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是我国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劳动人事争议的第一道“防火墙”,在维系社会稳定中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积极意义。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关系的调整,随着《劳动合同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颁布实施,劳资双方的各类矛盾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变化,  相似文献   

2.
2014年,广西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系统健全依法维权和预防化解纠纷机制,进一步提高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服务能力和保障能力,依法维护了广大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一、化解劳动争议,促进社会和谐全区各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构不断完善争议仲裁制度,妥善处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2014年。  相似文献   

3.
5月15日,柳州市法律援助中心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工作站挂牌成立。工作站每周一、三、五由柳州市法律援助中心派律师值班,行政班时间公开接待来访群众,向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申请者提供法律咨询;无偿为农民工提供法律咨询、代书及代理仲裁案件事务等。同时,开展法律宣传活动,向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普及法律援助、劳动维权和规范用工等法律知识。  相似文献   

4.
劳动从一般意义上来讲有两大职能,即天然职能和教育职能。罪犯劳动改造也具有这两大职能。从宏观上说,罪犯劳动改造的实现机制就是通过这两大职能实现的。从微观上说,劳动对罪犯改造天然职能发挥的实现机制在于如何组织罪犯劳动,劳动对罪犯改造教育职能发挥的实现机制在于罪犯在劳动实践中的自身感悟与干警劳动改造教育内容的吻合性和相容性。  相似文献   

5.
诚实劳动说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诚实劳动是社会和谐、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目前造成部分人劳动道德式微的主要原因,一是分配机制不够公平;二是管理机制不够科学合理;三是劳动者个人价值观出现偏差;四是受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要搞好诚实劳动建设,就需要提高劳动收入的GDP占比,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同时还应加强对劳动者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6.
为夯实社会管理创新模式,广西大力推进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建设,通过新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战斗堡垒",为劳动人事案件处理提供必要的组织保障,仲裁办案力量得到极大加强,进一步促进劳动人事关系和谐稳定。2012年上半年,全区调解仲裁机构立案受理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案件6352件,比去年同期上升20.1%;涉及劳动者6801人,同比上升20.73%(其中10人以上案件17件,涉及劳动者411人),结案4725件,结案率68.76%。大量社会不稳定因素被消灭在萌芽状态,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在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广西方面发挥了"第一道防  相似文献   

7.
劳资关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中的重要法律关系,劳动法律规范对劳动者的权利予以了广泛、充分的保护,但是,刑事法律规范却未对劳动者的权利予以全面、系统的保护,因而,现实生活中严重损害劳动者权利的行为日趋增多,为此,建议增设损害劳动者权益罪,对劳动者权利进行系统保护。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体现出鲜明的系统整体性。他首先视技术为生产力,然后通过分析生产力的媒介作用,把技术与社会制度、生产关系相连接,接着指出资本主义制度下技术的使用与劳动和劳动者之间的对抗,从而证明技术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更是建立全面、自由和幸福王国的革命力量。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不仅是马克思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借鉴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是学校组织人事工作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事管理工作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文章具体分析了工作意识、档案材料内容的整理、及加快信息化管理等几个方面存在的问题,阐述了高校人事档案工作中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进入21世纪的中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深化和完善的同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历史任务也越发凸显地摆在我们面前。劳动关系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的日臻科学和规范,其对和谐劳动关系的营造无疑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何进一步深化人力资源管理、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恰恰是今天我们的政府、社会、企业、劳动者都应深刻认识和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管理的优势,结合企业劳动关系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阐释人力资源管理在建立和谐劳动关系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各项建立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措施,从而进一步完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相似文献   

11.
国有企业随着改革力度加大,呈现出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劳动关系的复杂化、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基层工会要想实践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夯实自身基础,激发组织活力和活跃基层,不断提高维权能力,全面履行工会职能。  相似文献   

12.
李峰 《人事天地》2011,(6):42-43
随着《劳动合同法》生效实施,一些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采用劳务派遣这一新型的灵活用工方式取代传统的劳动合同用工,将劳动关系转化成经济关系,以达到避免因为使用劳动者而需要承担的劳动合同法律责任和降低劳动人事管理事务负担的目的。但在劳动争议实践中,劳务派遣带给用工单位的往往是较大的法律风险,用工单位应当客观认识并在实务操作上予以规范。  相似文献   

13.
化解劳动矛盾,稳定劳动关系,全面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对构建和谐社会显得至关重要。近年来,由于企业受市场经济的制约和自身利益的驱使,劳资关系不和谐的问题普遍存在,有的甚至非常突出,因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引发的劳动争议,特别是集体劳动争议逐年增加,劳资纠纷"升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劳务双方的关系趋于紧张,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人事天地》2011,(6):4-4
近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山东省青岛市召开全国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工作座谈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杨志明出席会议并讲话。杨志明指出,要充分认识“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战略性调整、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新发展等新形势给调解仲裁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在“十二五”时期围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中心工作,以贯彻落实《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为主线,以完善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机制为核心,以加强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和仲裁院基本建设为重点,努力提升调解仲裁服务社会的能力,逐步建立起预防功能健全、调解方式有效、仲裁公正权威、队伍充实专业的统一的劳动人事争议处理体制。  相似文献   

15.
人力资源管理是为了组织目标的实现,帮助组织获取并维持一定数量能够满足需求的员工。目前,美国一些员工较多的公司,已经将人事部门改称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其他公司仍沿袭人事部门名字。 人事管理二十世纪初在美国开始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特定职能的部门。最初人事管理工作大多是事务性的工作,主要为美国日益增长的工业雇用必要的雇员,并将有关雇员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已经进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时期,民政事业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对新时期的民政工作作出科学的定位和判断,对其职能进行恰当描述,需要每一位从事民政工作的同志深入思考。根据当前的理论研究和民政工作实践,笔者认为可以这样概括:民政工作具有两大职能,管理三个部分,呈现四大特点,面临四对矛盾,应该落实五项要求加强自身建设。  相似文献   

17.
关于高校劳动人事争议处理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劳动、人事关系及高校劳动、人事争议含义的界定是研究高校劳动人事争议处理问题的逻辑起点。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使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原本单一的人事关系演变成二元化的劳动关系和人事关系,而这两种社会关系又存在较大的差别,研究高校劳动、人事争议处理问题必须坚持二元化进路。高校管理体制决定了高校劳动、人事争议具有诸多不同于企业等单位劳动争议的特点,这些争议发生的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原因,既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妥善解决高校劳动争议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坚持合法用工、完善规章制度和主动调解。减少和妥善处理高校人事争议的主要对策是加强人事管理、建立完善人事仲裁制度、不断提高高校教职员工的素质、加快高校用人制度改革等。  相似文献   

18.
我国私营企业的工会职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宇红 《工会论坛》2001,7(1):14-16
由我国工会的阶级性和群众性以及私营企业劳动关系的雇佣性所决定 ,私营企业工会的职能就是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这与国有企业工会目前具有的多项职能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而农村劳动力资源是我国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政府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质量,提升学员的就业竞争力,使农村劳动力真正实现体面劳动,并可能成为现代产业工人中的“高级蓝领”。通过政府、高职院校、农村劳动力及企业的多方合作和努力,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20.
劳资关系主要是由劳动和资本两大要素组成的,它有统一性,又有对立性。其对立性是由劳动者对工资追求的最大化和企业对于利润追求的最大化所致。目前我国的劳资关系为劳动弱势,资本强势,劳资关系两极失衡,劳动关系不和谐已成企业主要矛盾。如果劳资矛盾进一步加剧,必然发生冲突和对抗,破坏社会和谐,影响社会稳定。本文从我国当前经济转型背景出发,分析我国企业劳资关系不和谐的现状,提出构筑我国企业劳资关系双重法律架构的理论基础及探索实施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