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律是规范人的行为的行为规范,不能脱离人而存在。刑法作为最具有惩罚性的法律,更应体现人道主义思想。只有贯彻人道主义思想,才能更好地把握刑法理论的精髓,才能达到保障人权,尊重人性的价值追求。本文从人道的起源、人道的概念出发,阐述人道与刑法联系及在刑法上的完善。刑法只有体现出人道,才是一部善良的刑法,才能能使人与社会两受益。  相似文献   

2.
论俄罗斯联邦刑法人道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道原则作为俄罗斯联邦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有着深厚的法理基础和坚实的法律渊源。要正确的理解俄罗斯联邦刑法的人道原则,就要深刻的理解这一原则在俄罗斯联邦刑法上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人道的角度对刑法的人道性价值蕴含进行了分析,重点论证了刑法的宽容性、刑法的轻缓性和刑法的道义性,从而看出刑法价值的一种演进的过程。刑法的价值是一国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的基础,只有对现代刑法的真正价值内涵有正确的认识,才能保证刑法的正确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4.
人性是刑法的基础;人道是刑法的命脉;人权是刑法的价值追求。人性、人道、人权三者在本质上具有内在统一性,它们是理性主义在刑法里的彰显。本文从我国刑法的现状出发,论述了人性在我国刑法里的部分缺失、人权的刑法保障问题。对于人道问题,本文主要从理论角度分析了刑罚人道主义的价值蕴涵。  相似文献   

5.
传统刑法与以人为本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绍先 《现代法学》2005,27(4):67-73
“以人为本”含有人道主义、人本精神、人性、人权的丰富内容。“以人为本”的说法最早出自先秦法家管仲之口,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精华,在历代刑法思想、刑法制度,以及刑法条文中都有深刻的反映和具体的体现。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6.
我国正处于从一元社会向二元社会的转型过程中,二元社会的确立势必导致政治刑法向市民刑法的转变,而在市民刑法的构建进程中对人权的保障和制度设计、刑法的人道主义原则确立以及刑法对人性的关怀等核心问题均无法回避,本文试图对人权、人道和人性的本体作简要探讨,对现存政治刑法对人权、人道、人性的漠视进行批判,进而对回归市民刑法后人权保障、人道主义、人性关怀等命题在市民刑法的视野中进行梳理,从而确立充满人文关怀精神的市民刑法。  相似文献   

7.
人性、人道、人权是刑法善性发展最为根本的三个要素,人性是刑法"善"的基础,人道是人性的必然要求,而人权是人性与人道的现代化发展在刑法上的体现。本文分为人性、人道、人权三篇,逐一分析了人性、人道、人权的内涵及其与刑法的联系,进而提出了我国现行刑法在这三个方面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8.
刑法是保证其他法律有效实施的最后一道防线,而刑罚适用对于刑法使命的完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只有刑罚适用的科学性得以确保,才能体现刑法的目的性价值,从而为法治秩序的全面确立创造条件。当下中国的刑罚适用状况不容乐观,只有在反思、借鉴的基础上重构刑罚适用制度,才能保证其规范性、科学性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贝卡里亚的刑法思想是丰富的,其很多思想直击当时的欧洲刑事法律制度。他的刑罚人道主义思想更是在其罪行法定和刑罚目的的主张中频频体现。虽然现在看来,贝卡里亚的刑法思想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他体现着历史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对于欧洲以至全世界的刑法改革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人道主义在其发展历史中实现了三个阶段的跨越,是以"人的发现"为核心的思想体系.由于中国现代社会的剧烈动荡,人道主义思潮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经历了一个相当曲折的发展过程,这一曲折性同样体现在电影创作中.人道主义思潮既是新生代电影创作观念的理论基石,又对其具体的表现内容与创作方法产生指导性作用.新生代的部分影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对人道主义的误读、曲解,以致出现了伪人道,甚至反人道的创作倾向.  相似文献   

11.
浅谈刑罚的宽和化──兼评贝卡里亚的刑罚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罚宽和化是刑法谦抑性的重要表现。现代社会刑法中的刑罚应该是一种宽和的刑罚,这在刑法理论界已经基本达成共识,并成为现代刑法法制的重要标志之一。刑罚宽和化体现了人们对法律的信仰程度,体现了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和刑罚人道主义原则之精义,以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在解构马克思人道主义的基础上,弗洛姆建构出人道社会主义的思想,对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现象进行了深刻批判,反对资本主义化地解释社会主义,确立了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目标。本文从三个方面剖析了弗洛姆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想的空想性,以区分人道主义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3.
刑法作为我国整个法律体系中的保障法,其一向被视为实现长治久安的治世工具,它被认为是公法,是公器,更为神器.但历史事实证明,一个国家过分重视刑法在国家管理和治理过程中的作用,是社会政治文明程度不高的明显表现.为顺应历史趋势,刑法作为治世的手段也必须走下神坛,实现神器的“人”化,即重视人性、人道、人权在刑法中的作用,才能在如今的社会中发挥其应有之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杜雪晶 《河北法学》2011,29(5):124-131
中国非刑罚化的进程有其独有的特色。从清朝末年开始,教育刑理念与刑法人道思想就已在中国刑法中发端,这为非刑罚化提供了前提。1979年刑法体现了非刑罚化在中国的渗入,而其与非犯罪化、非监禁化的理论比对为中国非刑罚化的外延厘清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5.
刑法的作用和表现形式使其在大众甚至司法人员的眼中成为一种不近人情的严厉惩罚,但是从刑法立法理念的角度来考量刑法的根基和各项原则会发现,刑法的制定和适用都应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对于刑法本质的误解无疑会造成刑法适用的偏差,本文从刑法的理论根基解释刑法对人性、人道、人权的体现,并对刑法的基本原则从人性、人道、人权角度进行考量,以明确刑法的立法和司法应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6.
刑法作为一种不得已而又必要的恶,必须谨慎适用,避免任何可能的滥用,否则将会使个人与社会两受其害。人性、人道和人权作为刑法大厦的三个根基,决定了刑法必须尊重人性、提倡人道与保障人权,才能树立起人们对它的信仰,从而充分发挥刑法的惩罚和保护作用,使刑法更好地以自身之"恶"去实现其追求的社会之善。  相似文献   

17.
论刑法规范谦抑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法规范谦抑原则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合理根据,即:它是由刑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决定的,是刑法人道化的要求,是刑法有限性的使然,是刑法经济性的体现。它包括必要性原则与最后性原则两个派生原则。前者要求刑法规范是社会调控确实必要的手段,后者要求刑法规范是在其他法律规范不足以进行社会调控时迫不得已才发挥社会调控功能的手段。其判断标准包括犯罪圈与刑事处分量两个方面。在犯罪圈方面,与之密切相关的主要是禁止处罚不当罚的行为;在刑事处分量方面,与之密切相关的主要是非刑罚化与轻刑化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刑罚的人道性要求刑罚的制定与适用都应当与人的本性相符合。它强调,犯罪人也是人,也有其尊严和独立的人格,对犯罪人的任何非人待遇均是反人道的,但是在中国的刑罚实践中,与刑罚人道主义原则相抵触的现实状况不容乐观,因此,有必要从法学研究的角度对刑罚人道主义的基本理念进行梳理,探讨刑罚人道主义的根本内涵和实现途径,从而推进中国的刑罚法治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方法论定位与方法性构造是刑法类型化的首要问题。对应着法律类型化属于法学方法论中的法律方法论,刑法类型化属于刑法学方法论中的刑法方法论。但在刑法方法论中,刑法类型化并非完全取代刑法概念式思维,而只是居于刑法方法的主导性地位。刑法类型化方法的优势地位既可从刑法概念化的方法劣势中对比出来,也可从其自身得到直接展示。刑法类型化所对应的方法论可分解为刑法立法方法论和刑法司法(解释)方法论,但刑法类型化的方法性在从刑法立法到刑法司法的刑法实践过程中保持着连贯性与一致性,从而体现着刑法类型化作为刑法方法的基本性和全面性。只有从“方法论”地位到其“构造性”,刑法类型化才能作为一种刑法方法而被予以完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20.
暂予监外执行是本应在监禁机构行刑的犯罪人暂时变更到监禁机构外进行刑罚执行,其本质特征应为行刑人道主义,行刑人道主义分为功利的人道与公正的人道两种不同理念。建议我国暂予监外执行制度变更为暂停监禁刑罚执行制度。在构建我国暂停监禁刑罚执行制度中,遇到保护个体的功利人道与保障社会整体的公正人道冲突时,应做出保障个体功利人道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