或剥夺公民的财产.  相似文献   

7.
论房屋拆迁问题求解的思维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城市房屋拆迁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学术界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多数学者把房屋拆迁问题简单界定为存量土地配置问题,并以商业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区分,民事行为与行政行为的界定作为制度重构的起点,作者认为这一分析过于简单,无法回应现实需求,而从旧城改造的背景下重新审视房屋拆迁制度是一条接近真理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房屋拆迁制度目前是我国经济生活中争议最大、引起纠纷最多的一项制度。在房屋拆迁制度中促成拆迁行为顺利进行的唯一的合理合法的理由就是“公共利益”。在房屋拆迁制度中“公共利益”的界定极为必要。对“公共利益”进行合理界定,可通过立法做概括和列举式的规定。  相似文献   

9.
在国家法治化的进程中,尤其是在我国民法典物权法制定的过程中,征收征用作为一种非依民事法律行为而导致的不动产物权变更制度,在人们普遍关注的保护私人财产权的问题中成为焦点之一.土地征收作为一项依靠行政权力强制取得相对人的房地产财产的制度,在各国的法律制度中都有体现,在我国房地产征收的对象有房、地及房地三种形式,对集体土地的征收表现为土地征收,而在城市国有土地上的征收多表现为房屋拆迁(房屋拆迁属于土地征收性质).本文以房屋拆迁这种征收的形式为例展开论述,对征收征用的几个问题作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行的房屋拆迁制度中存在着许多弊端,导致被拆迁人的正当利益得不到维护。合理的制度设计应当是行政机关根据城市规划设计,在开发商申请之前先与要改造的地区的居民举行听证会,再此基础上达成协议,然后在开发商申请之后进行拆迁,拆迁的过程由政府出面进行指导和协调。政府对自己的角色认识要由城市土地经营者转变为公共利益的维护者。  相似文献   

11.
行政法上的行政利益是指在行政立法和行政执法中行政主体自己所营造的对自身权力行使和权益享受能够带来好处的那些物质上或者精神上的有利因素。它影响公共资源的合理分配、降低行政的公信力、滋生行政群体腐败和破坏行政法治的公正性。行政利益的形成是由诸多复杂因素导致的,防范行政利益需要采取多元机制和手段。我们认为,应当对行政立法分配公共资源进行限制、对行政决策干预私权进行约束、完善公共利益的法律限定制度、推行行政的全面司法审查。  相似文献   

12.
目前,行政公益诉讼在我国还未被立法者所承认,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行政活动领域的违法事件也日益增多,在我国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成为必然趋势。综合国外行政公益诉讼经验和我国现实基础,检察机关作为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原告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行政争议作为行政诉讼制度的核心概念,是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刑事诉讼的根本不同之处,如何界定与判定行政争议则是行政诉讼理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行政争议是行政主体在行使公权力过程中与相对人(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依据公法可以解决的争议.判断某一争议是否为行政争议,应当把握主体、公权力、权利义务的特殊性、公共利益等多种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一般意义上的公益诉讼涵盖民事诉讼、行政诉讼两大领域。公益诉讼制度的一个重要的制度特色就是公益诉讼的原告制度。与传统私益诉讼的原告制度相比,公益诉讼的原告具有原告资格的多元化、原被告双方力量的差异性、原告处分权的限制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行政诉讼只针对法律保护的权利受侵害的相对人,这样当行政行为危及社会公共利益时,利害关系人便无法通过司法手段矫正行政行为。从保护权利与公益角度出发,在综合参考其他国家的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基础上,应完善建立行政公益诉讼的理论基础,以在我国建构该制度。  相似文献   

16.
2009年12月公布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件(征求意见稿)》属于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其适用范围应当同时符合几个条件:(1)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2)国有土地上房屋;(3)对房屋所有权人。确定补偿标准非常重要,应在具体细节上给予严格的界定。  相似文献   

17.
当前 ,政府决策尚未建立起有效的责任追究制。政府决策责任追究的前提是对责任的认定 ,责任认定的根本标准是政策决策是否损害了公民的合法权益 ,而责任追究的有效途径是将政府决策行为纳入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司法监督制约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8.
行政行为公定力是行政行为效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树立行政权威,保证行政目标的实现、提高行政效率以及确保公共利益不受侵害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功能。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基于这样的效力,可能使得代表公共利益的行政机关如果侵犯行政相对人代表的个人权益,造成事实上的不平等。应从坚持有限公定力说、规定抵抗权、完整界定无效行政行为、依赖行政程序法等方面来解决个人权益受损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初探行政法上的物权—公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中的财产关系并非都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物权形态中有一部分权利是由国家所有的,即为公物。其是为实现公务便利或公共利益服务而存在的。该公物当属行政法,特别是行政组织法之构成无疑,因此,研究与探索公物之内涵与外延,借鉴相关理论建立我国行政法的物权理论,将对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公物保护制度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