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中山先生诞生于1866年11月12日,他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领袖,近代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他一生为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国而奔走呼吁,艰苦斗争。晚年,他在法律与政治,法律与民主等基本问题上都有新的认识,从此孙中山先生思想发展和革命活动进入了崭新阶段。孙中山的革命学说——三民主义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他的法律思想的理论基础。时值孙中山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之际,本刊发表陈淑珍撰文《孙中山法治思想述论》,以示纪念。  相似文献   

2.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以下简称《驳论》),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章太炎的一篇代表作。二十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已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当时儒法斗争围绕着赞成革命还是反对革命这一问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战。已经堕落为保皇党的上层资产阶级的代表康有为,主张“立宪”。他于一九○二年,发表了《致南北美洲诸华商书》(又称“非革命书”),鼓吹中国“只可立宪,不能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章太炎,则针锋相对,主张实行资产阶级革命。一九○三年,他在上海《苏报》上刊登了这篇《驳论》,提出:“中国不可立宪,只能革命”,无情揭露了康有为保皇党的丑恶嘴脸,有力地鞭挞了勾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的宪政思想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政治思想和主张的集中体现,基本内容包括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自由、平等、博爱”的平等观与自由观,“五权宪法”与权能分治,以及“革命程序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集中体现了他的宪政主张的核心内容。“自由、平等、博爱”是孙中山的一贯主张,也是孙中山民主宪政思想的基本内容。“五权宪法”与权能分治是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在宪政主张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孙中山宪法思想的具体体现。孙中山关于“革命程序”的设计,是力图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探寻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孙中山的宪政思想是近代中国民主主义和民权主义思想的结晶,在中国宪政史上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宪政思想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宪政思想述评□夏泽祥钱昕孙中山是中国近代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他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代表了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最高水平,引起了后人的关注。有关孙中山革命思想的著述可谓洋洋大观,但政治学、历史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们几乎都把他的五权宪法作为民权...  相似文献   

5.
一、孙中山晚年的伟大转变与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形成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窃取之后,北洋军阀政府和清末的反动政府一样,对内专制,对外卖国,使中国人民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尽管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坚持斗争,相继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战争和护法战争,但都没有成功。中国革命的出路究竟在哪里?这不能不使孙中山陷于极大的徬徨与苦闷之中。  相似文献   

6.
王小飞 《时代法学》2007,5(5):38-42
辛亥革命以革命的方式取缔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法地位,制定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设计了资产阶级的政体模式,是中国历史上制度文明的一次飞跃。然而资产阶级的政体模式并没有因为其历史进步性而获得实践的合法性,民初的政体模式以失效而告终。失效的深层原因在于宪政文化没有根基。清末民初广大民众的宪政文化是缺失的,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宪政文化总体上是异化的,这使得资产阶级政体模式因缺乏宪政文化基础而不能成功。  相似文献   

7.
苏联法影响中国法制发展进程之回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 2 0世纪中国历史上 ,苏联的革命法制理论和若干重要制度曾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法制发展进程。孙中山曾主张“以俄为师”并进行过法制改革 ;中国共产党所领导下的人民民主政权的法制建设也是以苏联为标尺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创立社会主义法制的过程中 ,更是将苏联法全方位地移植到了中国。苏联法制为中国革命政党所接受与其自身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需要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8.
民主是专制的对立物。民主、自由、平等、博爱、普选制、议会制等等这些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当时资产阶级提出的“主权在民”、“天赋人权”,是为了反对封建专制的“君上大权”、“君权神授”的,因此曾起过历史的进步作用。但是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统治地位以后,这些口号就逐步丧失它的革命意义了。第一个给资产阶级民主冲击的是1871年的巴黎公社,第二个是1917年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第三个更大的冲击就是1949年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国革命。因此,早一点说从巴黎公社开始,晚一点  相似文献   

9.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和近代民主法治建设的开拓者孙中山,不仅以他的光辉业绩垂范后世,而且以首创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思想而成为著名的革命理论家。五权宪法思想是他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核心和精华,他为之奋斗了一生。  相似文献   

10.
<正>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中国沦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国人民为谋求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生存,掀起了不屈不挠的伟大斗争。杰出的民主主义者孙中山先生,以其伟大的人格、崇高的理想、渊博的学识和坚韧的毅力,领导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争取祖国的独立、自由、民主和富强,建立了丰功伟绩。作为一位革命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孙中山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吸取中西思想史上的优秀成果,创立了一套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政治法律体系,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有益的东西。邓小平同志在巡视南方的重要谈话中指出,要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迅速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必须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今天,我们研究和总结孙中山的政治法律思想不仅仅是学术研究上的需要,还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宪法思想的精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宪法思想的精粹孙庆明孙中山在领导辛亥革命的过程中,提出了"四大民权"和"五权宪法"的理论。这些理论思想已为人所共知.但是,这些理论的思想精粹是什么?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发掘.孙中山的宪法思想,虽然还局限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之内,但是他以忠...  相似文献   

12.
(一) 十七世纪中期,英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它以英国资产阶级和地主妥协而告终,建立了延续至今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直接反映在宪法上,英国宪法是资产阶级和封建阶级妥协的产物。马克思指出:“不列颠宪法其实只是非正式执政的、但实际上统治着资产阶级社会一切决定性领域的资产阶级和正式执政的土地贵族之间的由  相似文献   

13.
<正> 中国近代最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领袖孙中山先生作古已64年了。长期以来,阐述和评价其思想学说的论著和文章数不胜数。然而,人们在探讨孙中山宪政方案、法治观以及刑法和司法改革主张时,往往忽略了一个极为严肃和重要的课题——孙中山的法哲学。这就使以往对孙中山法律思想的研究难以摆脱片面性。孙中山的法律思想是一个有机的整  相似文献   

14.
(一) 十七世纪中期,英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它以英国资产阶级和地主妥协而告终,建立了延续至今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直接反映在宪法上,英国宪法是资产阶级和封建阶级妥协的产物。马克思指出:“不列颠宪法其实只是非正式执政的、但实际上统治着资产阶级社会一切决定性领域的资产阶级和正式执政的土地贵族之间的由  相似文献   

15.
所谓陪审制度,是指国家审判机关吸收从公民中产生的陪审员参与审判刑事民事案件活动的制度。近代意义上的陪审制度,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产生的。当时,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家把陪审制度作为反对封建司法专断、从封建主手里夺取司法权的一种手段或形式而加以确认。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陪审制度在其国家法律中得到明定,成为一项法律制度,并在资产阶级国家中普遍得到推行。可是,进入二十世纪以后,随着国家政权的巩固,各资产阶级国家尽量降低陪审制度的作用。有的资产阶级国家甚至从法律上废除了陪审制度。如最早确立陪审制度的英国早在1948年就废除了这一制度;日本在二战后废除了陪审制度。  相似文献   

16.
黄兴是清末民初,特别是辛亥革命和南京临时政府时期,与孙中山齐名并称,号为孙黄的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与军事家。他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民主共和、人民平等自由、捍卫国家主权等法律思想。  相似文献   

17.
"民权主义"是孙中山法治思想的核心,是其在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理念的基础上融合中国传统的"民本主义"思想形成的。对孙中山"民权主义"思想中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进行分析,可以为当代中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检察机关参加民事诉讼,在资产阶级国家法律中早已被确认。苏联也创立了社会主义国家检察机关参加民事诉讼的制度。在我国,检察机关参加民事诉讼的规定,最早见于革命根据地政权的立法中。  相似文献   

19.
如果说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反对封建黑暗、野蛮、专横的刑事司法最有代表意义的实体法原则是罪刑法定,那么无罪推定则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程序性原则。列宁说:“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的无产阶级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  相似文献   

20.
“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口号,是资产阶级革命初期,资产阶级为了反对封建主义而提出来的。它对于组织和动员劳动群众参加反对封建贵族阶级,夺取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曾经起过重大的作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许多国家就把它作为一项重要的法制原则,规定在自己的宪法和法律中。当然这同封建统治阶级的等级特权及其法律上的公开的不平等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