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生是执政之本、执政之要,这些如今被广泛引用的言论中所陈述的理念其实并非新鲜的发明,而是中国传统治国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千年来屡有提及.民生能否改善,有赖于国家财力的积蓄,更有赖于执政者的自觉和重视.翻开新中国60年的历史,我们看到,民生改善的程度与经济上升的轨迹紧密相连,更与执政党执政理念的进步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2.
《中国司法》2014,(11):5-5
建设法治中国,是社会的共识,也是几代中国人的梦想。法治,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国家执政能力和社会治理能力,建设“法治中国”的重要目标。法治对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建设及民生的改善与推动而言,绝不是一句表面化的口号。因为只有法治,才能满足政治民主和社会进化的同步需求,才能红政治安定、社会发展和民生保障的价值中求得和谐与平衡。  相似文献   

3.
卷首语     
《中国法律》2013,(2):1-1
2013年的春天,随着‘两会’闭幕,‘中国梦’号的大船正式启航。在我们看来,承载着国家愿景的‘中国梦’号大船需要法治为改善民生、推进城镇化建设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4.
世间百态新奇多,是非曲直来评说。我是曲直,今天说说关爱民生的问题。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1年北京开幕式上,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讲,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已提到重要地位。这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时代迫切需要.今后将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内在统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机结合,使各个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相似文献   

5.
徐敬业 《中国监察》2011,(16):34-35
党风廉政建设开展得好不好,反腐败工作有没有取得成效,归根到底要看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合法权益是否得到有效维护,体现在民生是否得到保障和改善上。 民生问题历来是一个事关国家发展、社会稳定、人民幸福的根本问题。我们党始终将解决民生需求作为治国安邦、执政兴国的重要内容,予以高度重视和不断改善。  相似文献   

6.
让经济得到迅猛发展的同时,也让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得到最大化保留,这才是最有意义的发展,为民生改善和幸福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未来10年,我们党将如何为人民谋幸福,如何更好地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十八大报告中对此有多处阐述,"努力建设一个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有了行动纲领和生态指南,更要让"美丽中国"得到扎实推进。  相似文献   

7.
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连续4年来,歙县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民生工作,特别是依法督促政府顺利推进全县民生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8.
主持人语     
打造中国法学和法治话语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题中应有之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实践,要求法学界必须紧密关注民生。在法治的逻辑下,民生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通过法治改善民生、促进文明,已成为法治建设的必然逻辑和目标导向。本  相似文献   

9.
2008年6月6日,深圳市委四届十次全体会议讨论并通过了《深圳市委市政府关于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这份涉及九方面改革的纲略中。民主法治建设名列首位,其后才是深港合作、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等议题,这与以往“经济优先”的改革思路形成鲜明对比,社会上普遍将其视为深圳未来几年的“改革路线图”。  相似文献   

10.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法治向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法学视角而言,民生问题是一个法治问题。民生对法治存在着依赖关系,法治通过保障民权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驾护航。中国目前的国情决定了保障公民的就业权、教育权、劳动报酬权、社会保障权、安全权等是法治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键与核心。加强民生法治建设,夯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法治根基,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工程,它要求从树立以人为本的法治理念、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法律体系以及切实施行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法律制度等方面做出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1.
吴玲 《法制与社会》2012,(30):197-198
本文重在阐述江都市改善民生,创建和谐幸福之城的实践举措,从"富民"、"惠民"、"安民"三个纬度凸现我市"幸福民生"的内涵,从执政理念的提升、"以人为本"的践行、转变生产方式的需求等方面就创建和谐幸福之城进行简述,并进一步就如何建设好和谐幸福之城提出几点见解。  相似文献   

12.
刘永涛 《政府法制》2009,(10):46-46
“我想所有的工作,广义地说都是为民生而做的,所以当然要听取群众呼声,听老百姓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不能凭我们自己的想象决定做什么。”日前,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长沙市市长张剑飞在接受中国网访谈时说。“为民生而做”,朴素的表达却意蕴广阔——倾情民生、改善民生其实就是最温暖的政治。  相似文献   

13.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截至2009年1月,我国制定现行有效的法律达231件,行政法规600多件,地方性法规7000多件,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600多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14.
2008年1月1日起,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城乡规划法、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等一批新法律法规正式施行。这些新法规无一不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与改善民生息息相连,它们的制定和施行,既体现了党和政府倾听民意、关注民生、以人为本的立法宗旨,又为我国进一步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制度依据.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法律武器。  相似文献   

15.
张蕾 《政府法制》2012,(4):20-21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柴米油盐、吃穿住行,甚至一日冷暖,无不是民生。过去的2011年,生活也许充满酸甜苦辣,但我们的脚步依然前行。在世界经济风云变幻的一年,中国经济的航船继续稳健前行,全国财政收入迈上十万亿元新台阶。伴随着国力增强的是,一幅幅温暖的民生画卷呈现在我们面前: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保障房建设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实现了安居梦想;全国各城市上调最低工资标准,  相似文献   

16.
十七大报告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确立为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新要求,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认识、新概括,反映了党和国家工作的开拓性和创造性,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需要深入理解,深刻体会。  相似文献   

17.
天下之重,民生为重;天下之大,民生为大。“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只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才有持久的动力,社会进步才有牢固的基础,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民生时,掷地有声。  相似文献   

18.
古人提倡"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是因为意识到国家的发展一定要重民、利民、爱民,要求统治者必须要以民生为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今时代,倡导以人为本,故而孔孟的"德政、仁政"的思想和"民生为重"的统治策略依然值得借鉴。但2011年的动车事故却折射出有关部门在执政中对爱民、利民的执政理念并没有得到完全贯彻。  相似文献   

19.
残疾人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残疾人工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点。做好服务残疾人事业的各项工作.是各级政府和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司法部十分重视残疾人事业,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工作部署,把服务残疾人工作纳入重要工作议程,  相似文献   

20.
郝甜莉 《法制与社会》2013,(36):279-280
中国劳动力比较优势下降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不可小视的问题。它限制我国外资的引进,导致了就业问题,影响民生,形成许多社会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一制约我国经济健康平稳发展的瓶颈,实现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才能改善民生,保证中国经济的稳步发展,也才能使我国劳动力寻找到新的竞争优势,增强竞争实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