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无论现实的政治还是政治学理论,政治的成立前提和内容转换都表明了一个基本原则,即社会联结优先于政治内容。"社会联结"作为政治成立的前提只是某种准备性要素,经由对它们的运作(就是社会连接)一定的要素才可能转换生成为具体的政治内容。这个原则并不是认识论意义上存在的第一性和第二性问题,而是对政治特性的某种功能性表述;与这个原则相一致、且互为表里的运作机制,在于"政治生成"与"政治维系"的同时共存和相互作用。政治内容得以"生成"的根据,在于对社会联结的划分及其关系处理;现实政治的"维系"不仅以此为前提,而且就体现为运作各种社会联结所具有的意义或所达到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政治领导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主要包括局势判断、政策制定、功效评估等几个主要环节。局势判断是指对有关政治形势和环境进行信息传输和处理 ;政策制定一般表现为确定目标、设计备选方案、评估方案、选择方案、决策实施、决策执行情况反馈等程序 ;政治领导功效评估是对政治领导的绩效进行衡量。在以上三个主要环节的具体运作过程中 ,都伴随着一个政治动员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仪式和象征是当代中国基层政治运作的重要机制,实现着动员、沟通、约束和奖惩等各种功能.当代中国基层政治重要的仪式化活动是集会和会议,无论是"肯定性"还是"否定性"的集会和会议都在一定程度上创造出某种"剧场"效应,基层的政治控制和权力运行因此得以实现.基层权威通过对仪式和象征这种"控制艺术"和"权力技术"的运用,推动着基层政治过程和政治生活的展开.  相似文献   

4.
基于对政治共识内涵与结构的梳理,简要分析了当代中国政治共识的历史演进、基本内容及现实挑战,论述统一战线凝聚政治共识的内在机理,总结出建构包容性政治与实现差异性团结是统一战线凝聚政治共识的有益探索。依循“结构—过程—功能”的分析框架,着力探讨统一战线凝聚政治共识的系统结构、运行过程与治理功能,得出统一战线凝聚政治共识结构的调适和功能的优化在于机制的畅通。由此,提出新时代广泛凝聚多元社会的政治共识,需要实现协同型组织领导机制、复合型政治整合机制、发展型理论创新机制、制度化利益协调机制和协商型政治沟通机制的多维互嵌。  相似文献   

5.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其运行机制包括导向机制、保障机制、动力机制、生成机制、管理机制、领导机制、调节机制。各种机制有机统一、相互配合,以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取得实效,并促使学生、高校与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作为社会治理体系乃至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且有机的构成内容,福利治理不仅包括优化配置福利资源的社会化、协同性的模式或活动,而且还涉及社会安全的维护与拱卫、社会秩序的维系与巩固、社会公平的捍卫与表达、社会价值的守护与配置等众多政治实践,从而堪称经由福利政治覆盖的政治社会运行范畴。立足新时代,福利治理的政治意涵和政治机制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即福利治理的政治意涵是构建福利治理的政治机制的理念载体,建构福利治理的政治机制则是彰显福利治理的政治意涵的根本表现。政治意涵主要包括福利治理的政治环境、政治输入、政治输出、政治反馈四个环节,政治机制则由福利治理的政党机制、制度机制、组织机制、价值机制所构成。  相似文献   

7.
人民政协政治资源是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根本基础。人民政协政治资源已经形成一定的规范和特色,但还存在着配置不足、运作不好和作用不够等问题。建设人民政协政治资源,需要遵循资源要素发育规律、质量规律和作用规律,健全政治资源生成机制、作用机制和管理机制,全方位加以推进,实现体系健全、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8.
非正式面相的政治权力结构即为非正式权力结构。政治精英在互动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人格化色彩的各种非正式权力关系。非正式权力运作的微观基础在于政治精英的特质,精英特质的三种类型包括先赋特质、人格特质以及社会特质。人治传统、关系文化、精英的社会心理需求与体制环境是中国地方系统非正式权力运作生成的基本因素,由此政治生活表现出一定的复杂性与人格化的特征。而政治精英通过彼此的互动表现出合作、冲突与制衡的非正式权力运作形态。  相似文献   

9.
一种政治体系(political system)的存续与运作主要依靠其内部的政治制度体系(political institution system)的运作来完成,当然在政治体系的存续与运作过程中,政治组织(political organization)、政治机构、(political construction)政治意识形态(political ideology)以及政治文化(political culture)也都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作用,但是其间的关系以及运作程序仍然要依赖于政治制度的规范与运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政治制度渗透进入了政治体系内部的各个要素中,发挥着重要的规范与调节作用.在历史制度主义理论研究的视野中,不仅制度本身具有重要的作用,并且我们对制度的考察也必然限定在一定的历史的时空中.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认识在某一历史时空下的政治制度群及其内部主导性制度的作用的发挥.因此,本文的研究是从政治体系内部的政治制度体系中的主导性制度或制度体系的运作出发,来考察这种主导性的制度或制度体系对于政治体系的存续与运作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面对新世纪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在任务、内容、渠道、载体尤其是所处环境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本文就建设高品味的校园文化环境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 ,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目标的意义和应采取的措施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浅议生态环境与政治生态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对自然和自身的不正确认识及盲目开发行为,导致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生态危机的产生与发展成为生态政治运动兴起的动因和基础,推动了各国政治和国际政治生态化的发展。生态政治产生发展是政治生态学、政治生态化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政治生态化是生态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是解决当前全球生态危机的不可或缺的根本措施之一,是全球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未来政治发展的趋势之一。  相似文献   

12.
网络政治与大学生的政治成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的出现和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的政治发展模式,影响着人类特别是大学生群体的政治生活.本文从网络政治含义入手,分析了网络政治的特点以及与大学生政治成长的关系,突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特点,研究了网络政治给大学生政治成长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为我国当前大学生在网络条件下政治上的健康成长提出可供借鉴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人民政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它人才集聚,联系广泛,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包容性,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和作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进行广泛协商,体现了民主和集中的统一。坚持并不断完善这种民主形式,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台湾地区女性权力参与起步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台湾威权体制的瓦解及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传入,女性日渐成为台湾政治运作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因素。一方面,得益于政治民主化的推进及台湾民众深厚的“悲情意识”,女性参政情况得到有效改善,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进入政治生活,甚至进入政治决策核心。女性特有的政治魅力对于政治斗争的降温、政治僵局的化解起到特殊的积极作用,从而推动了台湾政治的良性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受到社会经济制度、传统文化观念、大众传媒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台湾地区女性权力参与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仍存在参政比例偏低、参政代价较大等不足,对女性切实发挥参政议政作用造成严重制约。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加深了党对文明建设全面性、系统性、战略性的认识,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两个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能更广泛、更深刻、更具体的推进政治建设,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运行法治化,能进一步改善党对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领导,极大地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6.
政治观是社会意识领域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古希腊的城邦政治是西方政治文明的源头,从古希腊的历史中可以清晰的看出,政治观世界观发展的过程是逐步形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政治参与作为现代民主政治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一个国家政治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水平对一个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活动日趋活跃,呈现出新的特点。但从总体上看,目前公民的政治参与还存在一些问题,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加快推进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进程是一项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仍处于不成熟、不完善的状态,仍存在很多现实的问题。要实现我国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就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增强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强化公民政治参与的意识。  相似文献   

19.
现代政治的运行需要法律的调整和控制,政治法由此而生。政治法是调整政治关系的法律,包括政治主体法、政治行为法、政治程序法与政治责任法。学界一般把政治法归属于宪法类法律。从政治的法律调节和法律本身的层级结构看,这一归类有其不合理的一面。宪法作为根本大法,固然也调节政治关系,但并不涵盖政治运行的具体过程,不能替代政治法,不能把二者等同。政治法也不是宪法性法律。宪法性法律是不成文宪法国家对具有宪法内容的法律表现形式的称谓,不适合用于中国这样的成文宪法国家。把政治法归属于究法类法律不利于实现政治过程的法律调节。政治法不具有宪法属性,是宪法之下的法律部门。  相似文献   

20.
“法治”既是一个法学概念,更是一个政治学概念。“法治”是法与政治的关系最为集中的体现;“法治”内含政治正义等基本的政治价值;法治是政治权力运行的基本限度;法治是理性的政治、驯服的政治、有序的政治、和谐的政治;法治的实施依赖于宪政民主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