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目前对“过劳死”尚无明确的司法解释。有学者认为“过劳死”一般表现为:死者平时看上去身体健康;从事相对繁重或超时间的工作,体力、精神上的压力较大;死亡年龄较轻;无明显原因突然死亡。上海一职工连续226天,每天白天工作连晚上值夜班17小时,最终突然猝死于工作场所,由此引发国内首例“过劳死”官司。  相似文献   

2.
"过劳死"是由于过度工作而引起的死亡,近年来随着人们工作、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其现象频繁发生、见诸报端。该病最早在1969年见于日本报道,后在20世纪80年代末引起世界性关注。"过劳死"并非临床诊断定义,其隶属社会医学名词,其概念的界定于受害者能否获得劳动赔偿金及额度有关。通过对"过劳死"的近年来国内外流行病学调查整理、总结;并归纳、探究各文献报道的与"过劳死"发病密切相关的,诸如心脑血管疾病、工作压力及个人体质(疾病危险因素)等病因;同时,列举若干相关案例报道;最后,对"过劳死"的法律赔偿体系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希望通过本文完善目前国内关于"过劳死"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刘敏  吴俊 《法制与社会》2012,(23):175-177
近几年来,我国“过劳”及“过劳死”案例多见诸于新闻媒体,反映出诸多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违法让劳动者加班加点的情况严重.如何避免“过劳死”现象发生,成为理论和实务界热议的一个焦点.本文选取企业的社会责任这一视角,就“过劳死”现象的原因做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通过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来避免这一极端现象发生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吕律 《中国司法》2003,(10):57-58
“过劳死”是一种未老先衰、猝然死亡的生命现象。近年来,世界各国“过劳死”呈现出增长的趋势,有专家预言:“过劳死”正向中国蔓延!高峰期就在2001-2003年。随着2000年10月16日,中国首例“过劳死”案在上海静安区人民法院开庭,“过劳死”一词也逐渐引起了国人的注意。但是,“过劳死”的法律性质如何,至今我国的法律未明确界定。本文试从“过劳死”在当今中国的现状及其性质入手探讨“过劳死”在我国劳动法上的定位及其法律救济,以期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劳动法》并进而使劳动者得到更全面的劳动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面对日益增多的“过劳死”现象。广东省人大代表建议出台“过劳死”的医学和法律认定标准,通过立法进行预防,将劳动者的休息权提到了更高的保护层面。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颂扬劳动是美德,赞美吃苦耐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是千古风范。但现今,劳动过度已成为一种病.正侵蚀着相当一部分劳动者的身体和社会生活。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承认.过劳及过劳死已成为我国严重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6.
张石,日本《中文导报》资深记者,多年跟踪报道在日中国研修生、实习生的故事和遭遇。2011年3月11日北京时间11时,本刊编辑就“中国实习生在日本过劳死,家属首次起诉要求赔偿”事件向张石约稿。  相似文献   

7.
“过劳死”一词最早源于日本,指劳动过程中由于沉重的身体、心理负荷导致疲劳的不断累积,造成原有的高血压或心脑血管等疾病恶化,出现急性循环器官障碍并最终导致死亡.近些年来,“过劳死”报道屡屡见诸报端. 2015年3月,深圳36岁的IT男张斌,被发现猝死在酒店马桶上,凌晨1点,他还发了最后一封工作邮件.据悉,为赶项目,他常常加班到早上五六点,又接着上班.去世前一天,他跟妈妈说“太累了”.  相似文献   

8.
法理学学科的缘起和在当代所面临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译“法理学”一词源自日语,确切地说,来源于日本法学家穗积陈重对德文Rechtsphilosophie一词的创造性释译。①这对于一个受过法理学训练的人而言,可能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但笔者的问题是:到底是什么因素促使法理学最终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分离而成...  相似文献   

9.
"过劳死"一词缘自日本,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日本经济迅速繁荣的重要时期,因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淘汰所产生的压力,导致人们身心极度疲劳直至死亡的现象时有发生,日本引入"劳灾"认定,在事后予以补偿。我国工伤认定中并未引入这一概念。2004年我国《工伤保险条例》开始实施,2010年对该规定进行了修订。巧合的是,这两次立法不久,我国发生了华为员工胡新宇、普华永道员工  相似文献   

10.
著名艺人高秀敏和傅彪40多岁不幸去世,北京、上海等地高校的一些专家也英年早逝,这引起人们对“过劳死”的极大关注。心理卫生专家指出,“过劳死”现象中还“潜伏”着另一个罪魁祸首,即心理疾患。遗憾的是, 在这个全民空前关注健康的时代,心理健康仍然是人们认知观念的“死角”。  相似文献   

11.
“过劳死”现象频发亟需法律规制,但目前我国关于该问题存在立法空白,大部分“过劳死”案件既无法走工伤保险程序,也难以提起民事侵权诉讼.本文在简要阐述立法现状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工伤说”和“侵权说”的合理之处及存在问题,并通过二者的比较得出民事侵权诉讼更有利于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结论.在本文最后,笔者针对目前适用民事侵权诉讼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
我国大量出现的因自愿加班而发生的“过劳死”案件,引发了人们对于《工伤保险条例》制定、修订思路的质疑,在社会争论中出现了对现行立法“维持”与“改进”的两类观点。改进我国现行制度的观点中又可分为工伤责任说、侵权责任说和刑事制裁说三种主张,三者以不同的本位思想为出发点提出建议。“过劳死”应当纳入工伤认定,并以危险责任作为归责原则,从职业灾害的视角对工伤基金的征缴与发放制度进行重构。在借鉴日本及其他国家立法经验的基础上,以渐进的方式,逐步完善我国的法律制度及相关的配套制度。  相似文献   

13.
"过劳死"的比较法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劳死现象再次见诸报端,过劳死现象的背后究竟隐藏了怎样的文化和法律规则层面的问题,受哈特理论之启发——法律作为初级规则与次级规则的结合,立于比较法视野,将中、日、美三国事关过劳死的工作时间与加班规制、劳工损害赔偿制度等进行比较分析,反思中国规制过劳死的初级规则层面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因应对策。  相似文献   

14.
过劳死在法医学鉴定中是较为棘手的案件之一。此类案件不仅涉及临床医学,同时也与社会医学相关。日本学者首先开展了心源性猝死与慢性疲劳以及高强度工作相关性的研究。本文中,一名从事搬运水泥袋工作的55岁男性,在持续11天高强度体力劳动后被发现死亡。他的家人状告水泥厂并要求对其死亡进行赔偿。难题在于中国没有此类案例的胜诉先例,也没有相关的法规条例来鉴定死亡与高强度工作的相关性。然而,这些问题最终通过尸体解剖和劳动强度的计算而得以解决。本案成为中国大陆内首例过劳死相关的法庭胜诉案例。  相似文献   

15.
夏学銮 《检察风云》2005,(10):58-59
当前,“过劳死”不仅已经进入中国,而且造成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如何科学地生活、合理地工作、正确地处理竞争压力,是转型期的中国人不得不面对的严肃话题。社会心理学认为,人们在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中的地位或受到的对待会影响人们的心理情绪变化,人们心理情绪的变化又会影响人  相似文献   

16.
茶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饮品而文化、由礼而理的发展过程。日本的饮茶之习源自中国,但经长期流传而形成一种文化意蕴丰富的“茶道”,它是中、日茶文化的最大区别,足以成为日本文化的代表之一。但其基本观念、品赏程序以及“斗茶”之习无不深受中国茶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民法”一词探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我国,作为法律概念,“民法”一词的出现起自何时?源自何处?是否为我国所固有?民法学者一般认为,该词来自日本,而非我国所固有。笔者以为对此似仍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18.
"过劳死"是由于过度的工作负担,导致基础疾病恶化,进而引起急性循环器官障碍致使患者死亡。本文总结了日本的先进立法经验,如:将"过劳死"既归为职业病又归为工伤,实行双重规范;明确无过错责任原则、用人单位应承担主要责任;赋予劳动监察部门法律权威;另外加强劳动行政部门的执法力度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以期对完善我国立法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9.
亚健康:被流放的职业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都市人不仅面临职业竞争,还面临新式疾病的威胁。越来越多的人感到疲惫、倦怠、失眠、浑身疼痛,“过劳死”已不是新闻。然而,法律还无法把更多“工作相关疾病”都纳入职业病范畴予以防治。  相似文献   

20.
虽然我国《劳动法》规定职工每日工作八小时,但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在大学扩招、企业改制和农民工进城等多重因素的刺激下,中国人的就业压力明显加大,每天上班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可以说,过度加班已渐成中国职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这种现象主要集中在两头:一头是企业中高管理层和部分外企白领。一头是车间一线工人。尤其最近几年,用人单位随意延长劳动时间的现象十分普遍,且呈愈演愈烈之势。有科学家声称,疲劳过度的人是在追逐死亡。当“过劳死”现象已经蔓延到我们身边时,我们急切盼望有关部门建立和健全与《劳动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及监督机制,采取有力措施尽快遏制超时加班之风,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