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中国司法》2008,(11):111-111
近日,云南省建设厅与司法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在房屋登记活动中充分发挥公证的法定证明效力的通知》。《通知》从更好地贯彻实施《物权法》和《房屋登记管理办法》,保障登记行为及时、准确、合法、有效的目的出发,要求在房屋登记活动中充分运用公证的法定证明效力,进一步发挥公证的职能作用。并作出七条具体的规定,  相似文献   

2.
汤庆发 《中国公证》2013,(10):46-48
不动产赠与应经公证.这在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的立法上本属通例①.我国建设部、司法部于1991年发布的《关于房产登记管理中加强公证的联合通知》(司公通字[1991]117号)也做出了同样的规定,其执行十几年并未引起什么争议。但《公证法》出台之后,随着“非法律、行政法规不得设立应当公证事项”之解释.该通知规定的赠与公证就成了众矢之的;赠与公证在《物权法》和《房屋登记办法》中的缺席导致局面愈加窘迫.而由中国房地产研究会房地产产权产籍和测量委员会组织编制、由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批准与发布的《房地产登记技术规程》则结结实实给了赠与公证当头一棒。该规程规定的“强制性条文”不包括赠与公证.于是相继有地方表示将取消赠与公证。  相似文献   

3.
笑飞 《中国公证》2009,(1):24-26
2008年8月伊始,为配合建设部新《房屋登记办法》实施,浙江省建设厅颁布《浙江省国有土地范围内房屋登记实施细则》,正式于房屋登记管理流程中引入公证机制,对房屋登记中必须经过公证的  相似文献   

4.
李全一 《中国公证》2008,(10):15-18
建设部新颁布的《房屋登记办法》于2008年7月1日起施行,这是《物权法》实施后在不动产物权登记领域的一部重要规章。由于其在征求意见稿中曾多处涉及公证,公证界对这部规章期待有加,然而,正式颁布的《房屋登记办法》仍然秉承了《物权法》对物权设立与变动的意思自治原则,并未将物权变动的相关法律关系纳入法定公证的范畴。致使业内一片哗然。  相似文献   

5.
国家对不动产实行统一登记制度。统一登记的范围、登记机构和登记办法.由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司法部、建设部《关于房产登记管理中加强公证的联合通知》不属于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的范畴,且与《物权法》、《继承法》、《房屋登记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相抵触,不能成为房屋登记主管部门不履行房屋登记法定职责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发布的《房屋登记办法》于2008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该办法没有采纳长期存在的登记过程中某些事项需要公证的制度,只规定境外登记申请人委托他人代为申请时的委托书需要公证和认证。这一事实是对我国公证事业发展的一次考验,也向公证界提出了挑战,即在国家和政府规章没有强制公证要求的形势下如何发展公证事业。研究和解决这个问题,要从公证的独特作用谈起。就房地产领域而言,要从公证与房屋登记的异同对比中寻求答案。  相似文献   

7.
论公证与房屋登记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房屋登记办法》已于2008年7月1日施行。该办法除了规定境外登记申请人委托他人代为申请时的委托书需要公证和认证外,在登记过程中没有关于公证的规定。这个事实在公证界引起了一定的担忧。研究和解决这个问题,要从公证的独特作用谈起。就房地产领域而言,要从公证与房屋登记的功能异同对比中寻求答案。  相似文献   

8.
2005年《公证法》颁布,使有关公证地位以及对于法定公证的争论尘埃落定;2007年《物权法》施行,而在整部《物权法》中,找不到关于公证的只言片语,业内对于公证介入不动产物权登记的企盼再次落空。这两部法律的颁布施行,对于公证制度的发展无疑将产生深远影响.从而对公证理论研究也起了方向性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施行后,赠与合同由法律作出了一些详细、具体的有关规定,且对赠与可以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的施行,房屋赠与中办公证的越来越多,本文拟对办理房屋赠与公证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以利于公证机构及公证人员规范办证。  相似文献   

10.
2002年2月《公证机构办理抵押登记办法》(下称《登记办法》)颁发施行。《登记办法》就公证机构办理抵押登记所涉及的登记范围、登记效力、登记程序等事宜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使我国《担保法》所规定的抵押、质押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健全,从而有利于保护抵押权人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经济秩序的正常流转。  相似文献   

11.
段伟 《中国司法》2007,(8):52-54
物权登记制度与公证制度的互动关系是新近理论研究的热点。特别是我国《物权法》颁布后,在未来的不动产登记制度中,公证制度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发挥什么样的效力,更为同仁所关注。德、法的不动产法定公证制度能否被我国所直接借鉴,或者它是否仅仅适合生存在德、法国家,而在中国会必然地碰到水土不服的问题,从而不能在中国生长。在中国,昆明在实践着德、法的不动产登记模式。运行近七年以来的昆明不动产登记模式,其发挥的效果如何呢?本文着重从昆明公证的角度来探讨,在中国物权登记制度与公证制度的契合问题。一、昆明不动产登记模式:在质…  相似文献   

12.
论公证与房屋登记的异同写在《房屋登记办法》施行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发布的<房屋登记办法>已于登200记8年7月1日起正式行.该办法除了规定境外登记申请人委托他人代为申请时的委托书需要公证和认证外,在登记过程中没有关于公证的规定.这个事实在公证界引起了一定的担忧.主要是担心在法律法规中没有法定公证事项不利于公证事业的发展.关于法定公证事项的讨论由来已久.在<公证法>、<物权法>立法过程中,都有关于是否列入法定公证事项的争论.虽然司法行政机关、公证实务界以及诸多专家学者从多个角度论证了法定公证事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特别是研究借鉴了大陆法系国家的成功经验,但这种观点还是没有得到立法机关的普遍认可.而且这种状况在短时期内难以改变.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实施细则》、《房屋登记办法》等对不动产登记中,应由当事人共同申请登记还是单方申请登记的情况进行了区分,但由于对立法文字之下的法律概念、法律原则和法律体系缺乏系统化的认知,导致无论是公证机构还是登记机关,在实践中时常滥用"共同申请"之规范,给当事人造成不  相似文献   

14.
彭敏莉 《中国司法》2010,(12):66-69
公证从性质上说,是一种准司法活动。公证书是对民事法律行为真实性、合法性的证明。我国不动产登记审查机构对公证机构出具的公证书所证明的内容不进行实质审查,也不承担因公证书内容错误而造成的登记错误的赔偿责任。在我国司法实践中,有公证机构承担补充赔偿责任,登记机构不承担任何责任的案例。但依据《物权法》第21条第2款规定:“不动产登记因登记错误,给他人造成损害的,  相似文献   

15.
以稳定财产关系和家庭关系为己任的继承公证是公证机构的重要业务之一。其办证依据主要来自《婚姻法》、《继承法》和《民法通则》的相关规定。《物权法》实施后作为规范财产关系的民事基本法,无疑也应成为办理继承公证所依据的重要法律。因此,正确认识《物权法》与《婚姻法》、《继承法》等在调整财产关系的分工和角色作用,正确认识《物权法》规定的物权登记、物权变动、物权优先效力等对判断被继承人遗产的影响和作用,必然也就成为继承公证实务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6.
有位当事人于2003年与其母在我处办理了一份房屋赠与合同公证。内容是当事人的母亲将其本人所有的房屋赠与给当事人所有。前不久,当事人母亲去世了.她拿着赠与合同公证书到房产局办理房屋转移登记时。被告知要赠与双方当事人同时申请办理转移登记,鉴于赠与人已去世,要求先办理继承公证后再申请办理房屋转移登记。  相似文献   

17.
阎巍 《法律适用》2015,(4):88-94
2014年,最高人民法院第8期《最高人民法院公报》刊载了"陈爱华诉南京市江宁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不履行房屋登记法定职责纠纷案",引起了包括司法行政机关、房屋登记机关在内,社会各界对涉遗嘱房屋转移登记强制公证问题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该案法律适用层面若干争议问题的具体分析,深入剖析了我国对以涉案《关于房产登记管理中加强公证的联合通知》为代表的规范性文件进行规制和监督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构建规范审查之诉作为解决该问题有效途径的设想。  相似文献   

18.
我国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出台的《房屋登记办法》已向社会公布,并将于2008年7月1日正式实施。公证从业人员看到后无不失望至极。2007年8月,笔者在中国公证网上看到《房屋登记办法(征求意见稿)》时,确实感到踏实、振奋,许多业内人士为此兴奋了近半年,谓之看到了公证的希望,  相似文献   

19.
不动产登记制度是否引入公证制度曾引起了激烈的探讨,但最终《物权法》出台之后未将公证制度引入不动产登记制度中。但经过多年的实践看,物权法未引入公证制度是个缺憾。目前我国物权登记制度本身存在缺陷,依靠本身的制度并不能解决这些问题,若引入公证制度将有益于促进很多物权登记制度缺陷问题的化解。参考国外立法例看,我国不动产登记制度引入公证制度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薛凡 《中国公证》2007,(9):34-34
近期,某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印发了《关于房地产登记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下称“《意见》”),其中规定:“对赠与、继承房地产转移变更登记可以不办理公证手续,当事人双方应当书面具结确认其蹭与、继承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并承担因未办理公证手续导致今后可能出现的权属争议的风险责任。”在法理上,这一规定存在诸多不妥之处,甚至可以说是与法律相悖的,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