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住房权是一种新型的权利形态,指公民有权获得可负担得起的适宜于人类居住的,有良好物质设备和基础服务设施的,具有安全、健康、尊严,并不受歧视的住房权利。住房权是生存权的必要内涵。在适当住房权方面,国家有普遍认可的"四个层级的义务"——尊重、保障、促进与实现。保障我国公民的住房权必须从立法、司法、行政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
王笑严 《当代法学》2012,(3):102-107
住房权是联合国规定的重要的公民权利,我国于1997年签署并于2001年加入《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承诺为实现公民的住房权而努力。而迄今为止,有关住房权保障方面的法律,只是2008年被全国人大列为立法规划的《住房保障法》,并没有在宪法中将其作为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加以确定,也没有系统的法律法规体系。近年来由于房价的攀升,学界对住房权、住房权保障问题给予很大的关注,但是住房权的保障不仅仅等同于住房保障,要实现我国公民的住房权,就要明确国家保障住房权的多层次义务,建立一个以宪法为基础以住房保障法为中心的,多层次、全方位的住房权保障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3.
王晓 《法制与社会》2010,(21):255-256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住房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民生问题,如何解决这一焦点民生问题已成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对公民住房权以宪法保障,既是政府的责任,也是百姓的期盼。本文从什么是公民住房权、为什么公民住房权需要宪法来保障和我国如何实现公民住房权的宪法保护等方面来分析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4.
尊重、保护和实现公民的住房保障权,是国家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和法定义务,在统筹城乡的背景下为农民工提供住房保障是国家履行其义务的重要举措。本文简要阐述了为农民工提供廉租住房的必要性,揭示了目前面临的法律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措施,期望能对农民工的廉租住房保障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保障性住房制度蕴含着重要的宪政原理,即公民的积极权利和国家的积极义务。住房权是一种积极权利,在学术界已无异议,在实践中也得到了国际社会和各国立法的认可。国家的住房保障义务包括立法义务、行政义务和司法义务。中国的保障性住房制度有其宪法依据,伴随住房改革而产生,现在已经形成了以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为核心的初步体系。然而,从宪政视角观之,尚存需要检讨之处。  相似文献   

6.
一、住宅保障法及其体系(一)住宅保障法概述1.住宅保障法的概念法律是构建住房制度尤其是住房保障制度的基础。住宅保障法是指调整关于解决公民住宅问题、实现公民住宅保障权、保证公民住有所居的重要法律。该法在对全体社会成员的住宅权利作出规定的基础上,其重点是保障贫困和中低收入群体及其他特殊群体的住宅权利。  相似文献   

7.
聂鑫 《比较法研究》2013,(4):116-122
住房保障权在各国的宪法地位不同,在英、美它并非宪法权利,在德国基本法与爱尔兰、印度宪法上它是默示的宪法权利,而德国魏玛宪法与南非宪法则将其作为宪法明文规定的权利。作为社会福利权的住房保障权首先并非高深的宪法理论,而是需要具体落实的社会政策,它根源于社会的需要。而由于财政、土地等稀缺资源的限制,住房权的落实困难重重。本文重点介绍了国外几个与中国问题相关的典型案例,其中印度与德国的案例,也许对我国住房权的实现可以提供一些有益的路径与方向;而南非案例的虎头蛇尾,或许也能为中国保障房政策的完善提供一些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住房市场化方向的确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市场。增加了住房供给,但由于特有的土地所有制、政府角色错位、住房过度市场化、住房市场失灵,尤其是宪法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使得住房问题成为当代中国人面临的一项十分严峻的生存考验。现代宪政国家不仅要求政府保持克制,不侵犯公民的自由权,更要求政府积极保障公民的生存权,为公民“像人那样生存”、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提供全方位保障。住房是人必需的生存资料。因此,住房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多国宪法和各国际人权公约都以不同方式将住房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加以保障。所以,将住房纳入宪法基本权利保障体系,明确政府在住房保障方面的积极作为义务,完善相关住房法律法规,健全监督机制,规范住房市场,构筑全面的住房保障体系,将有助于公民住房权利的真正实现,使人人居有其所,“安居”然后“乐业”。  相似文献   

9.
从理论上分析,拥有适当的住房是每一个人生存的基本权利之一,与教育、医疗、就业、养老保障一样,也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保障每一位公民的基本住房权是政府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相似文献   

10.
住房权保障如何可能研究纲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清  吴作君 《北方法学》2010,4(4):48-60
在公法意义上,早期的住宅自由是基本人权的住房权的雏形。历史经验表明,时代的发展和人权理念的更新不断地将新的内涵注入住房权权利体系。近年来,随着国际国内社会对住房权的普遍重视,在国内层面上如何实现对住房权的法律保障问题渐进凸显。在立法层面,宪法和住宅法应该成为基础与核心,而在司法实践中也应该尝试确认住房权的可诉性,实现对住房权的司法救济。  相似文献   

11.
自古以来,"住"始终是一项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条件。住房问题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一项重要的民生问题,而解决住房问题的关键在于不断推进和保障居民住房权的实现。然而,随着住房的市场化和货币化,我国的房价在不断上涨,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居民住房权的实现。因此,构建完善的住房权保障制度来促进住房权的实现是当前我国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以湖南省住房为例,首先阐述了住房权保障的相关内容,然后分析了当前我省住房权保障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构建科学、完善的我省住房权保障制度的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2.
郭艳 《政府法制》2014,(31):60-60
住房问题是一个国家的基本民生问题,关系到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和谐发展。但往往存在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处于低收入阶层,无法凭借自身的经济实力实现基本的住房需求,他们更多的是需要国家及政府为他们提供住房保障,他们的这种需求被视为公民的住房保障权。  相似文献   

13.
妇女是劣势"社会群体",生活在不利的环境中,应当是适足住房权重点关注的群体,将妇女纳入住房权的最明显也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措施蕴含在确立该项权利的措辞之中。但在全球范围,妇女的继承、土地和财产权得不到保障、存在社会性别偏见的法律和家庭暴力,以及妇女参与住房程序程度不够的问题使得妇女适足住房权得不到保障。在国内有隐蔽于多重制度和结构中的对妇女适足住房权的歧视,这种歧视性的现实使得妇女的空间诉求遭到挤压,本文的目的正是在于揭示这种现象,以推动政策和法律的改善。  相似文献   

14.
张清  严婷婷 《北方法学》2012,6(4):82-92
适足住房权是指公民有权获得可负担得起的适宜于人类居住的、有良好的物质设备和基础服务设施的、具有安全、健康和尊严,并不受歧视的住房的权利。它主要包括:居住权、安全与健康权(或称舒适权)、住宅公平权、住宅隐私权、住房选择偏好权、住宅救济权以及住宅不受侵犯权和自由处分的权利。人权实现与国家义务之间存在密切的内在关联,对于人权的实现国家既具有消极义务,更具有积极义务。我国政府在公民适足住房权实现上具有不可推卸的义务,应从尊重、保护、促进和实现四个方面对国家义务进行分析,使之具有较强的体系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陈雪  王艳 《法制与社会》2011,(20):265-266
在我国《公民基本住房保障法》的立法过程中,应当结合我国具体国情,确定这部法律的基本原则,然后将这些原则进行价值排序,理清我国《公民基本住房保障法》立法原则的竞合适用结果排序应当是:保障基本人权、保证社会经济高效发展、保障分配公平、保障平等。  相似文献   

16.
基本医疗权是公民最基本的医疗卫生权利,其内涵是及时、有效、公平、适当。国家应当从法律、社会经济等方面保障公民基本医疗权的实现,而我国目前相关法律规定的不完善和制度的不健全导致了基本医疗权保障的缺位。同时,基于避免权利冲突和维护公共利益的需要,权利应当受到一定的限制,尤其是在我国医疗卫生资源相对紧缺的国情下。在医疗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的背景下,公民基本医疗权的保障与限制与医改目标相一致,有了更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 苏联所制定的历届宪法中,都规定了每个公民享有住宅权,同时也规定了实施这种权利的措施和保障。1981年苏联专门制定并通过了《住宅法》草案,1983年又对其修改、补充,以单独立法的形式固定下来,并从1984年1月1日起开始生效。新住宅法中集中体现了苏共26大所提出的基本原则:每个家庭、每个公民都应有足够的住房。在不断改善住房条件的过程中,凡家庭都有权申请单元住宅,但这绝不意味着单身公民完全不能享受这种权利。根据单身公民的年龄,所从事的职业和所担负的社会活动以及  相似文献   

18.
《现代法学》2014,(4):164-175
精神赡养是亲属法规范中的重要内容,事关老年人权益的保障与和谐社会秩序的维护。老年人的精神赡养权既是一项道德权利,又是一项法定权利。作为一种特殊的权利样态,精神赡养权具有与一般权利不同的特点:形式上的不明确性、消极承认和不可预期性。在传统的"义务约束"思维模式下,精神赡养权的维护和保障面临着诸多困境。在法理层面充分解释和识别精神赡养权的法益性权利本质,并从法律技术上开辟新的"权利激励"保障理路,精神赡养权的实现不仅可能,而且在制度设计上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9.
黄强 《法制与社会》2013,(17):142-143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文明程度逐渐提高,公民的权利意识逐渐增强,也越来越诉求法律来保障自身的公民权。遗憾的是,至今人们对自己的公民权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漠视,公民权的落实存在诸多障碍。同时,现有的权利保障模式还不能充分保障公民的公民权。因此,完善物质保障与健全法制保障应成为保护公民权与人权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招妙 《法制与社会》2011,(13):161-162
本文从今年两会期间热议的我国亟需改善的国民住房保障问题引开思考,立足于我国目前日益尖锐的高房价与民众基本住房保障权利之间的矛盾问题,提出以“法律治房”取代“政策治房”的思路,呼吁尽快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保障法》,对我国住房保障制度体系进行重构,尽快将国民住房保障导入健康有序发展的范畴,纳入国家法制化的轨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