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话语体系的建设关系着一门学科基础理论及学科未来发展的走向,是学科成熟与发展的理论根基。建国以来,我国的法治水平正在不断地提高,但有关法治的话语体系的争论此起彼伏。构建科学、合理的法治话语体系,有助于促进中国法治事业更快的发展。本文以中国法治话语体系的构建为主线展开论述,认为中国法治话语体系的建立既要立足本国国情,又要吸收有益的经验,确立宪法法律至上的基本原则,引导理论界和实务部门从法治发展的现实出发,探索出符合当下法治发展需求的话语体系,才有助于我国的法治事业更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话语体系的提出表明中西之争到了高级的、成熟的阶段,即构建关于法治理解的多元性世界观,而不只是西方法治理论一家独大。建构中国法治话语体系一方面要批判西方自由主义法治话语体系对中国的支配性地位,另一方面还在于立基于中国法治实践反思性地创建本土的法治话语体系,这是时代向中国法律人提出的思想性任务。不仅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话语体系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在世界层面上争夺法治话语权,为法治的世界概念注入中国元素。  相似文献   

3.
<正>引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依法治国理论,与西方法治观相比,更加符合中国当下国情,这无疑给我国构建中国法治话语体系,提升中国法治话语权带来了重大历史机遇。如何构建中国法治话语体系?本刊特别邀请顾培东教授,从中国法理学理论研究角度,为读者深度解构中国法治话语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朱振 《人民法治》2015,(1):37-38
中国法治话语体系是由反映中国法治实践及经验的理论和信念组成的思想体系和价值信仰体系,它以民族语言的形式集中表达了中华民族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关于法治的自我理解,并担负着探寻法治真理与合法性的使命。中国法治话语体系的形成是以成熟的法治制度实践和理论体系为基础的,是基于中国的法治实践所提出和发展的一套特有的思想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5.
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应当立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身话语体系,在此前提下需要建立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话语体系.作为一种理论尝试,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话语一方面要将党对执政实践的自我表达的话语体系以及解读性评价作为特殊法理学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应当在历史事实、现实需要和未来社会之间建立某种平衡性联系.从马克思主义历史终结论角度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乃至社会主义法治本身也是历史发展的一个环节,属于特殊的一般法理学的范畴.定位于特殊法理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包含了走向作为一般法理学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6.
作为话语实践的法律修辞方法,应当阐释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法治修辞意义。用法治话语言说中国式现代化,通过聚焦现代化建设的法治语境、彰显法治现代化的中国特色、诠释中国式法治理论的现代性,建构中国的法治话语体系和话语权,为世界提供法治文明的新形态;用法治思维阐释并指引现代化国家建设,在坚持形式法治的基础上兼顾实质考量,提升法律解释、法律推理、法律修辞、法律发现等法律方法的法治运用能力,用制度规范权力的行使;用法治意蕴充实中国式现代化,通过对其本质要求的法理阐释和法治转化,用法治方式和方法推进和保障中国式现代化各方面工作,拓展法治话语在人工智能、智慧法院、共享法庭等领域的实践空间。  相似文献   

7.
体系语用目前在法学界非常盛行,法学体系、法律体系、法治体系和法治话语体系等修饰组词蔚然成风.这既源自动态法治思考体系的特点,也与西方法学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法治理论、法律实践的需求有关系.对法律、法治和法学的体系修饰,目的是为法律、法治实现寻找正确的思维方法,整饬辩证、整体与实质思维方式的负面影响.体系语用是对逻辑思维规则的重视,更是对轻视逻辑的思维倾向的矫正.这意味着,冠以体系之名的修辞需要转变成支配思维的话语方式.建立在体系思维基础上的体系解释,并不排斥文义解释优先规则,并且体系思维亦与整体思维、辩证思维具有兼容性.在传统思维方式之中融进体系思维和体系解释,能够减少错误思维,增进恰当思维,改变传统的、被庸俗化的对立统一思维,构造出符合法治要求的意识形态或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8.
中国法治话语权的重要基础应当是一个出色的法治体系,而不仅仅是一个只具有特色的法治体系。我国在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时候,往往忽视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具备传播价值的法治体系必须同时是出色的法治体系。因此,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出色'的法治体系也应是题中之义,这是构建中国法治话语体系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9.
论法治进程中的话语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琳 《法学论坛》2000,15(1):95-100
我国法治进程中的话语冲突主要是法学家群体与官员群体、社会大众的话语冲突,冲突的结果导致法学家群体社会地位的下降,并影响法治的进程.我国时下的话语冲突主要原因在于历史承继和现代工具建构主义.要消解冲突的负面效应,必须在法律信仰和沟通体系两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0.
一百多年来的中国法理学者揣着法治现代化梦想,引介了大量西方法律知识、价值和方法,进而衍生了有别于西方的“中国法理学”知识体系;通过接纳融合民主、自由、正义、公正、平等、法治等要素,出现了“中国法理学”的价值体系;通过学习和运用法律推理、法律解释、法律论证、法律修辞等方法,搭建了“中国法理学”的方法论体系。中国法理学理论为法治话语体系建构提供了基础性条件,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在知识体系的建构中缺乏专业精神;对法律价值体系的接受没有实现中西融贯;在方法论体系中缺乏整体思维与体系思维的区隔以及对逻辑的重视。中国需要建构以实现法治为目标的,能够分析、解释、解决中国社会矛盾的法治话语、法治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1.
专题论坛     
《人民法治》2015,(1):52-57
<正>从传统法律文化中找寻中国法治话语资源中国人民大学革命根据地法制研究所韩郁文近代中国的百年耻辱让中国人陷入了文化不自信,法律文化也不例外。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们应当对西方的法治进行反思,从中国传统优秀法律文化中寻找法治资源,注重法律与民族文化的契合。树立中国法治话语权,必须要依托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必须挖掘符...  相似文献   

12.
主持人语     
打造中国法学和法治话语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题中应有之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实践,要求法学界必须紧密关注民生。在法治的逻辑下,民生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通过法治改善民生、促进文明,已成为法治建设的必然逻辑和目标导向。本  相似文献   

13.
法律体系概念本身就是一种均衡的话语结构,只有在广义的均衡法律体系概念语境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话语结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协调和统一。"中国特色"的民族主义法理应当取法现代性的公民国家建设,围绕法律的历史体系发挥其话语功能;"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法理应当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要求为准,抓住法律的价值体系做好文章;"法律体系"的建构主义法理应当效法德国"潘德克顿"法学原则,以法律的规范体系建构为核心基点。三者均衡的关键在于社会主义法治历史经验、价值理念及规范内容有机整合于法律体系的动态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14.
秋天 《中国律师》2014,(3):32-34
正"中国要实行法治社会,要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就一定要有律师的力量。作为以践行法律为使命的职业群体,律师是法律尊严的坚决维护者,是完善法治、实现法治的重要力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北京王玉梅律师事务所主任王玉梅非常坚定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话语中既充满了自信,又包含着一名律师强烈的  相似文献   

15.
邹鹏  章洁 《政法学刊》2023,(1):5-13
习近平法治思想集中表达为“十一个坚持”。从话语角度认识“十一个坚持”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作为话语体系的“十一个坚持”可以由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把握。三个维度具有同向同行的承接关系和目标导向的向心关系。“十一个坚持”的话语优势表现在:发挥指引优势统一思想,立足系统优势全面推进法治建设,彰显中国优势推动世界法治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16.
中国法治话语体系的构建,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提高中国法治话语权,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发展国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推进司法制度改革;做好法治的宣传教育工作,特别是对外的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17.
钭晓东 《中国法学》2020,(1):202-220
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环境法治客观条件与话语体系发生深刻变化,环境法学研究须予以适时因应。环境法学的核心范畴、研究方法与基本话语廓清了新时代环境法学研究格局。作为环境法学研究逻辑起点和环境法律现象认知的中介概念--核心范畴及其建构须对新时代的转型需求予以回应,从一元的权利或义务本位走向二元的"权利-义务"范畴。环境法治客观条件的变化凸显环境法律制度的体系化需求,这意味着环境法学研究方法须对环境法律制度体系化予以关照,环境法学方法本身也应走向科学化与层次化。中国环境法学研究要走出西方话语禁锢,实现话语自觉,建构中国学术话语权,必然需要回归到中国环境法学话语的主体性特征,走向中国环境法治问题的田野,充分理解和利用中国环境法治资源,坚持开放并蓄的话语立场。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原创性法治理论成果,在理论上厘清了全面依法治国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之间的关系。党的二十大报告丰富发展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拓展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中国的广阔空间,为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奠定了重要基石,使之成为吸收古今中外法治文明有益成果、对世界法治文明和人类法治文化具有原创性理论贡献的法治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9.
严浩 《中国审判》2020,(6):108-109
2019年金秋时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胜利召开。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的明确部署,为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始终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和路径。作为人民法院干警,理应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坚定制度自信和法治信仰,积极投身法治中国建设伟大实践,以实际行动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贡献无限热情和力量。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完善的人权司法保障话语体系,是实现人权法治保障的关键。而当前中国特色的人权司法保障话语体系缺失,西方人权司法保障话语体系强势。因此,切实增强我国在国际人权领域的话语权,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权司法保障话语体系,是应对西方国家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