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法学本科教育与实践教学模式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学本科教育应定位为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法律职业能力的培养;法律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的根本途径。构建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应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以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2.
诊所法律教育夯实了法学教育的目标,创新了教学方式,转变了法学教育的培养理念,法律诊所弥补了传统实践教学在培养高层次法律人才中的缺陷,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法律诊所教育模式在实际操作中也面临着学生兴趣不一、教师的投入与回报无法成正比、运作模式单一等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加快,培养应用型高素质法律人才是目前高校法学教育的重点课题.大部分高校法学教育始终以理论教学为主导,实践教学在法学系统理论学习中占有的比例较低.依据强化基础与拓宽专业相结合的原则,应构建实验型实践模式、项目化实践模式、分类分层化实习模式多维度一体化相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推动卓越法治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论法学教育中实践教学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教学在法学教育中有利于促进教师不断更新法律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法律职业道德的形成.完善实践教学,必须改革现行法学教学计划,构建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与实践部门的合作,建设好实践教学基地,加强多媒体教学,并完善案例教学、模法庭等各种实践教学法.  相似文献   

5.
独立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定位决定了独立学院学生的培养模式,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独立学院加强实践教学的对策主要有:与母体高校错位办学,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以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引入职业认证,强化实践教学目标;加强校企合作,打造实践教学平台;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保证实践教学质量;与母体高校资源共享,保证实践教学资源.  相似文献   

6.
依托公安特色,在法学教育的基础上结合公安执法现状,有针对性地进行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教育,继而培养专门执法人才是公安院校法学教育目标.设置实践性教学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积极改进适合公安院校的法学教育,并在具体实施中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锻炼学生职业能力为目的的法学实践课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高等法学职业教育的特征与课程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法学职业教育主要培养职业型、技能型、实务型的法律职业人才。与其培养目标相适应,需要构建合理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8.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培养高素质的法律专门人才成为了法学院系的时代责任.然而,传统法学教育侧重法律知识的传授和理解,缺乏对法律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训练.近年来,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对法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和研究,逐步形成了“两型四化”法学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即以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定位,通过构建课程体系科学化、教学手段多元化、师资结构复合化、实践环节实战化的运行框架,全方位训练学生法律思维,打造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于一体的法律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在理论研究、课程改革、学生法律职业能力训练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效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与学科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法律素质培养视角下的大学法学教学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理论教学为主、辅之以少量课堂讨论的大学法学传统教学方法,是不能完全适应培养法律应用人才的要求的,要想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大学法学教学方法必须进行改革。大学法学教学培养学生法律素质至少应抓好三个方面的教学:法学理论教学先行,扎实基础知识;法学实践教学后继,架通理论与实践;乡土人情的教学贯穿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增强学生的社会常识。  相似文献   

10.
法学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法学高等教育培养的应是符合社会需求的综合型法律人才 ,各教育机构法学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和教育资源本身的共享性 ,决定了建立法学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成为法学高等教育急需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在注重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实践的同时更要加强对法学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从校内、高校间、高校与法律职业团体间、高校与社会间、高校与国外教育资源间等几个途径着手 ,实现全社会的教育人力资源共享 ,以便取长补短 ,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综合型法律人才。  相似文献   

11.
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相脱节已成为越来越多法学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如何改进现有的高职高专法学教学模式,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应作为我们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借鉴英国、澳大利亚等在国际上以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见长国家的先进经验,尝试在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法传授基本法律知识的基础上,增加法律技术训练课程,为学生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衔接搭建桥梁,或许是解决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脱节的出路之一.  相似文献   

12.
在法学教育规模逐渐扩大的当下,将不同层次的教育进行准确定位是摆在法学教育者面前的突出课题。法律高职教育是有别于法学普通教育的一种特定层次教育模式,法律高职的特点为宪法学教学确定了基调。如何通过宪法学教学,深化法律高职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法律素养,是对高职宪法学课程定位的目的所在。宪法学自身的教学功能为宪法学课程定位确立了基准,社会对于法律职业人才的要求为宪法学课程确定了方向,要实现宪法学课程的定位目标应当将宪法学与其他高职法律课程结合起来激发学生法律实践观念与法律思维定势。  相似文献   

13.
依托公安特色,在法学教育的基础上结合公安执法现状,有针对性地进行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教育,继而培养专门执法人才是公安院校法学教育目标。设置实践性教学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积极改进适合公安院校的法学教育,并在具体实施中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锻炼学生职业能力为目的的法学实践课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高职法学教育包括通识教育和职业教育两部分,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是高职法学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高职院校应突破传统法学教学,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开展案例教学,既能解决高职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教学效果不明显的问题,又能克服传统的法学教学方法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从而突出职业教育的实践环节,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培养出合格、优秀的法律职业人才.  相似文献   

15.
甘肃政法学院从法学教育规律和法学教育目标需求出发,构建了一种实现法学基础知识传授与法律职业能力培养相结合、课堂教学与法律实践紧密衔接的教学模式,初现成效。研究、借鉴本成果的有益尝试对于构建具有普遍指导价值的法学实践教学模式,进而推进法学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方式改革具有标本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三十多年来,我国法学教育成果喜人,但也存在不能适应社会需要等问题。2011年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法律人才,也即规定了卓越法律人才的应有素质。就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路径而言,需要学生、教师共同努力,也需要完善体制机制,还应当处理好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的关系,与外语学习的关系,与本科课程设置的关系,与法学/法律硕士等的关系,与法科学生职业选择和规划的关系等,并避免几个误区。培养模式和内容卓有成效,是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法学实践教学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学实践教学法是以培养法律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各种教学法的有机整体.本文立足于培养法律实用型人才教学目标,探讨我院法学实践教学法的现状、不足及改革的路径,以期推动我院的法学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8.
当前诊所法律教育的中国问题和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年前,发端于美国的诊所法律教育引入中国.但是,它遇到了如下中国问题:现行教师评价机制不利于诊所教师的发展;法学专业培养体制和就业问题影响了学生对诊所课程的兴趣;目前的司法政策削弱了诊所法律教育的效果等等.为使中国诊所法律教育健康发展,应将诊所教师与其他教师区别对待,构建独立的诊所教师评价机制;改革法学教育体制,强化法...  相似文献   

19.
在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背景下,法学专业应当将应用型法律职业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然而,目前我国的法学教育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疏忽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要解决中国法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不但要考察、借鉴国外的法学教育和实践教学模式,而且应当结合我国的实际提出应用型法律职业人才的衡量标准,并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20.
政法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要求下的公安法学教学改革,面临教学对象改变、学制缩短、重实践技能培养等问题。在教学内容改革上,要依据公安工作的不同职业岗位需求和学生的不同法学教学基础来确定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并兼顾本科学历教学的基本体系;在教学方法改革上,要构建"教、学、练、战"一体化的法学教学新模式,注重实训教学和职业能力培养,以更好地实现培养应用型、实战型人才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