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从理论创新的维度,揭示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贫困治理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最新成果;从以人为本的维度,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贫困治理重要论述促进共同富裕的价值遵循;从实践创造的维度,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贫困治理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贫困治理中的基本问题。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关于贫困治理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关照和保护,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价值理念,对于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富裕,推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资本论》反贫困理论对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贫困产生的前提、制度根源、技术基础、发展趋势以及消除贫困的路径进行了全面深刻阐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创造性地走出了中国特色扶贫之路,取得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做好乡村振兴工作,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需要发挥制度优势,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共享全面小康;加大资金投入,合理规划产业布局;激发内生动力,坚持志智双扶。  相似文献   

3.
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解决特殊贫困群体的脱贫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关于特殊贫困群体脱贫的论述,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共同富裕思想、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蕴含着丰富的整体思维、矛盾思维和能动思维。其中聚焦特殊贫困群体、强化社会保障、推进健康扶贫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精彩论述,为特殊贫困群体的脱贫工作指明了攻坚方向和有效路径,也提出了精准施策、扶志为先、合力攻坚等值得学习和贯彻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教育扶贫观是习近平对扶贫脱贫工作的开拓性理论探索,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在中国的新发展,是习近平反贫困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稳固脱贫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乡村全面振兴战略机遇期,习近平教育扶贫观强调,以提高低收入群体教育保障水平为目标,全力夯实基础教育;以匹配知识技能匮乏型低收入群体的主导性需求为目标,全面深化职业教育;以改善欠发达地区教育教学条件为目标,稳步优化教育环境;以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源头为目标,切实提升教育质量。习近平教育扶贫观有助于提升教育扶贫政策与低收入人群现实需求的契合度,依托全面而持续的教育激发内生发展能力,具有极为深远的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是其扶贫思想的主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有着深刻的理论渊源、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理论渊源主要体现在对马克思等经典作家关于反贫困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对中国传统民生思想的弘扬和延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几代领导集体在反贫困问题解决中的实践总结、经验积累和理论升华。丰富内涵主要体现在其重要论述提出了中国减贫的目标方向、底线原则、动力机制、实践路径问题,为解决中国贫困问题提供了一个聚焦问题、紧扣现实、逻辑严密的"目标——底线——动力——实践路径"减贫理论框架。时代价值主要体现在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减贫理论,是指导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推动中国实现全面脱贫的思想指南,为世界反贫困实践提供了中国智慧,贡献了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与西方社会经典贫困理论的根本差别在于理论范式的不同。习近平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和我国波澜壮阔的扶贫实践显示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范式是“制度”范式,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超越了西方社会经典的贫困理论范式,表现在:第一,超越收入贫困理论范式,形成多维贫困观;抓住主要矛盾,实施精准脱贫策略。第二,超越能力贫困理论范式,形成脱贫能力观;以脱贫攻坚统揽发展全局,实施联动策略。第三,超越脆弱性贫困理论范式,形成区域贫困观;注重可持续发展,实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策略。第四,超越社会排斥理论范式,形成共同富裕观;注重内在动力,实施群众主体策略。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形成了科学的反贫困理论,其基本内容包括贫困根源、贫困后果以及反贫困目标。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不仅揭示出资本主义制度是导致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源,还从制度革新、发展生产力的角度为无产阶级摆脱贫穷指明了出路。研究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对于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困事业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8.
无论从政策导向、贫困的本质,还是从国内外反贫困实践来看,法律之于反贫困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的反贫困地方立法不仅效力较低,而且结构单一、内容简单,与复杂的反贫困实践严重脱节。由于贫困本质和反贫困价值目标所决定,反贫困立法应该属于经济法的范畴。反贫困立法可以从理念与原则、适用范围及调整对象、主体框定、法律关系与责任等方面进行构建。  相似文献   

9.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创新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期扶贫开发的重要战略思想,系统总结我们党和政府领导亿万人民摆脱贫困的历史经验,提炼升华精准扶贫的实践成果,不断丰富完善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为脱贫攻坚注入强大思想动力。"回顾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7亿多农村人口摆脱贫困,中国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辉煌篇章,走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贫困治理道路。  相似文献   

10.
基于马克思主义制度理论视角的分析来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探寻中国特色贫困治理的历史经验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贫困治理理论为指引,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贫困治理理论中国化;坚持走中国特色贫困治理道路,着力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贫困大格局;坚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着力推动贫困治理制度体系创新;坚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贫困治理终极目标,着力提升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内在自我发展能力;坚持中国共产党在贫困治理事业的领导地位,着力夯实党的基层组织基础,为贫困治理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11.
贫困问题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性问题,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反贫困斗争,不仅创造了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中国奇迹,还独创了一条中国特色优势显著的减贫道路,在党百年贫困治理实践中升华为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为世界反贫困事业交出了一份中国答卷.中国共产党的反贫困历程可分为四个时期:1921-1949年的初期探索时期、1949-1978年的曲折前进时期、1978-2012年的深化拓展时期和2012年以后的创新完善时期.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反贫困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些经验启示着未来党的反贫困事业,要重视"理论引领"、关注"精神脱贫"、破解"返贫问题",不断深化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推动我国贫困治理由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反贫困治理过程进入后脱贫时代,其治理主体、治理客体、治理空间、治理方式等也需要作出同步调整,呈现出治理主体的多维均衡性构造、治理对象的相对多样性发展、治理空间的散点化城乡融合、治理范式的常态化长效扶贫等新的表现形态。而其在"变"的创新发展逻辑中保持着"不变"的精神实质,即在领导主体上坚持中国共产党统一领导的政治立场不变、价值理念上坚持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变、目标追寻上坚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梦想不变、能力水平上坚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的底线思维不变。中国反贫困事业的伟大胜利就是在"变"与"不变"的辩证逻辑中实现的,即遵循对立统一规律,在"变"中把握"不变",做到坚守反贫困治理精神实质的一脉相承;遵循质量互变规律,在"不变"中创新求"变",不断谱写中国反贫困发展史上的辉煌篇章;遵循否定之否定规律,在"变"与"不变"中坚定前行,走稳通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贫困治理制度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百年反贫困斗争中取得的一项重要成就。其中,尊重规律、文化滋养、模式创新的原理逻辑,党的领导、伦理指向、精准扶贫的实践逻辑,以及增进人民福祉、人民当家作主、保障人民权利的价值逻辑,为中国特色贫困治理制度化生成奠定了基础。历经制度革新萌芽、制度建设探索、体制改革深化、规模扶贫开发和精准体系优化,中国特色贫困治理制度化的基本框架最终得以确立。着眼于“后扶贫时代”的复杂环境与现实形势,新阶段贫困治理需要进一步完善返贫防控布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有序开展相对贫困治理,才能优化中国特色贫困治理制度体系,创新中国特色贫困治理实践。  相似文献   

14.
坚持党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领导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破解脱贫攻坚难题上展示了其卓越智慧,对基层组织建设作出一系列的科学论述和巨大贡献,包括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是由基层和基层组织在减贫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要求决定的;贫困治理进程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以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为重点,以组织建设、人员队伍建设、运行环境和保障建设为核心内容;以在内部进行提升与激发、从外部注入人员和资源为实现途径,从而推动脱贫攻坚与基层组织建设的深度融合与发展等。  相似文献   

15.
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如何在疫情影响下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是我们党和人民当前面临的主要任务。通过深刻领会和挖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论述的初心意蕴,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以马克思主义"初心"为指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根本遵循,从而保障全国各族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面夺取脱贫攻坚战的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16.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标志着执政党治国方略的重大转型。社会治理创新必须以公平正义、多元协商、合作共赢为价值基础,依循法治化、制度化的途径,建设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为国民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社会治理创新只有从价值、目标和途径等维度进行系统思考、统筹推进,才能不断提高其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17.
小凉山地区是彝区、山区、贫困地区三重叠加区域,在各方帮扶下已经全部"摘帽"。脱贫摘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从贫困发生地来看,贫困发生的主要地是在农村。随着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突破,乡村振兴接续而上。乡村振兴以产业振兴为基础,但是超越了产业发展和经济范畴。它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议题,涵盖了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多个领域,要求我们必须真正从乡村本位出发,探索出一条乡村崛起的可持续路径。为此,针对小凉山彝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后脱贫攻坚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聚焦产业兴旺,筑牢发展根基;聚焦生态宜居,发挥生态效益;聚焦乡风文明,推进智志双扶;聚焦治理有效,完善乡村治理;聚焦生活富裕,推进小农增收。  相似文献   

18.
乐山市金口河区认真践行习近平扶贫开发战略思想,通过"五个坚持",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小凉山实际的金口河区扶贫开发之路。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区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乡村面貌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但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现代农业起步迟,带动能力不强;励志扶贫尚有差距;乡村振兴人才匮乏。针对这些问题,要坚持标准不降,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坚持长效推进,全面筑牢返贫防线;坚持高质量发展,全面夯实脱贫根基。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亚洲安全治理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分别从理念、实践与制度三大维度上实现了对传统安全治理范式的重大理论创新。习近平亚洲安全治理观,在理念维度提出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主张走共建、共享、共赢的亚洲安全之路;在实践维度以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为目标,以坚持亚洲方式和构建具有亚洲特色的安全治理模式为途径;在制度维度倡导搭建地区安全合作新架构。这三方面的理论创新,从理论层面摒弃和超越了源自西方的二元对立式的零和安全文化,对于世界、亚洲和中国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城市贫困现象日趋严重,必须将开展城市反贫困治理列入党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要确保城市反贫困治理取得实效,就必须顺应形势变化,采取社会保护政策,进行有效的治理与应对。社会保护是对传统城市反贫困政策的新超越,它增加了对脆弱性和长期贫困的关注,将反贫困治理视为人力资本投资的过程,强调经济与非经济措施并施,主张贫困治理主体的多元化。近年来广州开始将"社会保护"的新理念融入到城市反贫困治理实践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广州经验对全国各地开展城市反贫困治理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