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前我国城市道路交通事故数量持续上升、交通拥堵成为"顽症"等现象与城市道路交通设施随意设置、管理不到位、部门之间不协调等问题不无关系。城市道路交通管理部门应从严格科学设置道路交通设施、加强管理与做好维护工作、普及知识与做好宣传教育等三个方面着手,确保道路交通设施发挥其应有的维护交通秩序、保证道路畅通安全、减少减轻交通事故发生等功能与作用。  相似文献   

2.
道路交通事故深度调查是最近几年兴起的一项工作,备受社会关注。道路交通事故深度调查的历史源于早期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与生产安全责任事故调查,其随后的演变发展分为萌芽、推动和正式启动三个历史阶段。道路交通事故深度调查在主体、客体、依据、方法、目的等要素上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与道路交通事故调查、安全生产责任事故调查、一般行政调查、刑事犯罪侦查等其他类型调查之间具有一定的区别与联系,两者不完全等同。道路交通事故深度调查具有重要的实践性意义与理论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3.
道路通行权是人应当享有的被尊重、承认以及保护的必不可少的权利。我国城市道路通行权分配不均所导致的道路拥堵、道路交通事故频发等道路通行权冲突问题不容忽视。道路通行权分配是解决道路通行权冲突的必要手段。道路通行权的分配应尊重人的道路通行习惯,满足人的道路通行需求,与城市经济发展相适应,实现道路资源、通行权利以及交通秩序相平衡的状态。  相似文献   

4.
由于现行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工作中 ,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滞后于时代发展 ;现行法律法规中 ,某些条文的不明确性及不易操作性 ,导致在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工作中 ,事故处理人员往往只能依靠自己的理解来对条文进行运用。笔者就实际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工作中易引起分歧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1 在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勘查中的几个问题 ;2 在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中的几个问题 ;3 关于道路交通事故的行政处罚 ;4 关于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的调解。  相似文献   

5.
道路交通事故认定是确定当事人的民事责任、刑事责任等的重要环节,但是目前我国对道路交通事故认定的性质和救济途径存在很大分歧。文章拟对道路交通事故认定的概念、性质、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阐述,结合我国行政法相关理论,从行政内救济和行政外救济两个渠道提出设想,希望对我国道路交通事故认定的救济途径探索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勘查是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在处理道路交通事故中能够获得最直接、最前沿的第一手证据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保证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正确与否的重要环节,为此,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在处理道路交通事故中必须确保事故现场勘查的质量。文章结合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勘查的实际情况,就当前在现场勘查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所采取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7.
省域道路交通事故责任确定标准是规范确定当事人道路交通事故责任等具体工作的技术法规,其制定过程涉及的定位、名称使用及细化的主要内容体系等基本理论问题是困扰当前实践工作的难题。通过分析对应执法工作的性质,确定了其在道路交通事故处理执法制度体系中的地方标准属性定位;对比新旧法律规定,给出了"道路交通事故认定"、"责任确定"等基本概念的内涵;确定了"道路交通事故责任确定"的核心名称;分析构建了制定这一技术标准的主要内容体系应当包括:交通事故责任主体及承担交通事故责任首要条件、必备条件、限定条件和定量条件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目前 ,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处理是根据国务院颁布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 ,在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主持下进行调解的。但由于《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和适用对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出现了滞后于形势、内容不健全、不完善的问题 ,直接影响事故处理工作的科学性、公正性。而因交通事故引起的损害赔偿的处理更是关键性的环节。各地交通事故巡回法庭的试点工作 ,即将损害赔偿调解移交法院处理 ,是对交通事故处理工作的一项重大改革和有益探索。本文将对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调解移交法院处理的必要性和随之而来应解决的一系列问题作一分析及探讨。  相似文献   

9.
道路外交通事故是指"车辆在道路以外通行时发生的事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在办理道路外交通事故时,要同处理道路交通事故一样,通过事故现场调查,最后出具《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或《道路交通事故证明》,交强险及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金对道路外交通事故同样适用。在事故现场调查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采取行政强制措施,但涉及同道路外交通事故有关的"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及追究刑事责任问题方面已超出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职权范围,应当及时移送有关部门处理。  相似文献   

10.
由于我国的道路交通设施相对滞后,各种道路交通事故居高不下,使得道路安全形势日益严重。治理交通、减少交通事故已成为公众十分关注的问题。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预防交通事故中的作用和威力,是目前切实可行的办法,也是未来交通管理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以一次发生10人死亡以上特大道路交通事故为研究对象,以事故当量死亡人数为基础,拟合了2004-2010年事故的数学模型,指出其发展变化与总体形势高度正相关。2007-2010年间,3月与8月、16日与7日、昼间12小时,西南地区、二级公路与高速公路、平直路段,营运公司、客运车辆、2年以下及10-12年驾龄的驾驶人,发生或引发的事故损害后果更为严重。2009-2010年,因超速和超载等14种直接原因而发生,其深层次的间接原因中以运输企业安全责任制不到位更为突出。明确了科学合理地制定防治规划、强化路面执法管理、完善道路及交通安全设施、落实交通安全责任倒查制等治理措施的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12.
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中,机动车之间,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道路交通事故这两类事故,在司法实践中面临损害赔偿难的困惑。主要原因是责任人赔偿能力有限、双方难达成共识、道路交通肇事逃逸增多。增强保险意识,实现道路事故车辆风险转移,提高赔付能力,完善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立法工作和执行制度,启动诉前财产保全制度和社会救助基金制度,加大司法救助力度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道路交通事故死亡案例特点,为预防事故的发生提供可靠消息和参考数据。方法将83例交通事故死亡的案例资料,按照死者性别、年龄、死亡原因、事故发生时间及地点、事故车辆类型等相关参数,进行法医流行病学分析。结果男性死者明显多于女性死者;死者年龄多见于30~60岁;案发时间以12~14时、18~20时最多,以秋、冬季节较多;死者主要交通行为方式分别为驾乘摩托车占39.5%,步行占23.6%,骑自行车占13.1%;肇事车辆主要为小轿车、货车、摩托车,分别占27.6%、26.2%、25.0%;案发地点以主干公路为主;死亡原因83.1%为颅脑损伤死亡。结论有关部门应加强城乡道路建设,加强机动车管理,降低交通事故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云南省道路交通安全形势逐渐好转,预防道路交通事故工作实现了万车死亡率连续五年下降。但2006年以来,特大道路交通事故接连不断地发生,道路交通安全形势十分严峻,特别是群死群伤特大道路交通事故频发,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在社会上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对策:1.构建道路交通安全社会化防控体系;2.落实交通安全工作责任制;3.从解决农村群众出行难问题入手;4.构建农村地区交通安全防控网络;等。  相似文献   

15.
交通肇事罪的主体范围自从1997年刑法颁布后,已经从特殊主体扩大到一般主体,从业务过失犯罪转变为非业务过失犯罪。行人、乘客作为交通运输中的弱势人群,对交通运输的破坏力不强,但是在交通运输中同样负有注意义务。如果未能尽到相应的注意义务也可以构成交通肇事罪。单位不直接从事交通工具的驾驶,依照我国刑法的规定,若符合交通肇事罪的要件同样构成交通肇事罪。  相似文献   

16.
当前,道路交通的人、车、路、环境和管理五个基本要素发生了根本变化,使得植根在适应过去传统时代、社会背景下的管理理念成为束缚公安交通管理的樊笼。对策:1.夯实交警队伍建设;2.探索和建立适应社会发展的交通管理机制;3.拓宽服务模式,切实落实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7.
地域性犯罪具有聚合纽带上的地缘性、犯罪手法上的稳定性、作案动机上的侵财性和案件侦破上的困难性等特点,是社会转型特定历史条件下团伙犯罪的新动向。防控地域性犯罪,必须坚持多管齐下,多策并举,建立联动协作机制,加强技防建设和信息研判工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施群防群治,走综合治理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近两年来,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呈逐年上升趋势,且重特大事故相当突出。调查研究表明,预防高速公路交通事故,要致力于高速公路入口的监控、危险路段的监控、危险时段的监控和危险天气的监控。把这“四个监控”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会使高速公路成为安全、快速的运输大通道。  相似文献   

19.
随着机动车数量的不断增多,机动车肇事案件亦随之增多,并引发了大量法律纠纷,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交通肇事案能否处理得当,关键在于交通管理部门对于事故责任的认定是否正确。因此,了解交通肇事现场常见的痕迹物证种类,掌握其勘查、提取和检验、鉴定方法,可以为交通管理部门处理交通肇事案件提供强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20.
乌鲁木齐市头屯河区交通管理以预见性思维倾向治理和预防事故黑点和交通拥堵问题初见成效。加强交通事故安全管理,解决交通拥堵问题,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应当具备预见性思维倾向,从"管理机制"(绩效考核)、"道路交通设施的完善"、"信息化应用"、"执法理念"、"安全教育"等方面入手,从而有预见性地去开展落实工作,达到秩序好、事故少、群众满意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