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过劳死"是由于过度的工作负担,导致基础疾病恶化,进而引起急性循环器官障碍致使患者死亡。本文总结了日本的先进立法经验,如:将"过劳死"既归为职业病又归为工伤,实行双重规范;明确无过错责任原则、用人单位应承担主要责任;赋予劳动监察部门法律权威;另外加强劳动行政部门的执法力度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以期对完善我国立法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2.
肺泡毛细血管发育不良(Alveolar capillary dysplasia,ACD),为一种罕见疾病,但死亡率几乎达100%,有人称之为"逻辑上致死性疾病",是导致新生儿呼吸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发病迅速,多在新生儿出生数小时至数日内死亡,易引起医疗纠纷。虽然国外对ACD相关的研究及案例报道颇多,但在我国ACD仍是尚未被充分认识的疾病。本文通过综述ACD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医生及法医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沈臻懿 《检察风云》2014,(23):62-63
何为“过劳死”问题“过劳死”(karoshi)一词的最初诞生,即源自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社会。当时,日本泡沫经济的破裂,使得上班族们承受着超负荷的工作压力,甚至在工作中出现了猝死或者因不堪工作压力而以自杀方式结束自己生命的现象。从彼时起,日本媒体在报道这一特定问题时,就开始使用“过劳死”这一名词。与此同时,“过劳死”的英译“karoshi”亦证实,其本身即是一个完完全全源自于日语的英语外来词。  相似文献   

4.
“过劳死”法律问题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劳死是威胁我国职场、危害劳动者权益的一种社会现象,探讨其引致的相关法律问题颇有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文章在现行法律框架内,重在研析过劳死的法律概念、构成要件、法律定性。  相似文献   

5.
亚健康:被流放的职业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都市人不仅面临职业竞争,还面临新式疾病的威胁。越来越多的人感到疲惫、倦怠、失眠、浑身疼痛,“过劳死”已不是新闻。然而,法律还无法把更多“工作相关疾病”都纳入职业病范畴予以防治。  相似文献   

6.
过劳死在法医学鉴定中是较为棘手的案件之一。此类案件不仅涉及临床医学,同时也与社会医学相关。日本学者首先开展了心源性猝死与慢性疲劳以及高强度工作相关性的研究。本文中,一名从事搬运水泥袋工作的55岁男性,在持续11天高强度体力劳动后被发现死亡。他的家人状告水泥厂并要求对其死亡进行赔偿。难题在于中国没有此类案例的胜诉先例,也没有相关的法规条例来鉴定死亡与高强度工作的相关性。然而,这些问题最终通过尸体解剖和劳动强度的计算而得以解决。本案成为中国大陆内首例过劳死相关的法庭胜诉案例。  相似文献   

7.
中国目前对“过劳死”尚无明确的司法解释。有学者认为“过劳死”一般表现为:死者平时看上去身体健康;从事相对繁重或超时间的工作,体力、精神上的压力较大;死亡年龄较轻;无明显原因突然死亡。上海一职工连续226天,每天白天工作连晚上值夜班17小时,最终突然猝死于工作场所,由此引发国内首例“过劳死”官司。  相似文献   

8.
和谐语境下"过劳死"之法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并没有"过劳死"的概念,但过劳死的现象却频频发生,立法将对其如何规制引发了学者的兴趣:是纳入职业病?抑或纳入工伤范畴?本文拟对此问题加以探究.  相似文献   

9.
王巍 《法制与社会》2011,(21):48+50-48,50
2010年12月8日国务院第136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修改(工保险条例>的决定>,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新修改的<工伤保险条例>扩大了工伤定的范围.但是对近些年较具代表性的"过劳死"是否应列入"工伤"的范围并未涉及.本文拟从对工伤保险制度进行理论上的阐述,以期"过劳死"尽早列入工伤保险的赔付范围之内,使得...  相似文献   

10.
“过劳死”一词最早源于日本,指劳动过程中由于沉重的身体、心理负荷导致疲劳的不断累积,造成原有的高血压或心脑血管等疾病恶化,出现急性循环器官障碍并最终导致死亡.近些年来,“过劳死”报道屡屡见诸报端. 2015年3月,深圳36岁的IT男张斌,被发现猝死在酒店马桶上,凌晨1点,他还发了最后一封工作邮件.据悉,为赶项目,他常常加班到早上五六点,又接着上班.去世前一天,他跟妈妈说“太累了”.  相似文献   

11.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过劳死"现象越来越困扰着当代劳动者,我们必须正视劳动者"过劳死"现象。本文指出它对社会具有的负面价值非常大,我国当前的紧迫任务是要采取措施防止"过劳死"现象的蔓延,因而从法律角度研究该课题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吕律 《中国司法》2003,(10):57-58
“过劳死”是一种未老先衰、猝然死亡的生命现象。近年来,世界各国“过劳死”呈现出增长的趋势,有专家预言:“过劳死”正向中国蔓延!高峰期就在2001-2003年。随着2000年10月16日,中国首例“过劳死”案在上海静安区人民法院开庭,“过劳死”一词也逐渐引起了国人的注意。但是,“过劳死”的法律性质如何,至今我国的法律未明确界定。本文试从“过劳死”在当今中国的现状及其性质入手探讨“过劳死”在我国劳动法上的定位及其法律救济,以期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劳动法》并进而使劳动者得到更全面的劳动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6月17日,安徽小伙李哲高温下加班12小时死亡,生前多次预言自己会"累死"。今年以来,"过劳死"现象频现报端;5月15日,福州某知名IT公司一位年轻员工因过劳而发病毒性心肌炎意外死亡;此前的5月13日,北京一位年仅24岁的广告人猝死在工作岗位上,据报道,去世前,他已连续加班一个月,每天23点以后下班。  相似文献   

14.
"过劳死"的比较法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劳死现象再次见诸报端,过劳死现象的背后究竟隐藏了怎样的文化和法律规则层面的问题,受哈特理论之启发——法律作为初级规则与次级规则的结合,立于比较法视野,将中、日、美三国事关过劳死的工作时间与加班规制、劳工损害赔偿制度等进行比较分析,反思中国规制过劳死的初级规则层面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因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著名艺人高秀敏和傅彪40多岁不幸去世,北京、上海等地高校的一些专家也英年早逝,这引起人们对“过劳死”的极大关注。心理卫生专家指出,“过劳死”现象中还“潜伏”着另一个罪魁祸首,即心理疾患。遗憾的是, 在这个全民空前关注健康的时代,心理健康仍然是人们认知观念的“死角”。  相似文献   

16.
刘敏  吴俊 《法制与社会》2012,(23):175-177
近几年来,我国“过劳”及“过劳死”案例多见诸于新闻媒体,反映出诸多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违法让劳动者加班加点的情况严重.如何避免“过劳死”现象发生,成为理论和实务界热议的一个焦点.本文选取企业的社会责任这一视角,就“过劳死”现象的原因做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通过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来避免这一极端现象发生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三振出局”法案全球化路径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廷徽 《知识产权》2010,20(2):86-91
近来为应对"数字盗版",版权产业界在维权模式上开始进行策略性调整,意图与因特网服务商(ISP)寻求合作,通过"三振出局"形式进行维权.为避免合法性受到质疑,版权产业界努力推动各国进行"三振出局"法案的相关立法工作.在中国台湾地区、韩国、新西兰、意大利、德国等地都出现了与之相关的立法动态.但是典型意义上的"三振出局法",直至2009年9月,才由法国国会正式采纳并通过.然而其立法过程的曲折及对法案的讨论也暴露了种种问题.鉴于此种做法引起的法律争议甚多,特别是其牵涉宪法上的权利保障及与其他法律法规相协调的问题,因此在我国是否迅速引入"三振出局"立法模式还应慎重.  相似文献   

18.
面对日益增多的“过劳死”现象。广东省人大代表建议出台“过劳死”的医学和法律认定标准,通过立法进行预防,将劳动者的休息权提到了更高的保护层面。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颂扬劳动是美德,赞美吃苦耐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是千古风范。但现今,劳动过度已成为一种病.正侵蚀着相当一部分劳动者的身体和社会生活。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承认.过劳及过劳死已成为我国严重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工业化的提高,工伤事故频频发生并对劳动者的生命造成了严重威胁,然而我国立法的落后使得受害者得不到应有的赔偿。本文将从工伤的认定范围及"过劳死"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能为我国立法的完善提供一点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20.
我国大量出现的因自愿加班而发生的“过劳死”案件,引发了人们对于《工伤保险条例》制定、修订思路的质疑,在社会争论中出现了对现行立法“维持”与“改进”的两类观点。改进我国现行制度的观点中又可分为工伤责任说、侵权责任说和刑事制裁说三种主张,三者以不同的本位思想为出发点提出建议。“过劳死”应当纳入工伤认定,并以危险责任作为归责原则,从职业灾害的视角对工伤基金的征缴与发放制度进行重构。在借鉴日本及其他国家立法经验的基础上,以渐进的方式,逐步完善我国的法律制度及相关的配套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