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将我国甘肃某村作为研究对象,使用民族志的方法呈现乡村影像传播实践以及乡村社会生活变迁,探讨乡村影像的"自—他式传播"现象,并对乡村文化建设的路径创新提出策略性的建议。本研究提出的乡村影像的"自他式传播"理论可以表述为:影像因其"与我相关性"的特性被引进某一社区之后,成为社区成员用来观看自我、进行形象建构的重要方式和平台,由此而引发社区成员选择、观看、传递、交换、共享影像的现象。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探讨了"自他式传播"理论对乡村文化建设的路径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俞正银  安仁 《江淮法治》2009,(19):46-47
“建设更多更好的‘农家书屋’,满足广大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对指导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近日,省十一届人大代表、枞阳县钱铺镇农民王慧萍深有感触地说。她认为,在建设“农家书屋”工程时,应深挖书屋的“附加值”。  相似文献   

3.
乡村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治理模式转型的关键一环。当代中国的乡村法治包含着现代民族国家构建、现代乡村社会构建、乡村治理现代化三个并行交互的进程,但三者呈现不同步、不协调的内在张力。鉴于中西古今的多重话语体系影响,乡村法治在理论上呈现出内生与外嵌,自主发展与外来思想、制度引入的角力与融合等多重景象;在实践层面上表现出对发展焦虑以及治理困局的积极应对和艰难探索。为此,对我国乡村法治的考察和实践推进,需放在中国式现代化、“三农”或乡村振兴这两个大的框架下进行,最终实现法治与“民情”的内在契合。对此既不能无视“民情”用强制的方式来实现乡村法治,也不能坐等“民情”的自然变迁,而应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体目标下,积极推动现代乡村社会的构建和乡村治理现代化转型,实现“强国家-强社会-强治理”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4.
作为社会转型时期独特的中国文化现象,广场舞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对于广场舞的流行原因,国内外学界有不同界说。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视角来看,广场舞的流行,具有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的时代背景,是人们生活方式、交往方式转型的独特产物,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殊体现,是国民精神状态日趋向上的映射。广场舞引发的权利主体、社会道德、舞蹈形象等争论,凸显了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文化困境。推动广场舞积极健康发展,进而助推文化强国建设,要求我们增强文化的自觉、自信,并在增强文化认同、凝聚价值共识、加强公共文化建设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5.
吴星 《江淮法治》2009,(19):46-46
近年来,随着我省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农家书屋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广袤的江淮大地上涌现。农家书屋满足了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需求,缓解了农民读书看报难的问题,对于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农民的致富技能,开阔农民的眼界,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推进新农村建设起着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社会科学发展史上,学术研究"本土化"向来是一个不断被提起并热议的论题。教育社会学自传入中国之日起就面临着"本土化"的问题,"本土化"意识随即兴起,这一时期其"本土化"的目标主要在于"本土契合性",即教育社会学的教学和研究要如何契合中国的语言、社会和文化条件等方面。随着社会学及教育社会学理论和方法与中国社会和教育的现实问题的密切结合,尤其是近代中国学者在参与乡村教育及乡村建设的实践过程中,通过努力将实践经验转化为构建教育社会学"本土化"的理论资源和现实素材的基础上,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本土化"研究得以不断发展。回顾和梳理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本土化"的历程,不仅能促进教育社会学学科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也可为当前教育社会学"本土化"相关理论问题之探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cs-QCA)的质化实证研究,系统考察媒体社会责任传播实践得以创新的成因及其互动关系、可能性条件组合,以及如何通过成因组合激发媒体社会责任的创新实践,从而深化对媒体社会责任概念的创新研究。在新闻传媒宣传工作理论中,本文围绕三个相关目标展开:一是从评价主体、量化标准、评价范围、结果等方面论证我国新闻界的"媒体社会责任"传播创新实践机制;二是预设互联网媒体的社会责任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新闻传媒工作所提出的理论如何指导主流媒体强化社会责任意识、推动媒体自觉履行职责及提升行业公信力;三是通过我国主流传媒业的创新改革充分倡导和规范社会责任的传播实践调适:一方面依靠新闻理想和制度机制等人为措施;另一方面从技术逻辑出发,严格科技程序的无声强制演变。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功能主义理论为视角,探讨乡村治理中的多元权威主体参与治理问题,借鉴了帕森斯的AGIL模型,结合具体实践对其进行部分修正,构建了以文化系统为中心的"适应型权威——目标实现型权威——整合型权威"的"权威三角"分析模型,并选择深受"老爷"文化影响的S村作为研究对象以检验分析模型。结果表明,特定的文化能对乡村治理过程中的各权威主体形成规范与约束,并使它们在分工的基础上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呈现稳固的"权威三角"治理格局,使乡村治理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9.
方法论视角下的治理理论与中国乡村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乡村治理理论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它立足于农村社会实际,寻求以历史和现实资源解决问题.乡村治理主要是以农村、农业、农民为中心,但又涉及到现实中国各方面的改革开放实践和社会产业结构、利益实现、社会结构、区域协调等问题.我国乡村治理的基本问题应包括乡村治理体制的创新、乡村治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及推进乡村治理体制的改革和发展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农村集市与乡村政治研究:缘起与拓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中国的乡村社会远离国家权力的支配,没能进入政治学研究的视野.正是中国乡村这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社会,在当代成了海内外政治学者关注的焦点,并形成了"村落共同体"和"基层市场共同体"两种乡村社会的结构假设.长期以来自然形成的农村集市,建国后却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国家,成为国家与农民、国家与乡村社会互动的特定场域,从而农村集市与乡村政治研究密切关联,集市空间在一定层面上演化为政治实践的场域,基层市场也成为乡村政治研究的新领域.当乡村治理格局的转变与空间结构的重构成为农村社会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时,集市的政治学研究视域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11.
宋欣国 《江淮法治》2012,(11):40-41
“农村文化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整体上有了一定的发展。文体活动室、农家书屋、体育场等文化阵地建设大力推进,山水文化节、茶叶文化节、豆腐文化节等主题文化活动也应运而生,专场文艺演出、免费电影也经常下乡,这些活动既丰富了农民文化生活.也提高了农村的文明程度。”谈起农村文化活动,省十一届人大代表、六安市金安区三里桥街道友谊社区党总支书记陈钰在接受笔者采访时侃侃而谈。  相似文献   

12.
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新闻学学科体系,应把握理论、历史与实践的三者统一。首先,当代中国新闻传播学的理论基础根植于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产生与发展实践,其研究范围理应从传统新闻业扩展至更广阔的人类社会传播现象;其次,新闻传播学学科的理论构建,应接续20世纪中国革命所开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并在马克思、恩格斯创建的历史唯物主义传统中守正创新、融通中外;最后,从中国革命在地实践出发,可以让中国新闻传播学科在“落地”乡土中国的过程中,统筹好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新闻传播史研究,对缙云革命宣传史的挖掘正是一个例证。  相似文献   

13.
塞尔登和怀特兄弟两位发明人的专利旧案表明,由于专利制度成本的存在,任何专利理论都必须澄清专利制度究竟带来了何种社会收益。以成本/收益的权衡模式为基础,最经典的激励理论和对价理论对专利制度的论说都不符合发明的本质,也难以解释专利法实践。不同专利理论的政策共识是激励创新,但它们均忽视了创新实践及其范式变迁。依创新范式理论,专利制度在发明、发明商业化和技术扩散等创新过程中均发挥重要的作用,而加速技术扩散不仅是社会从专利制度中获得的收益,更是为开放式创新、用户创新和累积性创新范式所必须。技术扩散在本质上是信息的传播,它的载体是专利文献。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应该强化专利公开充分性条件,以促进技术创新的扩散。  相似文献   

1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的伟大创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同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上升到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高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党的先进性理论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新时期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与"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党与群众的紧密联系等实践活动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湖南省石门县把建乡村图书室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内容,采取县直单位赠送、社会募捐和个人捐赠等办法,为示范村购买科学种养、法制教育、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书籍,帮助乡村建起图书室,以方便农民查资料、找信息,获取精神食粮,被乡亲们称之为“乡村书吧”(《湖南日报》2006年5月9日  相似文献   

16.
《人民调解》2012,(11):5
近日,围绕"创新社会管理,共建和谐乡村"主题,司法部基层工作指导司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乡村之声合作,联手推出"创新社会管理,化解乡村矛盾——乡村人民调解员"系列节目。每期节目特邀1名律师或专家,围绕邻里、婚姻家庭、山林土地、劳动争议、医疗卫生、道路交通、物业、环境保护等矛盾纠纷类型,通过嘉宾律师点评  相似文献   

17.
李云新  刘然 《公共行政评论》2016,(4):147-170,209
社会创新作为一种现代社会发展和社会问题解决的有效机制,逐渐引起国际国内的广泛关注。当前中国社会创新活动不断涌现,然而国内研究依赖国外现有理论的复制与消化,难以满足社会创新的发展需要。论文整理三届"中国社会创新奖"全部的69个获奖项目,采用多案例文本分析法对中国社会创新的时域分布、主体、领域、内容、方式等基本特征进行统计分析与描述性解读,并以此为基础在理论层面上对社会创新的主体参与、动因机制、绩效评估、模式扩散等方面进行了深层探讨,全面考察了中国社会创新的特征、动因与绩效。当前的社会治理格局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社会创新的发展,需要重新思考政府、社会与市场的各方定位,探索多主体参与下的协同治理成为未来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漫川关镇抢抓省级文化旅游名镇、市级美丽乡村建设和县级新农村建设机遇,以全国美丽宜居村庄建设为统揽,以“一心五区一带”为格局,以创新、开放、共享、协调、绿色“五大理念”为指引,高点起步、精心规划,突出特色、合力推进,迎来了漫川历史上投资力度最大、建设速度最快、功能设施最完善、面貌变化最明显的黄金时期.  相似文献   

19.
基于政策协同理论,建立政策协同度量模型,评价1978—2018年间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历时协同、部门协同、措施协同情况。分析结果表明: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专题型"政策成为其主要政策类型;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的制定逐渐由单一部门为主向相关部门联合为主转变,呈现出"间接性协同"的特点;在2012年之后,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各政策措施的协同度增长趋势明显,且"增减方向"基本保持一致;补充性政策措施与其它政策措施的相互协同度明显高于评价性、待遇性、培训性政策措施相互之间的协同度。基于此,建议提升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支持的精准性,增强教育行政部门统筹乡村教师资源配置的权限,增强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政策措施的运用力度。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的宪政建设面临不同层面的理论分歧,其中分权主义与民主主义的理论冲突,集中反映了中国宪政建设中不同制度发展方向的理论选择。然而,宪政建设中的实践问题既不可能等待理论上的冲突尘埃落定,也无法完全涵盖于上述理论冲突中。当代中国宪政建设中面临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框架下的控权机制问题、宪法基本权利的法律化问题、新媒体时代的"权利-权力"关系问题、国家基本政策的制度化问题以及宽容的宪政文化的养成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超出了纯粹的理论选择问题。不应以理论上的所谓"冲突"取代对宪政制度具体问题的关注,应以实践唯物主义哲学为指导,走中国特色的宪政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