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张福森部长曾指出,要从"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战略高度将法律服务和社会信用建设有机统一起来,充分发挥我国律师和公证在诚信建设中的作用,强化社会信用体系的法律保障.当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正在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制度).公证作为一个以公信力为基础和支撑的法律部门,在建立现代信用制度,实现诚信、维信、守信中具有特殊的价值和功能.①公证行业既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者,同时也是社会信用体系的捍卫者.  相似文献   

2.
规范信用秩序与构建诚信政府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但在我们的社会经济生活中,信用缺失现象正严重制约着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影响着我国对外开放的环境。由于政府信用与民间信用有着不同的意义,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的核心。因此,当前整顿和规范信用秩序,应把加强政府信用建设,构建诚信政府放在首要位置,并着重在更新观念、政府官员带头讲信用、限制政府权力、提高政府行为的透明度、以规则约束政府行为等方面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3.
喻晓才 《行政与法》2013,(12):10-13
政府信用在社会信用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着基础性、决定性、导向性的作用.没有良好的政府信用就无法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加强政府诚信建设,不仅是推动整个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需要,更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提高改革开放水平的需要.本文从用户需求的视角,通过对社会公众视阈下影响政府诚信的突出问题的分析,剖析了造成政府诚信缺失的体制性、根本性原因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诚信问题日益成为我国深入发展和改革的"瓶颈"问题,也成为社会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经济活动中最活跃的主体,企业的经营受社会伦理、经济和法律等诸多因素影响。为加强对国内企业诚信和信用能力的动态研究,了解市场信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引导企业加强诚信建设和信用管理,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推动维护市场秩序,有必要开展企业诚信发展指数研究。  相似文献   

5.
徐亚杰 《中国公证》2005,(10):22-23
一、建设公证信用体系的重要意义 1、信用是公证事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石. 诚实、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市场经济的灵魂,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曾说过"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公证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信用保障法律制度,最大的价值就在于"信用"二字,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就在于确保所公证的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文书和事实的真实性、合法性.信用是公证最大的价值所在,是公证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公证在社会信用建设中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换言之,公证制度是政府和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公正和诚信为依据,反映政府和社会的信用度,任何时候都不能为利益、权势驱动.  相似文献   

6.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物质的过度追求使得诚信世风日下,随之带来诸多的社会问题,大家越来越重视信用制度,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也明确了对诚信建设的具体要求,本文试从法律的角度对社会信用制度的部分内容进行探讨,分析我国信用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批判吸收国外发达国家的信用法制建设,从而完善我国的信用法律制度,营造良好的信用法制环境,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人民安居乐业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7.
徐晓玉 《法制与经济》2008,(8):108-109,111
诚信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伦理基础,但“诚信缺失”现象在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极为常见。基于这一现状,如何重识诚实信用原则,构建并完善我国的市场信用体系,是一个紧迫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市场经济下诚信失范原因的法文化比较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汪华  尹忠 《行政与法》2003,(2):73-75
诚信不仅是重要的道德规范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基本的法律原则,它要求人们在彼此的交往中保持诚实,善意和信用。然而中国市场经济的改革开放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但国民信用体系并未建立,诚信失范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诚信失范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本文只是试从法文化比较的角度探讨一下中国信用体系难以建立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王蕾 《法制与社会》2013,(9):171-172
诚信既是一个道德概念,也是一个法律概念。为解决我国社会存在的诚信缺失问题,可以通过德育和法治两条途径来进行。法治以稳定的法律制度,规范并保障诚信社会的建设,从而成为解决诚信缺失问题与建设诚信社会的主要方式。这一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依法建立市场信用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并同时建立社会信用体系。  相似文献   

10.
危害社会诚信犯罪的界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包括政府、企业和个人在内的各种经济主体,开始以自身的信用参与市场交易活动。但是,由于信用管理制寰不健全、信用管理体系发育程度低下以及刑事立法等多种原因,使得诚信缺失现象日趋严重,已成为制约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瓶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制假售假总体现状的全国拍样调查表明,  相似文献   

11.
略论政府诚信问题的凸显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政府的诚信是市场游戏规则正确制定及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重要保证。而政府诚信的缺失使政府形象受损,公信力下降,市场竞争无序,诱发许多社会问题,建设中国的信用体系,首先要打造诚信政府。  相似文献   

12.
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要求必须构建民商法信用体系,本文从民商法中信用的定义、信用体系构建角度出发,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关于构建民商法信用体系的思考:一是强调和提高诚信在民商法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在民商法中加强信用权建设;三是构建针对不同市场主体的信用体系.  相似文献   

13.
《法律与生活》2014,(14):7-7
正近期,国务院印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部署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构筑诚实守信的经济社会环境工作。作为我国首部国家级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专项规划,《纲要》围绕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四大重点领域,计划到2020年,基本建立社会信用标准体系。  相似文献   

14.
黄政 《刑警与科技》2006,(11A):34-34
企业诚信,几乎是近年来在国内学术界与企业界讨论最多的一个话题,呼唤诚信道德成为中国企业界的一种最强音。我国虽然已初步具备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制环境和竞争机制,但尚未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信用制度和体系。在今天,各种各样的信用危机触目惊心: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合同不能履行、经理人缺乏诚信、各种故意性的经济诈骗以及普遍性的相互拖欠现象等等,暴露出中国企业的信用危机。曾为2002年中国十大经济风云人物之一的张维迎教授,在其“大国家,小企业”的理论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的民营企业往往做不大,其原因归根到底就是我国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企业对外的诚信限制了它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的市场信用体系建设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诚信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伦理基础,但"诚信缺失"现象在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极为常见。基于这一现状,如何重识诚实信用原则,构建并完善我国的市场信用体系,是一个紧迫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随着市场经济进程的加快,信用体系建设成为各行各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市场经济需要竞争,更需要诚信和信用。金融界、经济界、政府职能部门越来越关注信用这一问题。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信用的建设势在必行,本文就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强化诚信意识 确保我国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市场经济是建立在遵守承诺的契约基础上的经济,诚信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我国的诚信缺失给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因此,必须在全社会强化诚信意识,使我国的市场经济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吴晶妹 《法学杂志》2022,43(3):85-98
加快信用立法已是全社会共识。与大多数从信用信息安全和信用主体权益保护等角度讨论信用立法不同,从现实情况与问题出发,结合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践情况,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关键—政务诚信、重要目标—社会治理、运行基础—“三大征信体系”的角度,提出了我国应出台“信用行政监督法”“全民正义诚信法”“统一征信法”三大信用法律的思考与构想,分析阐述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我国信用立法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张福森部长曾指出,要从"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战略高度将法律服务和社会信用建设有机统一起来,充分发挥我国律师和公证在诚信建设中的作用,强化社会信用体系的法律保障.当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正在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制度).公证作为一个以公信力为基础和支撑的法律部门,在建立现代信用制度,实现诚信、维信、守信中具有特殊的价值和功能.①公证行业既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者,同时也是社会信用体系的捍卫者.  相似文献   

20.
信用是一个国家经济繁荣与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市场经济秩序的基本内容。当前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阶段,迫切需要重塑社会信用。诚信原则在古罗马法和唐律中都有规定,但规定的形式不尽相同。这种规定的差别是由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决定的。探究和比较古代法中的诚信规定,对完善当今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