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先秦儒家以群体本位为其文化特征,重视群体利益而忽视个人利益和价值。而个人本位则是同时期的古希腊价值观念的思想基础,体现了其价值的根本特征。近代以来随着中西交流的增加,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念体系在相互比较、借鉴、交流中逐渐出现了融合的趋势。本文试以群体本位和个人本位为出发点,来探寻先秦与古希腊法律文化的不同,分析比较出两者的优缺点,及在当代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正> 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是一部花了大力气的专著,是用心之作。在上下交征利之大气候下,一位年不足三十的青年能于斗室面壁数年,以究中西之异,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难能可贵。 比较中西法律制度及思想文化之差异、优劣,是中国近代史以来政坛学坛经久不衰的课题。洪仁玕、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等政治家曾比较过中西政制,究中国专制政体与西国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论述了中国民主制度从民本、民权到民主的历程,然后论述了西方民主制度的进程,最后通过对中西民主进程的比较得出结论:中西民主制度历程的差异实质是由地理环境造成的团体本位主义和个人本位主义的不同,义务本位思想与权利本位思想的不同,专制主义与民主主义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中西法律传统成因为比较对象。简略探讨了中西自然地理对中西法律传统的差异影响。  相似文献   

5.
<正> 关于中西行政法的比较研究,学术界虽有几篇力作问世,但都属于某一局部问题的探讨。本文则从整体上对中西行政法的差异作一透视,进而表明中国行政法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6.
中西传统继承制度中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的主次地位、身份继承的作用的显著不同,这反映出中西方法律文化的极大差异。法律文化是法律生活中群体性的行为模式与观念模式的总称,中西法律文化的差异既现实又有源可溯,这些差异的原因可能无法研究穷尽,但是生存环境和法律文化经验的不同肯定是其中的重要渊源。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五四时期为背景,旨在对五四时期胡适的中西文化观作一个简单地梳理。本文认为胡适的中西文化观是从文明的整体观出发,指出任何一种文明都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二者不可分离,且精神文明的发展有赖于物质文明的进步。在文明整体观的基础上,他又进一步指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不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差异,而是发展程度上的差异。故中国文化要赶上西方文化的发展程度,真正的出路就是“再造文明”。  相似文献   

8.
唐兢  胡凯 《政法学刊》2009,26(2):83-87
侦查讯问是案件侦查和刑事诉讼中的常用措施,各国由于价值观念、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侦查讯问制度的内容不尽相同。具体差异主要体现在讯问主体、对象、程序、方法、时间等若干方面。  相似文献   

9.
一、法律文化冲突的原因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产生、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因而形成各种不同的文化类型和文化模式。各类文化所包涵的价值观念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价值观念很可能反映在由此而创制的各种不同的制度体系中。即使在同一文化类型内  相似文献   

10.
"人"与"法"作为治国的两种基本因素,都是不可或缺的。尽管中西哲人都谈"人治"、"法治",但其内涵实有很大差异。通过对比我们可以了解到,儒家人治观与民本思想相依存,古希腊法治观与民主思想相统一。  相似文献   

11.
以《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一书为例,探讨研究者如何从类型学的角度比较中西法律文化,指出其成功之处在于揭示了两种文化的类型特征,局限在于忽略了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并为完善这些类型提供了思路;接着指出研究者在寻求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制的联系时所怀有的是一种理解与沟通的心态,并对其观点和论据进行了分析与批判;最后清理了研究者运用中国古人的世界观会通中西法律文化的思路,从中探寻研究者从激进主义向文化守成主义转变的现象和原因。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律学与专制主义的政治及文化政策;重刑轻民的倾向;律学发展的独立性与孤立性;任法与任礼并举的精神;律学的发展方向与国家的宏观控制;律学的经验主义与抽象思辩的贫乏;律学发展的阶段性与时代性等七个方面阐述了传统律学的基本特点。还从立法、司法、司法、学法、宣学等六个方面论证了传统律学的价值。清代律学的兴起,清代注释律学的成就与局限,以及晚清律学转型的历史必然性及主要表现,并以清代注释律学为基础,展示了中西法律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刘云生 《法律科学》2007,25(3):34-45
采用历史解释学方法,致力于从六大关系比较中探讨中西民法精神之显性差异,认为在中国民法现代化转型期间固应吸纳西方先进民法理念与制度构架,但更应关注本土民法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4.
诉讼观念是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的重要领域,以往学者均从大传统诉讼观念对比,忽略了小传统诉讼观念的比较。民间法律谚语是最能体现小传统法律文化的载体之一,对中西在历史中积淀下来的法谚进行比较分析,可以探究中西方在小传统层面上诉讼观念的差异和"暗合"之处。这样可以更加立体地甄别中西法律文化的异同,同时也可为我们建设法治国家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中国和西方由于在社会经济形态、社会结构状况、传统伦理思想以及地理环境等方面的不同,在法文化上向来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我国现代化法治建设的进程中,比较和探究中西法文化之间的这种差异,有着直接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泳君  李芬 《河北法学》2004,22(8):119-123
法有两种形态,一种是法律制度或法律规范;一种是法律意识或法律现念。现实生活中,约束和调整人们行为的是前者,但在幕后起作用的却是后者。中西法律规范、法律制度上的差异,实际上是法律观念、法律文化上的差异。从对法之本义的理解、权利观念、对法与情的处理、司法独立意识、对法律职业和法律人的认识等几个方面,比较了中国和欧洲双方不同的价值理念,并对我国的法治建设做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7.
文学史上文类之间的关系千姿百态,文类等级是其中"最为活跃的关系"之一.中西方历史语境中由文类等级引发的文类身份认同,其相同点主要表现为:都注意围绕文学作品置身的众多维面、都善于借鉴外在客观事实进行比附与譬喻.不同点主要表现为:我国的文类身份认同比西方在具体方式上更加多样,更富民族色彩;在认同欲上更加强烈执着.文类身份认同的中西比较研究,在折射中西文学发展诸多共性的同时,更进一步凸显了各自文学传统的个性,开拓了中西文论比较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18.
任强 《法学研究》2006,(2):138-144
封建法被人们看作是中国传统法律的典型特征。但是,这一概念在中西法律文化中的内涵是有极大差异的。英国封建法孕育的有限王权和身份关系为现代社会提供了法治资源,至今仍有影响;而以集权和家族为特征的中国封建法则与法治社会相去甚远。理清封建法在传统中国与英国的社会中的不同内涵及其与法治社会的源流关系,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中国传统法律精神。  相似文献   

19.
从逻辑学的视角看中西法律文化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锐 《现代法学》2003,25(6):40-44
本文主要从逻辑的角度探讨了中西法律文化的差异。首先 ,分析了逻辑在法律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其次 ,探讨了西方法律文化中逻辑分析的传统 ;再次 ,指出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非逻辑特征 ;最后 ,探讨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非逻辑特征对我国立法、司法以及法制现代化的影响 ,呼吁在法律文化的比较研究中应重视逻辑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以往学术中的近现代中西法律理论的历史比较,存在着某些缺陷。从基本问题意识、思路、方法上进行反思,是十分必要的。注重"世界流通"、"中国视角"、"法学家与法律家的角色关系"、"具体法律实践",是推进近现代中西法律理论的历史比较的新路径,而且,对于今天的中西法律理论的相互关系,同样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