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对于网络著作权的保护越来越重视要.署名权和发表权在网络环境中的行使方式与普通环境不同.作品的电子复制侵犯了原作者的复制权.未经作者许可将作品在网络上传播则侵犯了作者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本文将从署名权、发表权、复制权以及信息网络传播权四方面讨论网络环境下媒体侵犯作者著作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网络技术的进步对我国著作权法产生了巨大的挑战。而我国著作权法对于影视作品著作权的研究不够深入,给我们分析网络环境对影视作品著作权的定性、分析带来了诸多不便。本文以《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是否涉及侵犯《无极》的著作权为线索,就网络环境下影视作品著作权保护与限制,利益相关人的保护等问题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3.
刘文舒 《法制与社会》2012,(22):269-270
网络的发展与变化使得侵犯著作权的刑事犯罪导致的社会危害日益加重,严重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但是我国对其的刑法保护有较大的局限性.在当前的经济发展条件和司法环境下,要全面完善关于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立法,并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才能让著作权发挥其对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著作权行政法保护最具争议的理论问题之一是正当性问题.在传统与现实语境下对网络著作权行政法保护正当性予以考量,网络著作权的行政法保护符合维护市场秩序的公共利益,符合实质法治的要义;网络著作权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公权力的适时介入是缘于侵犯网络著作权的行为造成对科学文化传播、市场秩序公共利益的侵害.网络著作权行政法保护旨在为权利人提供行政救济,这一公法手段是网络著作权保护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前,网络著作权的民法保护、刑法保护面临困境,行政法保护具有比较优势,保护力度适中,有利于公私利益平衡,可以成为民法保护的有益补充,也符合互联网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  相似文献   

5.
葛磊 《科技与法律》2007,8(2):31-37
随着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著作权的刑法保护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本文在梳理了我国当前刑事立法状况和关于网络著作权保护的主要学术观点之后,从刑事违法性理论和法益保护原则出发,并从社会发展与著作权利益保护相平衡的角度对信息环境下侵犯著作权的行为是否应扩张刑事法网进行了分析,并认为刑法在此问题上不应过度扩张保护。  相似文献   

6.
陆雅婷 《法制与社会》2013,(11):285-286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在为人们分享智慧成果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导致网络侵犯著作权犯罪案件大量涌现。网络著作权的特殊性给现有的法律规定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我国《刑法》第217条中"复制发行"的理解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尤其是在新的网络环境中。如何理解和认定网络侵犯著作权犯罪中的"复制发行"行为,是我们在数字时代背景下保护好著作权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网络环境下,数字技术开辟了人类活动的新天地,它不仅从物理学意义上大大缩短了人们之间进行交流的距离和时间,也使人们获得和传播信息更加方便.在网络环境下侵犯著作权的行为呈现出很多特征,网络信息著作权的保护面临很多的挑战,必须加快著作权法和刑事法律的修改和完善.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保护变得越来越重要。由于著作权在网络环境下的扩张,著作权人和公众之间的利益冲突更加明显。原有的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已经不再合适,因此在网络环境下著作权合理使用应有新的发展。本文仅针对在网络环境下与合理使用密切相关的几个问题,发表了对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合理使用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9.
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传播媒体和交流方式在促进信息传播和共享的同时,也引发了关于著作权法律问题的讨论.虽然,涉微博著作权问题与其他网络著作权问题并无本质上的差异,应当适用著作权法与此相关的一系列法律规定,但是微博的碎片化、分享性、极速传播的特点亦给著作权法的适用带来了新的问题.在微博内容构成作品的前提下,在微博范围内,一方面,原文转发的行为并不侵权,但是抄袭发布行为则侵犯了原博主的著作权;另一方面,微博用户使用微博以外作品的行为亦有可能导致侵权.侵权博主应当就其侵权行为承担法律责任,而微博服务商应承担通知-删除义务.此外,将微博原创作品使用于微博范围外是目前最为严重的侵犯著作权行为.探讨涉微博侵犯著作权民事救济的困难及对策,以此提出细化注册协议、预设版权表情等加强涉微博著作权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由一起官司看网络环境下数字作品的著作权保护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涛  贾增岁 《河北法学》2005,23(10):136-139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网络环境下的数字作品创作和传播方式相对于传统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与之俱来的是数字作品的著作权保护问题形成了对传统著作权的巨大挑战。从一起相关案件入手,分析了产生数字作品著作权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网络环境下的数字著作权保护问题应从法律及信息技术两方面寻求解决的出路。  相似文献   

11.
李艳 《河北法学》2005,23(9):129-132
随着版权保护技术措施的实施,尤其通过电子版权管理系统,版权人可以控制个人使用作品的行为,版权人侵入到个人隐私领域成为可能,使版权与隐私权产生冲突。解决冲突的协调方式是在立法上保证版权人和隐私权人的利益的平衡。  相似文献   

12.
欧盟现有法律对于超链接的侵权管制过于严格,这种做法没有平衡公共利益和著作权人的利益,造成了对著作权的过度保护.虽然最终通过的《数字化单一市场著作权指令》第15条规定新闻出版媒体的邻接权规则不适用于超链接行为,但是这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对超链接的著作权规制过严问题.为了促进互联网上信息的自由流通以及用户的表达自由,法官应当对超链接提供者与网络平台的侵权责任进行区分,并且仅在超链接导致侵权结果时对链接提供者进行追责.  相似文献   

13.
在日本,主要通过卡拉OK法理和帮助侵权法理解决著作权间接侵害问题。卡拉OK法理存在过分扩张著作权侵权责任主体和司法权限、混淆作品的利用和著作权侵害之间界限等弊病,帮助侵权法理则存在脱离共同侵权形态、完全独立化的倾向,这种弊端和倾向不利于技术和产业的发达以及公众接触、利用信息的自由。对我国而言,日本解决著作权间接侵害法理的意义在于:方法论上应该区分立法论和解释论、职能上应该区分立法和司法的不能功能、在认定工具等提供者的注意义务或者支持原告停止侵害请求权时都应该慎重。  相似文献   

14.
网络图书馆下版权问题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伟  潘贞 《法学论坛》2005,20(2):86-90
网络和数字化技术的进步打破了传统版权法建立的平衡 ,特别是网络图书馆的建设 ,使传统图书馆所适用的版权理论受到质疑。因此 ,探讨网络图书馆所涉及的版权问题便成为当务之急。本文论证了在新的传播技术下 ,传统合理使用规则应受到必要的限制 ,版权所涉及的权利亟待重新配置。  相似文献   

15.
谢惠加 《法人》2009,(9):50-52
版权保护与合理使用的冲突及协调,其实质是信息的控制与信息的免费获取之间的制度博弈。这是互联网发展过程中一个长期纠结的问题,厘清其中的关系,对于信息的合理运用将能更好地维护企业和个人的合法利益  相似文献   

16.
数字网络技术给著作权的保护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技术保护措施、侵权诉讼以及逐级响应机制等既有网络著作权保护方式已陷入困境。网络著作权与传统财产权、著作权的差异、新技术发展的不可预测性以及来自盗版的竞争,要求网络环境下必须采取以授权为中心的整体性著作权实现机制。随着云技术、大数据以及3D打印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发展,整体性著作权实现机制在网络环境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网络造成公众与著作权人之间新的利益冲突,合理使用与法定许可成为网络环境下的利益平衡砝码。网络环境下,公众对著作权的合理使用范围应有所扩张,表现为公众对网上版权作品应有更大的合理复制权,但公众对版权作品在网上的合理传播权则应当相对缩小。通过对法定许可制度的批判,认为网络环境下应谨慎设置著作权法定许可制度。  相似文献   

18.
网络版权保护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经济依靠法律对于产权的确定实现生产和交易。经济学绐我们提供了改革现有版权,限定网络版权的范围的有益视角。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论证了从简化著作权权利内容入手,设定广泛的传播权从而包括网络著作权,以及从保护对象入手,简化版权保护的内容,纳入网络作品,设定网络版权两种方式的优劣,并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9.
现代著作权法对著作权的保护,从限制或禁止侵权行为的防御性保护,发展到鼓励和促进著作权交易的积极性保护,源于知识经济与互联网时代"限禁"著作权侵权行为但难"止"的现实.现代著作权法励进著作权人最大限度地利用著作权实现权益.著作权保护期的限制、著作邻接权概念的创设、限制著作权的合理使用、法定许可与强制许可制度,及至著作权出资的投资形式,潜藏其中的是著作权人权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动态均衡.  相似文献   

20.
胡启明  成凤明 《河北法学》2004,22(4):133-135
版权与表达自由之间存在内在的紧张,传统版权法在两者之间通过合理使用等制度进行了适当的协调,但在数字技术与网络环境下,新近纳入版权法的技术措施保护对表达自由产生了新的紧张关系,这需要重申利益平衡的版权法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