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美国宪法没有关于司法审查的明文规定,联邦最高法院的司法审查权是在1803年的“马伯里诉麦迪逊”(Marburyv.Madison)一案中确立的。自此以后,最高法院就利用手中的这个武器,对国会立法和总统行为不断进行合宪性审查,从而担当起了宪法捍卫者和人权保护者的角色。无可置疑,最高法院在美国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是巨大的。最高法院的最高权威来自于公众和其他机关的信任。为了不破坏这种信任关系,为了维持三权分立体制的有效运作,最高法院在不断扩张自己权力的同时,也在不断为自己的行为设定界限。本文结合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2.
美国最高法院中的能动主义司法哲学意味着最高法院采取更加灵活的态度解释《宪法》条款和运用司法审查权,更加积极地看待最高法院在社会进程中的政治角色,特别是与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的关系。司法能动主义哲学是美国《宪法》得以历久弥新、保持与时俱进生命力的原动力所在,并且在当代美国平等权利观念的发展、联邦制特点的变化、最高法院自身宪政地位的提高以及宪政体制的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在文化多元时代司法能动主义哲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美国总统战争权力呈现扩大趋向。最高法院支持总统"固有权力",并以对其司法中立角色的自我认知出发,祭出"政治问题的原则",对总统战争权力及其扩张予以认同。但当总统战争权力的运用超出一定界限,对宪法分权制衡体制和人权保障构成威胁时,最高法院就会以司法审查施加限制。总统战争权力未曾游离于司法审查视域之外,也未对宪法规定的权力架构造成实质性损害。  相似文献   

4.
合宪推定起源于美国特定的宪法时刻,是最高法院脆弱时期的一种司法退守,也是司法立宪主义之司法克制的体现。依托三权分立,通过推定经济和社会立法合宪,法院承认民主的立法机关享有干预市场的立法形成自由与裁量权。我国合宪性审查不同于合宪推定,民主集中制之人民代表大会制下的宪法监督服膺于"自我革命","民主集中制"不同于分权,"自律"不同于制衡之"他律";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合宪性审查并非基于怀疑和不信任,而是出于"自我完善"的需要,目的是实现"良法善治";我国合宪性审查程序不同于法院的诉讼程序,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判断经济社会立法符合宪法是"自我肯定",而非"合宪推定"。我国没有区分政治与经济社会立法的宪法传统,合宪推定之合理性基准不适用于对经济社会立法的合宪性审查,适合的审查方法是以尊重宪法、维护宪法秩序统一为鹄的,遵守"积极法律保留",通过适用政治审查、严格合理性审查基准区别对待,分类审查,在正当化立法裁量与限制基本权必要性之间取得平衡,兼顾民主主义与个人自由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5.
深入地分析了马歇尔在马伯里案中的推理和论证,检讨了现有评价该案的主要观点,提出了新的观点:马歇尔在该案中虽有其政治目的,但并未以政治目的曲解法律;马伯里案不是创立司法审查的第一案,但该案对美国司法审查确有重要意义。马歇尔通过该案推动了美国宪法的法律化并且奠定了司法审查的理论基础。马歇尔的功绩不在于第一次宣布法院的司法审查权,而在于将类似制定法解释的工具和方法运用到新颖的联邦宪法的解释中去,这使得司法审查成为法院的日常工作。马歇尔在该案中所采用的司法方法奠定了美国司法审查制度的基础,并由此强化了美国宪法在美国宪政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美国反倾销司法审查制度是美国反倾销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司法审查的主管机构、司法审查的范围、提起司法审查的主体以及司法的审查标准等内容,是美国三权分立,权力制衡宪法原则的体现。中国企业在应对美国的反倾销指控时,应充分利用该司法救济制度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同时要注意该司法审查制度存在的局限性,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相似文献   

7.
美国司法审查制度产生于马伯里诉麦迪逊案,美国宪法没有规定司法审查制度,这些说法不是事实。美国司法审查制度恰恰就是制宪会议设计的并由美国宪法加以确认的。马歇尔受理马伯里诉麦迪逊案在程序上违反了美国宪法,马歇尔判决书的内容也违反了美国宪法。  相似文献   

8.
司法审查是现代化法治国家普遍采纳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本文通过回顾美国司法审查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对各国的影响,提出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程中,必须确立司法审查制度,使宪法得以切实贯彻和实施。  相似文献   

9.
联邦最高法院是美国司法权的最高象征,除了来自于宪法的权力(司法管辖权)之外,联邦最高法院更是由于自己确立的司法审查权而备受尊崇.本文通过对联邦最高法院司法权能的分析,以探究联邦最高法院在美国社会中发挥司法功能之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0.
“财产权的社会义务”理论和“治安权”理论为国家限制公民财产权提供了正当性基础。这种正当性最终体现为一个国家的法律规范体系对公民财产权内容的具体规定。作为一项侵益行为,国家需要在宪法和法律授权的基础上,通过立法或者行政方式在合理的限度内限制公民财产权。北京市在APEC会议期间要求企业停工限产缺乏宪法和法律依据,对公民财产施加了过重的负担,构成了应付补偿的征收行为。为了实现国家管制和保护公民权利之间的平衡,我国需要完善宪法中的公民基本权利规范体系,制定规范政府决策行为的相关法律规范,逐渐将抽象行政行为纳入法院司法审查的范围之内,进一步探索我国宪法司法适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司法审查作为美国司法制度于1803年马伯里诉麦迪逊案中确立,并已走过200多年的历史。尽管从其诞生之日起,司法审查制度就因其并非美利坚合众国联邦宪法所明示的权力而饱受争议,但司法实践证明,稳定的司法审查制度是适合美国的政治制度,司法审查权是美国宪政制度的基石。  相似文献   

12.
翻译直接影响人们对宪法文本的理解,而文本是制度和理念的载体。没有对文本的正确把握,根本无法加深对制度的理解,更不用说对理念的信仰。张千帆教授对宪政尤其是司法审查制度有深入研究,但对美国司法审查制度的解读以及美国宪法文本的翻译不能令人信服。刘大生教授对美国宪法的研究别有进路,在宪法学界发出不同的声音,但也有一些不可忽视的错误。  相似文献   

13.
美国司法实践中对口供的采纳是以任意性为前提的,通过任何形式的暴力或暴力威胁所取得的口供,以及其他任何非任意性的口供,都不得作为证据。在对口供的审查判断上,美国通过宪法修正案和一系列司法判例确立了审查判断非法口供的规定,主要有任意性规则、迟延移送规则和米兰达规则。  相似文献   

14.
赵宗亮 《工会论坛》2008,14(4):143-143,85
宪法解释起源于美国的司法审查制度。宪法解释是司法审查的必然内容。宪法解释为统一实现“普遍正义与特殊正义”提供了路径。宪法解释具有扩展权利内容、填补权利漏洞的功能。宪法解释具有主导人权发展历史之功能。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语境中,它具有片面的真理性,只可借鉴,不能照搬。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美国司法审查的含义及形成、我国借鉴的原因以及如何借鉴等三个方面来阐述司法审查对我国宪法监督模式的构建问题。  相似文献   

16.
日本依据宪法、法院组织法以及其它相关法律,设置了最高法院、高等法院、地方法院、家庭法院和简易法院。根据宪法第76条1款的规定:“一切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以及根据法律设置的下级法院”。法院的法官是通过不同的形式任命而担任特别职务的国家公务员,法官除受正式弹劾、国民审查或依据其它法律规定因身心障碍被裁定为不能行使职务外,不得违反其意愿予以罢免、转职、停职或减少报酬。  相似文献   

17.
美国费城会议在讨论美国第一部现代民主的宪法—— 1787年宪法时 ,立宪者认为 ,宪法不仅仅是一种政制构架 ,其真正意义在于它同时是“宪政”,即将成立的政府都要受到宪法的制约。宪法必须为政府提供手段 ,使之有效运行 ;但同时又必须清楚地划定政府权力 ,以维护个人自由。宪法的至上性是其最重要的品格。而在信守并实践这种宪政 (有限政府、权力分立制衡和保有权力 )的承诺的历史过程中 ,美国人越来越首肯司法审查权的作用。司法审查制度被认为是美国宪政的最独特的贡献。美国宪法并没有明文宣告联邦最高法院拥有解释宪法的权力。自 180 3年…  相似文献   

18.
宪法司法化是指宪法规范由法院适用的过程,它是宪法法律性、宪法至上及违宪审查的价值目标的根本要求,对宪法和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宪法司法化的总体思路应当是:赋予法院违宪(合宪)审查权和宪法的具体司法适用权,建立以违宪(合宪)审查和人权保障为核心的宪法审判制度,使宪法的原则和精神得到认真贯彻实施。  相似文献   

19.
刑事诉讼中,科学的审前司法审查制度可以防止侦控机关滥用追诉权力,保护被追诉人的合法权利,审前司法审查范围的确定是这一制度构建的前提和基础。审前司法审查范围的确定,必须统合考虑审前司法审查制度自身的内在要求及其赖以运行的外在因素,将所有可能侵犯被追诉人宪法性权利的追诉行为都纳入到我国审前司法审查的范围之中来。  相似文献   

20.
"宪法司法化"范畴的出现给学界带来激烈的争论。一方认为,宪法司法化无疑将丰富我国宪法理论,扩大宪法解释,推动宪法实施;另一方认为,宪法司法化与我国的基本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冲突。文章认为,要明确对宪法司法化的二元理解。宪法司法化是在宪法实施之下的范畴,它可以分为违宪审查和宪法私法化两个层面。确认宪法司法化是我国宪法实施的必由之路。我们应当遵循宪法司法化的本土内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及最高人民法院来分别行使宪法司法化中的违宪审查制度和宪法私法化即宪法诉讼职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