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人权是宪政建设的目的,宪政建设是人权的保障,两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从人权的基本要求和宪政的内涵出发,通过对比中外人权现状,对现今中国宪政建设中的人权保障问题进行了再认识。  相似文献   

2.
文哲 《法制与社会》2012,(9):222-223
对大学生进行人权观教育,是正确看待国内国际人权发展形势的需要,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人权教育的主题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权观,尊重人,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人权教育的基本内容是使大学生对人权基本理论特别是当前我国在人权问题上的主流观点有明确的认识.对大学生进行人权观教育一定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坚持“人权教育人性化”的原则,要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推进.  相似文献   

3.
王哲 《中外法学》1992,(2):32-37
<正> 人权问题是当前国际社会在意识形态领域及政治战线上斗争的焦点之一。近年来西方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以"人权卫士"自居,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所谓人权状况进行攻击和污蔑,妄图利用人权问题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颠覆、瓦解社会主义制度。在这种情况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彻底揭露和批判资产阶级人权观点则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长期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4.
庞从容 《政法学刊》2011,28(6):82-87
人权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共同话语,同时也是一个深刻、敏感并极富争议性的论题,其中人权概念就是一个必须认真对待的基本问题。现代人权概念是一个历时性与共时性相互作用的产物。在人类的人权发展史上,曾先后出现过人权的几个基本概念,厘清这些概念将有助于我们理解人权概念本身的演变及其内涵与外延的丰富与发展过程。它们从某个角度记载了人权事业发展的曲折艰难历程和人类在人权事业上不断进步的足迹。  相似文献   

5.
和谐人权:中国精神与人权文化的互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延平 《法学家》2007,3(2):27-35
根植于冲突与对立的传统人权观已不能应对现代社会文化多元的挑战,人权原教旨主义者的坚守、人权政治学的庸俗实用化、人权法理学的技术性进步都在戕害着人权本身固有的批判精神.以发乎和谐的中国精神化育西方文化本位人权观,并不是对其价值的抛弃或取代,而是对其精神的拓展与提升.基于和谐的人权不仅会使西方人权观超越其历史局限性而赢得其普遍性,也会使中国精神超越其民族性而赢得其世界性.  相似文献   

6.
《中外法学》1991,(3):34-45
从本期开始,我们设立《人权与法制》专栏,以期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本期邀请了北大法律系几位教授和学者撰稿,并特邀了北大哲学系黄枬森教授,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谈谈对人权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理论是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人权理论体系。人权本原观是自然与社会的统一;人权主体观是个人与集体的统一;人权本质观是利益与道德的统一;人权内容观是《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A约)与《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B约)的统一;人权价值观是自由与平等的统一;人权形态观是应有与法定的统一;人权和谐观是和谐与对抗的统一;人权属性观是普遍与特殊的统一;人权实现观是个人与国家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全国各界都在回顾与梳理自1949年以来的历史与成就,而其中人权保障事业的发展必定是最光辉的篇章。李步云教授作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人权发展历程的亲历者与见证者,通过他的讲述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新中国人权发展的历史变迁,为将来人权保障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提供可用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由于对法律中"人"的定位和"国家"的定位理解不同,理论上形成了两种人权偏好,分别强调人权的消极自由面向与积极自由面向。但这两种偏好在冲突之时也绝非不可协调,这是因为它们都认同对人权的核心价值——人性尊严——的保障,实质自由则为这种协调提供了理论工具。实质自由理论是衔接两种人权偏好的桥梁,它为将来形成一种世界范围内更具说服力和可接受性的"文明相容人权观"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0.
中国已加入21个人权公约,除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没有被全国人大通过,其他的都已经生效,中国在人权问题上已逐步和世界接轨,但中国在人权法治保障与实施方面还面临着诸多的问题。2009年4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国家人权行动计划》,这标志着我国在人权发展与法治保障的实践上将步上一个新的台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