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4 毫秒
1.
同属人权范畴的话语权和沉默权应是司法过程中两种具博弈性质的权利,但实践中,警察、法官等强势主体常凭借其享有的特定话语权压制、甚至剥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等弱势主体的沉默权,从而使法律所追求的公平正义遭到无情践踏。司法语境下的语言策略认为,沉默权是确立话语适切条件的语言反应,亦是对强势主体话语权的必要制约,二者是平等的对抗关系。明晰司法语境下强势主体话语权和弱势主体沉默权的关系,有助于厘清权力边界,均衡双方的语言权利地位,保障弱势主体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从而在司法过程中实现人权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2.
解释论、语用学和法律事实的合理性标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法律事实是人们在诉讼过程中对客体事实的认识结果 ,这一认识开始于个别主体对客体事实的经验和感受。当经验者用言语方式表达其对客体事实的经验和感受时 ,客体事实便转换成语言流传物。诉讼过程就是各方主体以言语方式表达事实主张 ,以寻求主体间的共同理解和解释 ,从而建构法律事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制度性语境和规则成为主体间对话和评价的依据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共识便成为法律事实合理性的来源。真实性是法律事实形成的条件 ,而共识性应是法律事实的合理性标准。这就要求诉讼制度能够体现交往合理性 ,并要求诉讼程序尽可能保障交往合理性的兑现 ,以期有效地达至共识性真理标准。  相似文献   

3.
“法律效力”、“法的效力”或者“法律的效力”这些词,在法学中是指同一概念。在各种法学论著和法学辞书中,这个概念被定义为“法律的生效范围”,如《法学词典》该条目的解释是:“指法律生效的范围,分时间效力、空间效力和对人的效力”。这种解释包含了两个基本的要素,即规范性法律文件和法律的适用过程,所指的仅是该法规适用于什么时间、地点和对什么人适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李军 《政法论丛》2004,32(6):13-16
法律行为的效力依据一直就是法律行为理论中较有争议的话题。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意思说、信赖说、折衷说、规范说等观点 ,这些观点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法律行为的效力依据 ,但也有明显的不足之处。法律行为的效力依据是意思与法律规范的结合 ,行为主体按照自己的意思 ,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法律关于法律行为的成立和生效要件 ,从而使之产生法律行为的效力  相似文献   

5.
李军 《现代法学》2005,27(1):103-106
法律行为的效力依据一直就是法律行为理论中较有争议的话题。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意思说、信赖说、折衷说、规范说等观点,这些观点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法律行为的效力依据,但也有明显的不足之处。法律行为的效力依据是意思与法律规范的结合,行为主体按照自己的意思,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法律关于法律行为的成立和生效要件,从而使之产生法律行为的效力。  相似文献   

6.
违宪法律是否具有效力,并非完全取决于“违宪”的判断结论,而视乎无效决定之效力状态。各国对于违宪法律应否具有效力的处理方式有所不同,但仍存在一定的规则:违宪法律的对象效力范围,与维护宪法秩序和保障个人权利这两种法律价值观密切相关,并有一般无效与个别无效两种不同的法律处理;违宪法律的时间效力范围取决于“构成说”与“宣示说”这两种无效学说下的不同规定性,而违宪法律的自始无效与将来无效则成为各国设计违宪法律的时间效力范围时必须面对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7.
张蕾 《法制与经济》2013,(4):54-55,57
文章将法律推理视为实践理性的一个应用分支,在具体分析适用法律的过程时不可避免涉及到的问题是何为法律?为何演绎推理对此法律的适用是有效的?对于这些问题,麦考密克借用实例和奥斯汀、哈特和拉兹等人的观点系统阐释了效力论,进而从实证的角度结合自然法理论得出法律是在一定社会环境、制度环境之下的认可。而法官适用这一法律规则,能够运用演绎证明充分必然的得出法律结论的前提是基于共同承认的"效力论"。至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展开具体讨论,对效力论的形成前提进行证立。  相似文献   

8.
论作为行政法之法源的行政惯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区分法的要素与法的渊源的立场,行政惯例应当定位为一种行政法的法源,其作为法源的效力主要是通过行政自我拘束、信赖保护等法律原则得以体现出来。作为行政法之法源的行政惯例,其形成和有效适用需要具备特定的条件,否则就不能成为具有效力的法源,且在具体的法律适用中还必须严格考量其与其他行政法之法源的效力位阶。  相似文献   

9.
韩涛  郑郁 《法制与社会》2010,(28):295-295
本文以伯尔曼《法律与宗教》中“法律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为基础,认为法律信仰是一种误解。文中通过伯尔曼的写作背景和语言转化,说明了被误读的两点原因,从逻辑上分析了宗教与法律本质的不同及法律信仰在中国语境下的不可能。  相似文献   

10.
随着哲学的语用学转向,哲学与法学的内在交融与互动,法哲学、法学方法论、法律语言学、法律逻辑的研究也随之发生了“语用学的转向”,这种转向的标志就是法律语用学和“规范语用学”的诞生与日新月异的发展,进而为我们理解和诠释法律的本质、类型、功能、适用机理、适用效力及其行动之有效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分析方法、知识范式和建构模式,从而使法哲学、法学方法论(尤其是狭义的法律方法论)实现了——由事实世界向规范世界的转变,由主客二分到主体间性的行为互动,由面向单向度的工具理性转向实践理性,再由面向单一主体的实践理性转向多主体之间的沟通理性,由静态的逻辑分析转向动态的语境分析或情境构作,由困固于语形、语义分析转向以法律言语行为主体及其相关语境为出发点的语用建构和实践.  相似文献   

11.
法律规范是因解读和分析法律规范性所形成的法学基本概念,是对法律规范性的表达及其逻辑构造的集中反映和概括。就规范形态而言,法律之中有"命令或禁止"和"允许"两类规范,各具有不同的表达形态和规范意义。法律规范必需规范的适用条件、规范形态以及规范内容三部分构造才能发挥其规范效用。除了规范规定外,法律规制功能的实现还需法律规范之间的应用关联和效力关联。法律规范的体系化是以法律规范为基本单位,法律规范之间的应用关联和效力关联为基本关系所建立的体系,它不同于以法律内容的社会属性及其意义关联为基础所建立的部门法体系。  相似文献   

12.
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与哈特的法哲学理论有着众多交会之处,是理解哈特法哲学理论的核心。因此,在考察哈特与维特根斯坦思想脉络关联的基础上,运用维特根斯坦后期思想中的"语言游戏"说,从"语境原则"和"语言游戏"多样性的两个方面对哈特法哲学理论关于法律陈述方面的论述进行维特根斯坦式解读,对于理解哈特法哲学理论并进而准确把握其法律的内、外陈述的意义以及理解其法哲学理论背后的反科学主义的哲学意蕴,在日常生活法律语言运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现行法律的立法语言中,语言学范畴的不规范问题必然影响法律的效力和法治化的进程,应当引起有关机关的重视。本文指出应通过采取立法语言审查等措施,从而实现立法语言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法律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分离为理论起点,构筑了民法上第三人保护问题的整体解释、分析的理论框架。法律世界与生活世界有两种分离,由此形成了两种第三人,它们各有其保护或调整的原因及保护方法。第一种分离是法律把生活关系的主要方面抽象为法律关系,将次要方面予以舍弃造成的,由此形成了因法律关系扩张产生的第三人,法律对这种第三人进行调整的原因是出于对公平的不懈追求,对这类第三人的调整方法是确认相对权效力的扩张与债的关系效力的扩张。第二种分离是法律在真实权利之上建构出权利外观,权利外观与真实权利状态不符产生的,由此形成了因权利外观产生的第三人,对这种第三人进行保护主要是出于交易安全的需要,保护方法是确立外观理论。  相似文献   

15.
翻译教学必须有语言理论作为其背景。理解过程中的语义、语境、语用是分析的理论依据。表达过程中的动态对等,特别是英、汉两种语言的核心句型,以及语篇概念和象似性理论是翻译的重要语言理论背景。  相似文献   

16.
刘明娜 《政法学刊》2004,21(3):66-68
司法言谈笔录文本将客观事实“转化”成语言存留时,分割了司法视角的阅读人和客观言谈语境的共时性。法律的规制和司法便利功能、记录人员选材和文字表达差异造成司法言谈笔录中某些语境的缺席。只要真正做到将事实与价值分离,其缺席语境就会自然恢复。  相似文献   

17.
论立法语言的规范性——从企业终止原因的法律规定谈起李友根立法语言的规范性是立法工作科学性的一个重要表现和内在要求,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法律规范的效力。因此,立法语言应当体现“权威性、逻辑性、庄严性”①。笔者认为,立法语言的规范性还要求其符合...  相似文献   

18.
法律术语翻译必须充分考虑不同的法律文化语境。法律文化语境包含诸多方面,但最基本的有法系、法律部门和法律解释的价值取向等。法律文化冲突常常表现为:术语代表的概念或制度在另一文化中无对等语;术语语言表层相同或者相似,而概念内涵相异或者相反。应对冲突的策略是:语言表层相似但内涵不同的,可以创造新词或者"套用"加注释;找不到对等语的,需要剥离概念核心内涵,再在译入语中进行创造性表达,并确保两种文本的读者反应相同或相似。  相似文献   

19.
论欧洲联盟法的效力及其对于国家主权理论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欧洲联盟(EuropeanUnion~EU)是世界上经济一体化发展程度最高的区域性国际组织,在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欧盟渐进性的一体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欧洲联盟法(以下称欧盟法),融合了成员国的法律文化和传统、政治和社会价值观的选择,以及实现欧洲统一的历史使命。欧盟法作为一个全新的、独立的和统一的法律体系,对其成员国具有直接适用和优先于成员国法适用的效力。通过这种直接效力原则和优先原则体现出来的欧盟法的效力,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对欧盟各成员国根深蒂固的国内法体系产生了强…  相似文献   

20.
无效法律行为(民事行为)效力转换制度起源于罗马法,后被大陆法系各国继承,其历史发展过程与经济交往加深、各国对意思自治的日益重视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我国虽未建立无效民事行为的效力转换制度,但对于无效民事行为的效力问题经历了从严格到宽松的发展过程。这种大趋势也为无效民事行为效力转换制度在我国的建立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