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宪政既指一种静态的民主政治形态,也指一种动态的政治实践过程,它以立宪为起点,以民主、法治、人权为实质内容和目标。任何有助于推进民主,完善法治,保障人权的政治制度都将成为宪政建设不可缺少的环节。人民政协作为中国特殊历史背景下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正是为了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保障社会主义人权,因而理所当然地成为我国宪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感于此,本文拟以世纪之交特殊的时代需要为背景,就人民政协的改革、发展、完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的重要意义及…  相似文献   

2.
法治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宪政则是在法治社会下建立起来的政治体制。宪政是民主的政治,是西方社会历史演进的结果,是孕育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当下我国一些学者提出了"儒家宪政"这一宪政建设的新思路。儒学和宪政这两者是否真的能如一些学者所说的能协调统一的结合,从而形成一种符合中国本土文化特征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呢?本文试对"儒家宪政理论"在我国的可行性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徐自广 《法制与社会》2011,(5):156-156,166
中国立宪运动已有百年历史,在一个多世纪的历程中,围绕立宪、行宪和护宪的宪政斗争始终不断。本文试图从公共财政的角度来分析我国宪政体制,从而对我国宪政体制的完善和宪法权利的保障提出相关见解。  相似文献   

4.
从经济角度思考宪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从宪政的经济根源、宪政与市场经济、公共选择分析三个方面对宪政的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经济的、历史的、比较的分析。本文认为 ,经济分析对于宪政的研究十分必要 ,离开经济决定论的分析 ,宪政分析是不能深入的 ;公共选择分析是宪政分析最有特色的理论 ,是一种方法论的变革 ,对于中国宪政的研究和实践可以起到别开生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李保中 《法制与社会》2011,(14):284-285
宪政是从西方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西方特殊的历史背景孕育出了完政文化,同时宪政也是现今世界各国普遍所追求的目标,我国当然也不例外。我国几千年的社会是以农业和农民为主体的社会,在我国这样的社会历史中为何不能像西方那样产生宪政文化,几千年的历史变迁、朝代的更替为何总无法实现宪政制度,为何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总是与宪政绝缘,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论宪政模式选择中的本土文化传统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我国民主宪政制度的发展和宪政观念的不断深入人心,宪政模式的选择问题也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而在这个问题上,本土文化传统因素的影响至关重要。西方国家与近代中国宪政的发展历史证明,本土固有的文化传统及其特异性,直接决定了宪政发生与发展的道路,以及宪政模式的基本特征。因此中国要选择符合自己国情的宪政模式,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宪政制度,首先必须对本土文化传统因素及其影响问题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税收和宪政的关系是法学界的研究热门,税收问题可以也应当纳入宪政的分析框架中进行研究,这就是税收的宪政问题。我国的税收法制还不完善,其与宪法、宪政的逻辑亦未理顺,这严重制约了我国税收的宪政水平。本文围绕税收与宪政两大问题进行简要论述,从税收的宪政内涵出发,集中关注我国税收立宪的其它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紧密关联、学科理论高度综合化的时代,法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成为透视宪政问题的视角之一。本文从宪法经济学代表人物的理论探讨出发,运用宪法经济学原理和方法分析宪政经济的核心,从中得出对我国宪政改革的启示。只有舞好宪政改革的利剑才能在历史的积淀中越走越远。  相似文献   

9.
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理论支撑、现实意义和制度设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三大学理基础是制度、宪政和权利,政协民主监督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形成有序的政治参与和巩固、扩大爱国统一战线等方面具有巨大现实意义;由于思想上,制度上和机制上等原因,人民政协在民主监督中存在着民主监督意识不够强、民主监督规范化程度不高、民主监督形式与其他监督形式横向合作机制缺乏等问题,要在建立起公示和听证制度、民主评议制度、横向合作制度和监督保障制度等方面完善民主监督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0.
宪政自清末传入中国,到今天,已有了百年的历史,然中国宪政建设仍尚待完成,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正确把握好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本文试对宪政体制下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以期对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我国宪政建设做些有益的思考,从而推动我国宪政进程。  相似文献   

11.
高彬彬 《行政与法》2007,(10):121-123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这部法律历经八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物权法》在确认、保护财产归属、保障交易安全和提高财产利用效益四个方面价值的分析进而揭示《物权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对1949年《共同纲领》制定权性质的研究,对于客观评价《共同纲领》的历史地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共同纲领》制定权的性质,并以此为基础认为,作为《共同纲领》制定权主体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民主的正当性,并发挥了提供政权合法性的功能。而这种正当性与合法性体现在《共同纲领》的制定经过与程序。作者认为,《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临时宪法,具有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民主性基础。但受历史条件的制约,《共同纲领》尚不足以满足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宪法所需的基本条件,因此它并不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  相似文献   

13.
试析垄断行业“福利腐败”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平  袁辉 《行政与法》2007,(5):37-39
“福利腐败”的本质是一种集体特权腐败,它的蔓延和扩散,隐含着许多危机,其产生的根源在于行业垄断,不透明所致。因此,消除垄断行业的“福利腐败”最根本的办法就是打破垄断,即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对行业实行内外监管,健全法制,形成一种良好的舆论氛围。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法治工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最本质特征。中国法治进程近代发端的特殊性在于其被动性和外在强制性,中国法治现代化面对的基本难题是其所遭遇的"矛盾的现代性":一方面必须彻底反帝反封建以实现民族独立,另一方面必须学习并移植西方先进的法律制度和生产方式以实现现代化,这就决定了中国走向现代法治之路的曲折性。新中国建政之初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仅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还是当代中国法治体系的"基础规范",它内在蕴含着"法治国家"的必然性。新中国法治建设在经历一定时期的挫折之后,得益于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型和正确领导,终于走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之正途,开创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全新局面,形成了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习近平法治思想",向着"法治中国"战略目标不断胜利推进。所有这些伟大成就的取得,归功于执政党之于中国法治建设所承担的领导者、设计者和推动者的伟大角色,亦归因于法治建设进程中执政党对建构理性和经验理性方法论的兼重与融合。  相似文献   

15.
常安 《现代法学》2012,34(1):44-56
对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的确立,《共同纲领》的宪政宣示尽管具有最为重要的合法性确认意义,但这一基本宪政制度的真正奠基,则有赖于民族识别、民族干部培养、少数民族地方民主改革等一系列相关政治实践。这其中,少数民族地方民主改革可视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奠基的关键,它直接决定了新中国的民族治理制度是否坚持和贯彻了社会主义方向这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最实质所在。同时,新中国通过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民族治理的基本宪政制度,也实现了清末以来多民族大国的民族—国家建构的真正飞跃。  相似文献   

16.
刘山鹰 《现代法学》2005,27(4):166-172
1946年,参与政协会议的各方,包括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等,设计了一套旨在建立两院国会制、责任内阁制和地方自治制的宪政方案。方案得到了各方的认同,但最后却失败了。各方对于政协决议一些具体问题的争执以及对于这些争执的误读,在实施政协决议时的次序错误,当国共双方出现重大分歧时中间性力量的分裂等因素综合起来导致了宪政方案的失败。国共在东北问题上的分歧与战争也是重要原因,但不在本文的分析之列。  相似文献   

17.
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广安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以来,四川广安的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历经普通试点、体制外试点和以检校合作为基础的深化试点三个阶段,已初步形成广安模式的基本框架。该模式秉持相信人民群众、贯彻司法民主、通过试点推进司法改革三大理念,形成了一套以群众性为方向,以外部性为原则,以独立性为出发点,以有效性为目标,监督员的选任管理更优化、监督范围更合理、监督程序更独立、监督效果更明显,更符合司法民主和权力监督要求的制度模式。本文系统总结了广安模式的制度理念和制度亮点,为进一步推广广安经验和完善人民监督员制度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The present study introduces and discusses the Juvenile Delinquency Prevention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law was promulgated 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 socioeconomic reforms and legal reforms in response to the rising delinquency since the early 1980s. The study explains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background of the law with respect to the patterns of delinquency in China. The law has several main features that reflect the Chinese philosophical underpinnings of crim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nd the study discusse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law an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y and thinking. Finally, the study discusses the challenges to the enforcement of the law in Chinese society, which has lacked a legal tradition in its history.  相似文献   

19.
预算法的理念与中国预算法的完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市场经济国家,作为财政法之重要组成部分的预算法,其对于政府财政行为的有效约束、公共财政职能的充分发挥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我国,因现行预算法存在不少缺陷,导致其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故预算法的修改已被纳入了全国人大的立法规划。但学术界就如何完善预算法却看法不一。我们认为,只有从预算法的理念出发,才能寻求到预算法修改与完善的整体思路。鉴此,拟从三个方面就预算法的理念与中国预算法的完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人身保护令与人权保障——以刑事诉讼为主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智慧 《中国法学》2004,(4):158-167
人身保护令是发源于英国并盛行于普通法系国家,且为联合国以及区域国际公约所确认的一项司法救济程序制度。本文在较为全面地考察西方人身保护令制度的历史发展和当今国际社会适用该项制度情况的基础上,对我国已签署的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未来批准后履行该公约以及制定中国的人身保护法问题提出了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