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家治理处于多层次治理的核心地带。多层次治理涉及全球或超国家、地区、国家和地方的不同层面、不同领域和不同功能的治理。本研究旨在回答的核心问题是:国家治理是什么?谁来治理?如何治理?本文在区分多层次治理四种治理类型的基础上,提出了"目标-主体-行为"的国家治理理论的整体性分析框架,分别从战略目标、治理主体和行为策略三个维度,回答以上研究问题,剖析中国国家治理的理论内涵。在多层次治理的大格局下,系统探讨中国如何实现国家治理转型的理论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治理理论的流行已是一个毋庸置疑的趋势。治理理论为政府管理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治理理论为市场主体的失效提供了新的解答方案,治理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体现社会各方主体全面参与国家治理的诉求和愿望,也为国家治理提供诸多了实际的操作理念。本文对治理理论的出现、发展、国内的引入情况做出了疏理,同时对治理理论对中国的适用价值做出了评价。  相似文献   

3.
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立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将推动中国在治理思维与治理视野上更加开放广阔、在治理主体上更加多元健全、在治理结构上更趋合理平衡、在治理方法上更趋动态科学。了解国家治理现代化产生的背景与相关要素,以更好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马莉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20,(1):83-92,113,M0005
本文立足国家生态治理现代化这一内嵌于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化观作为理论逻辑起点,探寻国家生态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向。本文认为以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的习近平生态治理观所提供的"中国实践",从生态治理制度体系建设、多元主体参与的生态治理格局的构建、平等均衡的全球生态治理系统的推动等方面为国家生态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思想引领,是激发国家生态治理效能的根本之道,因而也将是一场人类文明的生态转向意义上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5.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社区治理主体结构是保证社区工作顺利运行的关键。元治理理论认为,在多元主体结构中,政府是唯一元治理主体。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主体结构为"一核多元","一核"指中国共产党是唯一领导核心,"多元"包括政府是主导力量,社区居委会是关键依托、社区社会组织是能动力量、驻区单位是重要支撑、社区居民是坚实基础。这与元治理理论相契合。依据元治理理论,在党的领导和政府主导下,实现各个社区治理主体协同共治,就能有效促进社区治理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6.
从传统国家管理向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向转型,要求从国家单方面支配社会,过渡到国家和社会的有效互动。治理理论下的国家治理倡导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其中社会组织参与国家治理,可使其发挥重要作用。运用社会资本理论从信任、互惠和网络关系方面构筑新型政社关系,以此了解社会组织发展中的社会资本整合的困境,探索社会组织发展路径,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提升社会协同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7.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必须要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理论是现阶段党领导全国人民制定和执行国家治理方针、政策的总依据.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理论的概念内涵、生成逻辑、时代意义以及创新原则,对我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当前,国家治理现代化成为党和国家关注的焦点,如何厘清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现代化的逻辑理路成为学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现代化逻辑起点于西方的"协同学"和"治理理论",提倡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现代化的逻辑必然是为了回应传统公共管理范式与时代的不适、促使国家职能回归的必然要求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要实现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现代化就必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重构政府、社会、公民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国家是一个历史性范畴,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与阶级对立紧密联系在一起。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国家的相关本质理论、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批判、无产阶级专政下国家发展以及未来社会治理等方面问题的阐释中,蕴含着他们丰富的国家治理思想。其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治理的主体是人民,治理方式是无产阶级专政;未来社会不存在阶级,国家退出历史舞台回归于社会,社会治理的主体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治理方式是社会自治。  相似文献   

10.
统一战线作为党的总路线、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就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发挥自身独特优势和法宝作用,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有更大作为。统一战线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法宝、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具有独特作用。统一战线在国家治理中具有主体、理念、方法、功能等四大优势。统一战线参与国家治理需要引导统战成员树立共治理念、培育参与主体、综合运用统战工作方法、完善参与国家治理的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11.
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平台,非营利组织是社区多元合作治理的重要一极。西方国家先后兴起的市场失灵理论、政府失灵理论、志愿失灵理论、多中心治理理论与第三方治理理论等,从理论层面证实了政府、市场与非营利组织合作治理的必要性。美英日等西方发达国家社区治理的现实呈现出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在社区治理中良性互动、共生发展的规律性特点。发达国家非营利组织在社区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已成为社区治理的主体力量。政府购买服务已成为发达国家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制度化模式。非营利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离不开政府法律、政策与经济的支持。这些历史与现实经验对当前中国社区多元合作共治的理想模式追求、实现社区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与统一战线工作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全新的政治理念。中国作为一个超大的复杂型社会,其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充满风险的系统工程,如何引导其良性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良性发展的核心导引机制,在规制社会与国家关系形成良性治理主体格局、强化国家整体建制能力、强化国家强制能力和汲取能力、加强国家濡化共识能力、提升国家协商包容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统一战线的理论与实践应该立足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需要积极创新转型,更好地发挥其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而民主治理正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方式。通过学理溯源,参与式民主的范式复兴和多中心治理的理论兴起是民主治理的理论渊源;通过现实考察,公共事务的复杂多变、公民社会的日益崛起和全球治理的外部压力等是民主治理的现实背景。从治理职责、治理主体和治理秩序三个层面对民主治理的理论内涵加以分析,对其进行诠释,有利于奠定民主治理的理论基础,促进国家治理方式的转型,从而更好地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关键一环,在新时代推动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解决"城市病"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学界关于我国"城市治理"理论的产生及发展历程,其理论内涵、时代意义与实践要求,以及在中国的研究和发展方向等问题的研究都有涉及且在持续深入。但城市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城市治理理论应突破瓶颈,整合不同学科的研究特点,从中国城市治理的实践出发,形成城市治理新的理论体系。同时,完善多元主体间的协作,以协同创新牵引城市协同发展,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治理道路。  相似文献   

15.
统一战线是重要的法宝。在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探讨统一战线与国家治理实践的内在契合性,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基于长期目标、阶段目标、当前目标,统一战线与国家治理有一致的愿景追求。基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多主体的合作参与,统一战线与国家治理有共同的实践主体。基于以制度化为基础需求、以系统化为关键希求、以成效化为核心诉求,统一战线与国家治理有一样的实践要求。基于统一战线优化国家治理、国家治理巩固统一战线,统一战线与国家治理有协同的实践路径。基于科学思维方法、务实调研方法、互动学用方法等,统一战线与国家治理有同样的实践方法。  相似文献   

16.
国家治理不仅是治国理政实践,也是重大的理论课题。按照马克思的设想,国家在自行消亡前将经历无产阶级专政的过渡阶段,过渡阶段的国家与国家治理具备新的特点,不仅保留了国家的阶级本质,更体现了无产阶级政权的社会性、公共性、人民性的特点。马克思对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理论虽多是预测性的,但经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检验,证明了其正确性和科学性,具有深远的意义。在马克思国家治理思想的理论框架下,中国国家治理应以阶级性、社会性、历史性为价值旨趣,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面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必须要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为动力,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构建多元互动、上下贯通的治理格局从而全面推动深化改革。采取对比研究的方式:一是从"统治—管理—治理"的纵向历史维度以及"国家—政府""国家—社会"的横向空间维度出发,以权力配置为线索,分析与阐述了治理的概念及其理论产生与发展的脉络与原因;二遵循由一般到特殊的研究路径,坚持党的领导,从治理主体、治理内容、治理方式和治理逻辑出发着重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下治理概念及其理论的基本内涵与特点。  相似文献   

18.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首要要求是治理主体对于公共事务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亦即实现国家治理的法治化。法治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和衡量标准,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动力量和重要保障,必须通过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自觉守法等法治化途径加快法治中国建设、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法治建设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新目标,法治建设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有着内在的契合性,法治建设能够有效地回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诉求。法治建设与国家治理现代化有着共同的价值理念,能够促成国家治理现代化所需的社会秩序,丰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治理机制。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要推进中国的法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完善国家治理领域内的法律法规,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鼓励多元主体的参与。  相似文献   

20.
高校统战工作的“治理”转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因应高校统战工作的现实困境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时代动力,高校统战工作应从社会管理的组成部分转向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和路径。治理现代化的多元主体性、责任自治与共治、协同共治的总体性理念,为高校统战工作从单一主体走向多元主体、责任他治走向责任综合治理、教化与管理走向"协同共治"提供了理论支撑和现实动力。"治理"转向后的高校统战工作,既推动着统战工作的科学发展,也助推了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教育治理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