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刑事照相行业标准中有关犯罪嫌疑人辨认照相的规定相互之间产生歧义,某些内容已明显不符合当前的法律并与实际工作不相适应,相关标准中缺乏操作细则,有关论著或教科书对此也是各抒己见,从而使基层公安机关在拍摄犯罪嫌疑人辨认照片时无法规范统一.  相似文献   

2.
论刑事辨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辨认是侦查实践中经常使用的一种侦查行为,其实施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性要求,辨认笔录的使用也必须符合证据规范.对此,域外国家立法大都对其进行了规定,司法实践中也不断通过判例对其加以修正;我国刑事诉讼法没有规定辨认制度,现有的相关规定简陋粗疏,无法对侦查实践进行指导与约束.应当改进我国的辨认制度、明确辨认的法律性质、完善辨认规则体系,加强犯罪嫌疑人权利保障,规定辨认笔录的证据效力.  相似文献   

3.
吴新原 《政法学刊》2002,19(2):64-65
人身辨认照相中正确并便捷地用光是基层公安机关在记录犯罪嫌疑人相貌信息中不容易掌握的技术难点,通过闪光灯间接反射照相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同时,利用这种用光方法简单、方便、操作性强的特点,可以在基层建立一套简易的人身辨认照相系统,使得犯罪嫌疑人相貌记录的严格化、规范化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4.
“以自首论“的司法认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更好地体现自首从宽的刑事政策,新刑法对我国的自首制度作了较大的修改和完善。刑法第六十七条规定一般自首的同时,在第二款中明确规定了“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本掌握的本人其它罪行的,以自首论”。这一修改解决了理论界长期争论不休,司法界经常面对的棘手问题。但是,由于“以自首论”主体是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正在服刑的罪犯,其与一般自首的主体身份不同,又可处在不同的诉讼阶段中适用。因此,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往往分歧争议较大。为此,笔者试从“以自…  相似文献   

5.
加入WTO对中国司法工作的影响及思考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包括部门规章与 WTO规则不尽一致。中国加入 WTO还需对外贸、外资、知识产权等相关制进行修改、完善和调整。在司法活动中,对于 WTO规则的适用宜采取“转化适用”的方法,应清理、完善司法解释,建立和完善司法审查制度,公开有关法律、法规、司法决定和判决,保持立法、法律法规适用的统一性,还应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政法队伍。  相似文献   

6.
附条件不起诉,又称缓诉、缓起诉、起诉犹豫、暂缓起诉或暂时不予起诉等等,基本上都属于裁量不起诉范畴,只是这种不起诉尚未最终确定,需对犯罪嫌疑人经过一段时期考验后,再确定不起诉;如在考验期内犯罪嫌疑人不遵守有关规定,则提起公诉。有些国家如日本、德国等均在裁量不起诉中采用缓诉制度。我国早在刑诉法第一次修改之前,就曾在司法实践中试验性地搞过一些缓诉,学界也有建议在立法上建立缓诉制度。但刑诉法修改时,并未采纳。其后,立法上虽无明文规定,但在司法实践中,仍不放弃探索和试行种种名为缓诉或附条件不起诉的做法,主要是针对青少年罪犯适用,对一些符合条件的犯罪嫌疑人,予以一定期间考察后,再最终决定是否起诉,以体现对青少年罪犯的宽缓处理和教育挽救。  相似文献   

7.
列队辨认是辨认的一种重要形式,是英美法中一项有特色的法律制度,其中规定了在列队辨认时可以要求律师在场,犯罪嫌疑人自主决定在队列中的位序,对列队辨认的过程可以提出异议,以及辨认结果及时告知等,这些规则对我国辨认制度的完善有着重大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伟 《刑事技术》2003,(Z1):54-55
模拟画像在我国古代办案中已广为采用,是用于捉拿、通缉罪犯的一种手段,因为行之有效而延续到今天。随着照相技术的出现,警察部门能够获取罪犯的照片并建立相关资料。由此发展成为,让刑事案件目击者翻阅已有照片资料,查看有无犯罪嫌疑人或找出相近者再加以修改,随后又出现了拼接合成、胶片重叠合成等技术。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计算机在公安工作中的普及应用,使用计算机来恢复目击者见到的犯罪嫌疑人相貌,已成为世界各国刑警部门竞相采用的一种高技术手段。1计算机人像组合系统的优势计算机人像组合实现了从目击者的记忆到可见的人面像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辨认是识别和确认嫌疑人等有关案件证据的一项侦查措施,在侦查和司法阶段发挥重要作用。由于辨认主体和客体等因素的影响往往造成在实施辨认阶段时出现差错。本文指出为了更好的进行侦查和为审判提供正确的证据,我国应加强防范错误辨认,以便更快更准确的缉捕犯罪嫌疑人,提高办案效率。  相似文献   

10.
当前在刑事辨认程序中存在办案人员不当组织辨认或错误地采信辨认结论等不当行为,这是导致错案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建议在立法层面尽快明确刑事辨认证据调查手段之地位,系统规定各类刑事辨认的适用条件、操作规则、监督保障机制,规定辨认结论的采纳与采信规则;在实务层面切实加强对司法实务部门工作人员认知科学和心理学有关知识的培训;在理论研究上,多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辨认笔录作为法定证据类型为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改所确定,但随着庭审实质化情境下直接言词原则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确立和适用,庭审对侦查取证程序合法性的审查日趋强化.然而在司法实践中,以记载言词表达为基础的辨认笔录不仅辨认机制存在内在缺陷,而且克制机制缺陷的规范化程序也执行不力,笔录制取中严重的实体性和程序性违法违规频发严重威胁着辨认笔录的证据能力存续,辨认笔录不得不面临潜在的证据能力危机.要化解辨认笔录因内在缺陷与制取违法违规导致的证据能力危机,需从危机成因的探析着手,建构起统一的辨认笔录制取与审查应用标准,完善混杂辨认与辨认见证机制,全面确立辨认全程录音录像的可回溯性制取规范.  相似文献   

12.
犯罪嫌疑人照相是刑事照相的重要分支,犯罪嫌疑人照相主要用于在押犯登记,反映犯罪嫌疑人的相貌、体态特征,通缉在逃犯,查对前科,识别和认定犯罪嫌疑人等等。因此犯罪嫌疑人照相质量的好坏对于刑事案件侦察和刑事案件诉讼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关于犯罪嫌疑人照相犯罪嫌疑人照相因为其特殊的作用和目的,因而它不同于摄影界常用的“人相摄影”一词。它从属于人相摄影,但与人相摄影又有所区别:第一,拍摄对象不同。人相摄影广泛的适用于广大公民。而犯罪嫌疑人照相则仅局限于犯罪嫌疑人这个特殊群体;第二,拍摄用途不同;第三,表…  相似文献   

13.
《政法学刊》2017,(2):80-88
侦查辨认是刑事诉讼过程中由司法人员组织的对与犯罪有关的人、物品、文件、尸体或者场所进行辨识的活动。辨认笔录是其呈现的证据形式。实践中较为常见的问题包括:侦查辨认准备不适当、违反辨认规则、辨认笔录的制作存在瑕疵、对是否应当组织辨认把握不准确等。建议从构建以审判为中心视野下的侦捕、侦诉、诉审关系出发,建构辨认规程、辨认笔录审查机制、辨认配套制度等制度,加强犯罪嫌疑人律师在场权等权利和其他辨认参与人权利保障方,以期缓解上述问题,进一步完善我国辨认制度。  相似文献   

14.
黄梅 《法制与社会》2013,(26):130-131,140
恢复性司法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制度模式,其核心在于改变传统刑事司法以惩罚为主的观念,把促进和解、修复受损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社区、受害人关心犯罪和罪犯,促进罪犯回归社会作为依归,同时改变在刑事司法过程中受害人边缘化的地位。在监狱刑罚执行阶段,监狱应成为恢复性司法程序的启动主体,在罪犯入监服刑改造初期为罪犯制定个别矫正方案的同时,为适用恢复性司法的罪犯制定恢复性司法方案。将罪犯"认罪悔罪,积极参加劳动改造,获取劳动报酬赔偿被害人,取得被害人的谅解",确认为"确有悔改表现",结合其他减刑、假释条件由监狱向人民法院提出减刑或假释建议。这涉及到对《监狱法》的修改,是对我国刑事奖励制度的补充完善。  相似文献   

15.
兰跃军 《证据科学》2014,(5):557-566
被害人辨认错误是导致刑事错案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被害人“身临其境”和“身受其害”的当事人身份,决定了被害人体验案件事实和辨认犯罪嫌疑人存在局限性,容易出现某些“诚实”的错误。分析被害人辨认错误的成因,进一步完善辨认规则,健全辨认程序,有助于提高被害人辨认的准确性和可信性,防范错误辨认,保护被害人权利。  相似文献   

16.
完善我国侦查辨认规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辨认是侦查机关为查明案件事实或审查犯罪嫌疑人而组织安排的有关人员对与案件有关的人、物、场所进行识别的一种措施。[1]我国刑事诉讼法没有与辨认相关的条款,《公安机关办理刑事  相似文献   

17.
我国《物权法》第20条规定了预告登记制度,两款内容涉及预告登记的定义、效力和失效,但与国外完善的立法相比仍显粗陋,甚至与现实脱轨。本文立足于我国的预告登记制度,比较德国和台湾的相关立法,着重探讨预告登记的性质和效力问题,兼顾预告登记的适用范围和失效问题,试图借鉴外国立法完善我国的预告登记制度,使该项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武晓梅 《法制与社会》2012,(22):143-144
在一批资深法学家的推动和历年来司法实践经验、教训的总结的基础上,新的《刑事诉讼法》修改进步赫然,然而刑事拘留制度部分的修改笔墨甚少。笔者以强制措施中的拘留制度为对象撰写本文,以表达一法学学子对刑诉法修改的关注和期望。刑事拘留的适用直接关系到犯罪嫌疑人的人身自由。然而,由于此次修改对刑事拘留的规定不完善之处的改进并不乐观。拘留被滥用的严重局面损害了被拘留人的人身自由。本文根据新修改诉讼法没有提及之处及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对现有拘留制度的相关条文提出修改建议意见。  相似文献   

19.
潘俊秀 《法制与经济》2008,(14):10-11,20
我国《物权法》第20条规定了预告登记制度,两款内容涉及预告登记的定义、效力和失效,但与国外完善的立法相比仍显粗陋,甚至与现实脱轨。本文立足于我国的预告登记制度,比较德国和台湾的相关立法。着重探讨预告登记的性质和效力问题,兼顾预告登记的适用范围和失效问题,试图借鉴外国立法完善我国的预告登记制度,使该项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不公平司法个案凸显的问题,暴露了我国涉外人身损害赔偿制度的缺陷。这些缺陷包括赔偿标准缺乏制度公平、司法裁判规则缺乏制度公平两个方面。该缺陷不仅使该制度本身缺乏公平性,而且使法官容易做出不公平裁判。中国现行涉外人身损害赔偿制度,赔偿标准缺乏制度公平,是导致司法不公的主要原因,必须加以完善;司法裁判规则缺乏制度公平,是导致司法不公的次要原因,也必须加以完善。完善该制度必须对有关法律语言进行修改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