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中国社会科学发展史上,学术研究"本土化"向来是一个不断被提起并热议的论题。教育社会学自传入中国之日起就面临着"本土化"的问题,"本土化"意识随即兴起,这一时期其"本土化"的目标主要在于"本土契合性",即教育社会学的教学和研究要如何契合中国的语言、社会和文化条件等方面。随着社会学及教育社会学理论和方法与中国社会和教育的现实问题的密切结合,尤其是近代中国学者在参与乡村教育及乡村建设的实践过程中,通过努力将实践经验转化为构建教育社会学"本土化"的理论资源和现实素材的基础上,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本土化"研究得以不断发展。回顾和梳理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本土化"的历程,不仅能促进教育社会学学科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也可为当前教育社会学"本土化"相关理论问题之探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在研究方法上,教育社会学一直陷于事实研究与想象研究、社会批判与社会建构、类型研究与整体研究的两难困境.个人化的社会事实的界定、基于建构的社会批判和着眼于问题的研究等等,是解决当下教育社会学研究困境的几种可选路径.  相似文献   

3.
在产生功能论、冲突论和互动论三大理论之后,教育社会学理论似乎进入了一个积累的高原期,难见突破性的理论进展。但也有一些学者根据对时代发展的趋势、社会学大师们研究策略的转变、以及社会学分支学科发展潜力的不同选择性关注和估计,就教育社会学发展的未来趋势作出了相异的判定,主要有三种主张:教育社会学的"现代化—后现代化—全球化"趋势、"教育社会理论"趋势、"新制度主义教育社会学"趋势。鉴于对不同新理论资源的选择性支持和运用,必然带来的后果是教育社会学理论发展受制于所选理论基础实现的可能性,如中西社会发展趋势的相似度,研究人员的研究能力与技术条件以及相应分支学科理论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4.
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复苏之时,正是新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成果繁荣昌盛之期.以反思教育知识的社会构成为核心的新教育社会学,深受知识社会学学问理路与问学气质的影响.在面对当前社会转型与教育知识变革的背景下,走出"知识与控制"的解释框架,从更具实践性的"知识与行动"这一分析框架入手提出问题,并寻求重新理解与解释教育现实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魏晋以降,寒门学子很难通过教育奋斗实现社会上升。北宋时出现显著的"寒门出贵子"现象。该现象虽缘起于政治及教育改革打破了中古权贵社会结构,为寒门学子依靠教育奋斗获得社会上升提供了史无前例公平的制度途径,但也离不开寒门学子自身争气与努力,其杰出代表更是以"心系天下"的行动重塑了此前自私"贵子"形象,北宋"寒门出贵子"因此具有非凡意义。考察魏晋至北宋时寒门学子的教育奋斗与社会上升,不仅有利于教育社会学开拓历史社会学进路的教育公平研究,还能为探讨当前"寒门难出贵子"问题提供有益的历史参照。  相似文献   

6.
当代西方课程的社会学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程的社会学研究是当代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新领域。它产生于独特的西方社会背景,课程研究和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又为其提供了内在逻辑依据。新教育社会学派和新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派对课程的社会学问题作了集中的探讨。西方学者关于课程的社会学研究,对于人们重视课程的社会性质.认识课程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研究者的局限性,难免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7.
教育哲学主要研究"什么是教育""为什么进行教育"等问题,因此,教育目的的研究是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无论是"个人本位论"还是"社会本位论"或兼顾个人社会发展的教育目的论,最终都是探究人的幸福和全面发展,所以幸福教育作为教育目的之一,应当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8.
本文的研究思路是从目前青少年犯罪问题入手,分别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青少年自身素质四个不同层面分析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着重从学校教育角度来谈如何全面预防青少年犯罪,使青少年能够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9.
以往关于犯罪的社会文化分析往往属于犯罪社会学的研讨范围,在犯罪学的诸多分支学科中,犯罪文化学尚未获得一席之地.随着文化研究的日益兴起,国内外学界出现了越来越多地有关犯罪的文化研究.这种文化研究经历了在理论学说层面从混沌到分野、在研究方法层面从漫谈到专业、在学科价值层面从模糊到特定的发展历程,并逐步从犯罪社会学中剥离出来...  相似文献   

10.
"学校上移"意义上的"文字上移"只是中国农村教育变迁的一个侧面,是不完备的"教育经验"抑或"教育体验"。当跳出学校去看教育与农村社会的互动、发展,能看到新的社会现实。可以说,在另一个层面,农村学校的部分抽离并非"文字"的离场,而是文字与农村社会进一步结合的表征和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进程与结果。基于教育景观的视角对农村教育变迁进行再讨论,发现教育与农村的关系经历了从"溢出学校"到"嵌入乡村"再到"融入社会"的演变过程,教育与农村社会的关系日益密切而非疏远,并最终向"教育社会"迈进。  相似文献   

11.
国家教育考试机构法律地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教育考试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人们对国家教育考试机构法律地位的认识并不明确。从国家教育考试机构的起源来看,它的设立与运行具有正当性的权利与权力基础,它的法律地位应定位为管理者、被监督者、服务者和契约主体。国家教育考试机构的发展方向应当是在实现行政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同时,注重考试管理权与实施权的适当分离。  相似文献   

12.
信息通讯技术必须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才能提升法学教育的价值,而教育学在这种资源整合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评估信息通讯技术的成功与否只能在将其置于教育资源全球化的大环境中时才能实现。互联网对现有法律的影响只能说是一种革新,还称不上是一场横扫法律领域的革命;而且,“网络法”和电子商务法也不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或学科。  相似文献   

13.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role of law in shaping the growth of private education, as a part of educational reforms in response to social change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C) after the 1980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law acts as a new social game rule, one used by the state to govern, regulate and promote new relations and interactions between state and non-state players in educational reform and to rectify irregularities generated by the players. The process of legislation reveals the tension between regulation and deregul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vate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government. This paper concludes by offering an understanding on the role of law as both a means and an end in shaping educational reform in the face of ongoing social changes.  相似文献   

14.
关于建国头17年高等教育改革的若干理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建国头17年的高等教育改革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56)以模仿苏联模式进行改革为主要特征,第二阶段(1957-1965)的主要特征则是偏离苏联模式,以苏联模式为蓝本建立起来的高等教育制度主要包括建立由单科院校与理科综合大学构成且以单科院校为主的大学体制;建立“大学一系”、系内设专业、教学研究组的大学内部组织结构;建立以专业为中心、按照统一的教学计划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学制度。  相似文献   

15.
The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 This study attempts to develop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ecosystem as a complex social construct by advancing a social network perspective. Based on personal...  相似文献   

16.
杜伟 《政法论丛》2013,(6):121-126
我国相关高校尚未形成知识产权人才特别是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的科学培养路径,是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数量和质量难以满足社会尤其是企业需要的主要因素.对于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理工类高校与综合类高校、政法类高校应当错位发展,理工类高校要立足自身在企业所需应用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借鉴发达国家培养知识产权应用复合型人才的经验,从市场需要出发,明确知识产权应用型人才培养层次化与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培养模式,并构建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7.
党校教育的层层筛选形成人的受教育水平(或学历)的差异,同时也由此导致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职业的不同,这是造成教育的竞争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原因。应试教育是对我国当前教育弊端的概括,其实质是指教育筛选功能的过度张扬对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功能的侵害。基于筛选的应试教育与基于发展的素质教育是教育的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经处于一定的张力之中,理想的教育是实现二的均衡。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的价值实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有中国特色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把"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目标,也就确立了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定位,以人为本"是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对于深化我国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一介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囿于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人的全面发展不可能是全体的或全方位的进步时,素质教育必须基于社会历史的现实,以终极价值为基本导向,合理地安排人所追求目标的先后秩序.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坚特"以人为本"的价值立场,才能保证素质教育价值定位的历史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伍洲 《行政与法》2012,(7):121-124
苹果公司供应商联建科技使用有毒化学原料正己烷导致百名员工中毒的案例引出一个法律难题——间接职业伤害主体的责任问题。本文从"毒苹果"事件提出的法律问题、职业伤害间接责任主体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依据,以及间接责任主体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途径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提出职业伤害间接主体应承担扩大的企业社会责任;间接责任主体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应从企业自身监督、利益相关者参与治理及政府监管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20.
教育机会均等概念的跨文化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教育机会均等"是学校教育制度正式形成之后出现的一个重要概念,各国教育学者对其概念内涵的分析均受到其所在国家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英国学者强调无论是贵族子弟还是平民子弟,都应该享受同样优质的教育,而且政府还应该对平民子弟给予补偿教育,以达到教育结果的机会均等.美国学者强调无论儿童出身于何种民族及背景,都应该接受同样质量的教育,尽可能地减少教育机会的不均等.中国学者认为以中国现有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应尽量减少儿童在入学机会方面的地区差异和阶层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