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谣言短信危机是信息社会中一种新型的公共危机。其显著特点是新传媒参与公共事件,这对于新时期政府能力和公信力提出了挑战。“病猪肉”谣言短信事件作为典型案例。暴露出政府危机管理中信息获取能力和危机公关意识薄弱、公共信息发布机制缺失以及政府公信力走低。因此,建立“公众本位”的信息收集发布机制、信息发布的法律规范体系和现代服务型政府的危机应对模式是政府应对此类危机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2.
我国社会正处在深刻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方方面面的危机事件时有发生,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了威胁,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制约。政府作为公共危机管理的主体,在危机管理过程中其公信力也会有所变化。公共危机中影响政府公信力的因素很多,本文主要从危机预控机制、信息公开机制、法制建设等方面探究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因素,阐释政府公信力的现代理论基础。结合上述影响因素,从建立危机预控机制、建全相关法律法规和加强信息公开等方面入手,寻求提升政府公信力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时代下,各类公共危机事件日趋复杂,对政府的处理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将直接关系到政府自身形象和公信力.正确认识和掌握公共危机的特点和规律,及时纠正危机处理中的观念误区和弥补制度缺陷,探讨推进公共危机处理模式和解决路径,将对政府提升公共管理整体水平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指出应对危机的能力是现代政府必备的重要能力之一,也是衡量政府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必须把提高政府危机管理水平作为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适当妥善应对危机事件是体现政府管理水平,也是保障经济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提高政府凝聚力和公信力的重要基石。因此,尽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危机处理机制,是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实现四个中心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5.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治理的灵魂和基石,关系到政府治理的合法性问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公民的参政意识逐渐增强,公众与政府间的互动也日益紧密。食品安全事件的频发,折射出了当代政府公信力的危机。本文分析了政府公信力的内涵与作用,从三个维度出发解释了政府公信力弱化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政政府府法法制危机管理研究自20世纪60年代兴起后,引起各国政府的普遍关注,政府危机管理应运而生。我国作为情况复杂的发展中大国,政府要时时刻刻应对各种危机,其中高发并棘手的是重大的信访案件等群体性事件引发的社会危机。这些危机预防、处理失当不仅直接威胁社会的和谐、稳定,而且会降低党和政府的威望与公信力,影响执政大局。因而,政府需要有较强的危机管理能力,但实际现状是我国政府的这种危机管理意识滞后、能力欠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危机管理课题组一项报告显示,当前公民普遍缺乏安全感,67.6%的人对政府的危机管理现状不满意…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全媒体的迅猛发展,公众直接对执政行为进行实时监督,并成为一种常态.以往不被人们关注的政府活动,无论公正、廉洁的还是不规范、不合法的都突然被置于媒体的聚光灯下,给政府带来了宣传效应的同时也带来了信用冲击.本文立足于全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之下,从政府公信力面对的危机出发,分析当下的信息公开体制,重建媒体与政府的关系,试图从理性协调的角度消解政府公信力的危机.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政府官员维度对当前我国政府公信力进行了分析,认为政府公信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官员腐败、自身能力以及公共精神缺失等原因;同时研究发现公民参与对于政府公信力提升具有重大意义,最后文章指出通过构建协商民主的制度来解决政府公信力问题是一种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9.
十大因素影响政府公信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薄贵利 《政府法制》2008,(24):27-27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通过自己的行为得到社会公众信任和认可的能力 提高政府公信力,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0.
吴芸 《法制与社会》2011,(22):175-176
如今,各类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借助网络媒介迅速传播,影响力不断增强,给我国政府应急处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互联网已成为信息集散地和社会舆情放大器,网络舆情更是反映社情民意的风向标。近年来,网络舆情危机已引起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各级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也有很大提升。人民网多次推出"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为地方政府打分。面对网络热点事件,我国政府还有许多应对不当之处,导致公信力下降,给政府管理带来负面影响。如何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已成为我国政府亟待探索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提升检查机关的执法公信力并非空泛的口号,而是一个现实的难题。在我国,伴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社会结构转型和体制转轨过程中,检察机关在政治、经济、社会领域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而检察机关的执法公信力却出现了危机,这些来源于多方面因素。本文从执法公信力的基础理论,我国检察机关执法公信力的现状,不足因素,现实意义和对策这几方面来浅谈我国检察机关的执法公信力,以期提高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检察机关的执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处在公共危机多发期,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增加了人为危机发生的频率,因此,加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迫在眉睫。政府的危机管理已成为衡量政府管理能力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志。本文在政府危机管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政府危机管理的理论框架及其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李丽 《法制与社会》2011,(19):148-149
政府公信力建设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提高政府公信力,是提高民众对政府的支持、信任和信心的关键所在,也是提升国家形象的重要举措。本文在介绍政府公信力现状和分析政府公信力缺失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形势下提高我国政府公信力的策略,即从建立公共政策的公众参与机制,健全政府信用评估制度,加强政府信用的社会监督,健全信息公开制度等方面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提升政府形象。  相似文献   

14.
杨妮娜 《行政与法》2013,(11):10-13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的执政基础,体现着政府执政的合法性和执政能力.政府公信力包括自信和他信两个维度.笔者认为我国政府公信力提升的主要障碍是行政权力分配不够合理、公共政策过程不够科学、民主参与制度不够规范、权力监督制度不够完善、信息公开制度不够完备以及问责机制不够健全.政府公信力的提升有赖于国家各项制度的健全与发展,因此,必须在加强民主制度建设、建立合理分权制度、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加强监督制度、改进管理制度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5.
去年,连续几件大的突发事件对中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对中国社会的人文价值取向也影响巨大.政府在突发危机中应对的决策和组织表现,已经成为了民众评价政府公信力的重要指标。本文结合政府在"5.12"大地震中的应对决策和组织,探讨了政府在突发事件应对中的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6.
我国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的现状和完善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充满危机的风险社会,各种社会矛盾、冲突越来越多,越来越激烈。在政府的诸多能力中,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成为目前最受重视也是迫切需要提高和完善的能力之一。当前我国政府危机管理还存在诸多问题,提高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政府必须加强立法保障,建立常设的危机管理系统,加强信息的全面公开,全面把握危机发生的规律,以确保危机管理能力的全面提高,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网络舆论危机既是公共危机的一种具体表现,也是引发一系列社会危机的重要原因。其生成机制主要有:网络舆论危机的暴发是社会冲突理论的现实反映;网络与网民的自身特性容易导致非理性声音占领网络舆论的主阵地;民主意识的增强与社会诉求机制的短缺导致网络群体极化效应;政府信息公开机制不完善导致网络舆论的蝴蝶效应;社会信用和政府公信力的下降为网络舆论危机的形成埋下了伏笔;基层党委政府应对网络舆论的手段薄弱导致沉默的螺旋效应。  相似文献   

18.
政府危机管理问题探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叶婧 《行政与法》2003,(1):14-15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结构的分化导致了权力、利益的重新分配、转移,其中必然酝酿着诸多不稳定因素。及时有效地处理这些不稳定因素引起的突发事件已成为对我国各级政府的重大挑战,这既直接影响着我国政治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又关系到政府在民众心中的公信力和形象。因此加强危机管理、完善我国的危机管理体系是当前我国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年网络舆论危机不断爆发,主要有四个背景:处于社会转型期、政府公信力缺失、公众民主意识增强以及网络媒体的工具性普及.对于网络舆论危机的生成,既有新闻学和心理学的诱因解释,又有传播学和混沌学的过程分析.在剖析其正负面影响的同时,各个研究阶段,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危机应对和化解方法.  相似文献   

20.
论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府能力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新世纪以来,公共危机事件频繁发生,对世界各国政府能力提出了考验。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我国政府的危机处理能力较弱。具体体现在:公共危机管理制度缺失、机制混乱、危机管理的主体不明、政策僵化、决策迟缓以及危机管理的社会保障体系滞后等方面。因此,我国政府应加快突发公共危机应急立法步伐,建立有效的公共危机应对机制,健全公共危机管理的保障系统,以提高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