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1 毫秒
1.
王侃 《法学研究》1993,(3):75-79
从八十年代以来,全国各地公开出版了八、九部中国法制史,一些法学院系还自编了内部铅印的中国法制史教材,还有周密著《中国刑法史》。以上各书凡是讲到唐律名例篇中的“举重明轻”、“举轻明重”(以下为简便,只用其一)时,都一致认为是类推。诚然,就类推讲,不仅唐律,早在汉、晋、北魏、隋,后来的宋、明、清诸律都有,但说举重明轻是类推就很值得研究了。如果这是类推,那么唐律断狱篇中的“比附”,疏议中说的“故通比附”、“比附论罪”、“比附论刑”,《旧唐书·刑法志》中的“比附断事”等的比附又该是什么呢?明、清律就没有举重明轻,可在名例篇中却有“断罪无正条者,引律比附”,这个比附又是什么?我认为,唐律中的比附才最相当于现在的类推。举重明轻则是对律条的涵义、用语作论证、推理,属于对法律的逻辑解释。  相似文献   

2.
论要约的约束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要约的约束力是指要约发出后引起的法律后果 ,它包括对要约人的约束力和对受要约人的约束力两方面。通常认为 ,要约对受要约人原则上是没有约束力的。要约对要约人的约束力因法系的不同而各异。值得注意的是 ,新近的一些国际立法对要约约束力的规定采折衷态度 ,即规定要约原则上可以撤销 ,但又规定了一些不能撤销的特定情况。  相似文献   

3.
比附是中国古代刑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然而什么是中国古代的比附制度?它的沿革大略如何?适用律令比附定罪科刑有什么条件?在古代曾经发生过哪些比附流弊?关于比附的存废问题有过什么争论?探讨这些问题,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对于我们正确的理解和掌握现代刑法中的类推制度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4.
黄延廷 《北方法学》2011,5(4):143-154
比附是清代法律推理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即在特定情况下比照某一法律条文定罪科罚。比附的方法有其内在深厚的机理及根本原因。探讨清代刑事司法中比附的特征、比附的展现、比附的原理、比附的深层原因等,或对当下在罪刑法定原则下的类推研究(主要是扩大解释研究)有一定的启发或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黄春燕 《法学杂志》2012,33(5):40-44
文本表达与司法实践背离的问题自古有之,直到今天仍然困扰着我们。传统法比附援引在弥合法律文本与司法实践的缝隙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与缘法定罪之间存在一定的张力,二者共同保证了司法结论的合法性与正当性。如何约束司法者比附的恣意性,是比附援引能够发挥应有作用的前提保证。探究比附援引的源与流对当下罪刑法定下如何把握扩张性解释的度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所谓的刑事比附类推,是指在刑法无明文规定或规定明显有漏洞或偏颇的情况下,以类比推理的方法和法律规定的程序,比照依附最相类似的刑法条文、判例甚至经义,对一些刑事疑难案件进行出罪或入罪的一种法律机制。刑事比附类推起源于周秦,发展于汉唐,延续于明清,承袭于现代,可谓源远流长。刑事比附类推之所以能在中国历史上绵亘数千年,与它所具有的独特的法律功能有关。经过分析可知,刑事比附类推有弥补刑法条文漏洞、纠正刑法条文偏颇和延长刑法条文生命的功能。虽然我国现行《刑法》中没有规定比附类推条款,但从学术上进行满足实践需求和学术创新的探索仍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法官在比附援引实践中,过多地受到案件事实之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非根据法律的形式思维来判断事理是否相类。本文指出传统法官在比附援引中将案外因素作为价值判断的关键因素使得中国古代的比附制度给人一种罪行擅断的印象。  相似文献   

8.
笔者认为,诸如一些地方政府发布的《秸秆禁烧公告》,似乎不是非立法性规范性文件的法定文体,但它具有非立法性规范性文件的特性,应当进行备案审查. 笔者认为,非立法性规范性文件应具备以下两个方面主要特性:一是法定性.虽然不属于正式的法律法规,但它是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所制定的;二是约束力.所规范的对象,涉及区域内不特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具有普遍约束力.  相似文献   

9.
陈进 《法学论坛》2013,(1):144-153
意向书在我国交易实践运用广泛,但其法律效力并不确定,理论上也并无深入研究。国外学者多从案例分析入手研究意向书的效力,取得一定成果,值得借鉴。根据意向书的内容和当事人的意思,实践中经常使用的意向书包括完全有约束力、部分内容有约束力和完全没有约束力三种类型。意向书完全有约束力的条件是内容具体确定和当事人有受约束的意思;意向书包含的程序性条款通常有约束力;内容不确定或(和)没有受约束的意思,或者包含排除约束力的条款时,意向书没有约束力。  相似文献   

10.
清末,随着西方资产阶级法学的传入,特别是资产阶级罪刑法定学说的广泛传播,中国传统的比附援引旧制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一部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法学家,以清末修律为契机,力图在刑法中废除比附援引旧制,确立罪刑法定原则。清末著名法学家沈家本当推这一改革的代表者。  相似文献   

11.
王军 《行政与法》2009,(4):20-23
我国特有的政治体制决定了法制体系构造将明显具有不同于传统西方的中国特色,统一的权力体系决定了我国对权力的监督与控制属于系统内的特点.一方面,系统内的控制依赖比附技术(遵循先例)可以达到传统理论不能解决的良好效果;另一方面,我们应当利用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将比附技术电子化、简单化,以求在最大程度上取代人工执法,控制权力滥用.  相似文献   

12.
何美欢 《中国法律》2010,(5):12-13,68,69
英美法判例制度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参考作用,一是约束作用。参考作用,是指如果法院认为一个判例的判决原则或法律理念是正确的,法官在审判时可以适用这个案例。而约束作用,是指如果法院认为一个判例是错误的,但按照法律的规定,该判例对法院有约束力,那么,法院即使认为这个判例是错误的,仍要遵从这个案例。  相似文献   

13.
比附援引制度作为传统中国重要的法律规则补充手段和法律运用技术,主要功能是在确定刑的法律体系中维持具体个案的情罪均衡,但究其精神实质,它与“断罪引律令”紧密相关,都是帝制中国的君主为了更好地兼治“吏”、“民”而使用的有效法律工具,是传统帝制法治的一体两面.其中,“断罪引律令”是正面,是主要面;比附援引是反面(还包括“不应得为”),是辅助面.  相似文献   

14.
关于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问题,《法学》月刊和《中国法制报》先后都展开了讨论,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观点,一、认为人民调解协议具有法律效力,否则许多人民调解协议难以履行;二、认为人民调解协议是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而达成的民事合同,具有合同的效力;三、认为人民调解协议只有道德的约束力,不具有法律效力.我们认为这三种观点都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5.
<正> 一、伊斯兰法的性质很大程度决定于其自身的历史,而其历史都充满着理论与实践的反差。以下评论拟从系统的观点对此进行历史地阐述。 伊斯兰法并不宣称具有普遍的效力;它只对在伊斯兰国家领土内的穆斯林具有完全的约束力,而这种约束力对在敌国领土的穆斯林较弱,对伊斯兰领土内的非穆斯林则更有限。比  相似文献   

16.
既判力是判决实质上的确定力,是指确定判决对诉讼标的之判断对法院和当事人产生的约束力,这一制度是维护司法的高度权威性和法律的稳定性之必然要求。一般认为判决的主文具有既判力,但判决的理由是否具有既判力? 实践中应当如何把握?  相似文献   

17.
一、判例的基本内涵 关于刑事判例的效力问题,学界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一种意见认为,判例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具有某些司法解释(如最高司法解释)的普遍效力,即使是最高人民法院对某一具体案件所作的裁定或判决,也不等同于最高司法解释。一种意见认为,刑事判例是具有独立权威性的法律渊源,其效力低于制定法,与司法解释处于同一地位。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刑事判例是对成文刑法的司法解释,是一种具有事实上的约束力的司法解释,实践中还应是具有造法功能和普遍约束力的个案性刑事司法解释。理由如下;(1)既然刑事判例是一种司法解…  相似文献   

18.
年轻、财富、学识、友谊,毫无疑问是人生的资本,但这些都不是人生最重要的.人生最重要的资本是信用. 信用是一种彼此的约定.尽管它无体无形,但比任何法律条文更具震撼力和约束力.一个没有信用的人想跻身成功者的行列,肯定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9.
作为独立的争议解决程序,当事人之间达成的调解协议是否具有约束力?司法实践中有看法认为可以反悔。本文从合同法的基本制度——“合同自由”的理解运用,结合英美合同法相关规则——“合意解决”、“待履行和解”及“替代合同”的比较研究,得出结论:合法有效的调解协议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并应可以通过司法裁判机关的确认得到强制执行,当事人并不能随意反悔。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法学界占统治地位的传统观点认为,法律责任只能基于违法行为而产生,因此,同自然人承担法律责任的性质一样,法人承担法律责任也是法人实施违法行为的结果(参阅法学教材编辑部编审的高等学校法学教研《法学基础理论》第十七章第二节)。我们认为上述观点是不正确的。我们知道,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法律规范,在社会生活中是具有最高约束力的行为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