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律师》2006,(3):79-80
1、佘祥林案关键词:刑讯逼供,司法保障人权案情:1994年1月20日,湖北省京山县雁门口镇村民佘祥林的妻子张在玉失踪。1994年4月11日,雁门口镇吕冲村一水塘发现一具女尸,经张在玉亲属辩认死者与张在玉特征相符,公安机关立案侦查。1998年6月15日,京山县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佘祥林有期徒刑15年,附加剥夺政治权利5年。佘不服提出上诉,同年9月22日,荆门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2005年3月28日,张在玉的突然归来证明佘祥林当年被冤枉了。2005年4月13日,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在狱中度过了11个春秋的佘祥林,被当庭宣判无罪。2005年9月2…  相似文献   

2.
最近,新闻媒体连续报道了湖北省京山县发生的一起冤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京山县雁门口镇人佘祥林11年前以犯故意杀人罪被当地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5年,公、检、法三机关在办案中均认定被害人是他的妻子张在玉。当地法院曾判处佘祥林死刑,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复核时,认为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疑点很多,遂发回一审法院重审,当地法院最终判处佘祥林有期徒刑15年。佘祥林在狱中度过了漫长的11年。今年3月,他的妻子张在玉却从外地回到家中,由此证明所谓佘祥林杀妻案完全是一起冤案。这起离奇的冤案虽然有主客观等多方面原因,但只要  相似文献   

3.
“疑罪从无”这一司法界特别是刑事司法界早已熟知的词组,在佘祥林杀妻错案被纠正前后,几乎成为被人们嚼烂了的字眼。人们从佘祥林杀妻错案中反思:假如负责侦查的公安机关对死者和张在玉进行DNA鉴定并加以比较,决不会错误地认定死者就是张在玉;假如我们的政法委不对各案进行“领导”,不会发生错判十五年:假如我们的公、检、法三机关中有任何一家坚持“疑罪从无”,不可能发生错判;假如上级法院发现不能确认犯罪后直接改判无罪而不是裁定发回重审,佘祥林错案至少能提前纠正十一年;假如法院能认真地听取辩护律师的辩护意见,假如……也许有太多的沉痛假如。  相似文献   

4.
每一起冤案平反的背后,都站着一个群体——身负新闻传播使命的记者.通过持续不断的报道,他们将蒙在冤案上的神秘面纱一点儿一点儿地揭开. 佘祥林案:记者案情播报的旁白 佘祥林,湖北省京山县人,背负杀妻之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然而,在佘祥林已经入狱1 1年即将刑满释放时,他的妻子张在玉却突然活着出现了! 2005年4月1日,佘祥林走出牢狱.一时间,佘祥林案成为媒体追逐的焦点.记者们在播报此案的同时,也有了不同于其他事件的经历和感受.  相似文献   

5.
1986年,20出头的佘祥林经人介绍,与相距不过2公里的邻村姑娘张在玉相爱并结为夫妻。1988年,两人的女儿出生了,他们给女儿取名叫佘华容。孩子的出生增添了快乐,也增加了许多负担,两人决定外出寻找工作。经过努力,不久两人都找到了一份工作:佘祥林因练过武术,曾在县武术比赛中获得过第三名,被马店镇派出所聘为治安巡逻员;张在玉在镇机械厂打工。1993年,女儿已经5岁了,但正是在这年,佘祥林却突然发现妻子精神失常了。8月13日早上,当佘祥林出去买早点回来时,突然看见妻子正用手掌在女儿头上猛打。佘大声喊了两声,但妻子没有任何反应。佘祥林急忙…  相似文献   

6.
佘祥林被无罪释放了,法律终于给了佘祥林一个迟到的公正。当我们纷纷把目光投向无辜的佘祥林,拷问滥用刑罚对佘祥林造成的伤害时,还应看到一个死不瞑目的被害人——湖北省京山县雁门口镇吕冲村堰塘里的那名“女尸”。随着佘祥林妻子的出现,那名女尸已不再是被佘祥林“杀死”的“张在玉”。她到底是谁?杀害她的凶手又是谁呢?想必大家和我同样有这样的疑问。  相似文献   

7.
《法制与经济》2005,(5):5-5
因“杀妻”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在狱中度过了11个春秋的佘祥林,被当庭宣判无罪。法律终于还佘祥林清白。  相似文献   

8.
1994年1月,余祥林的妻子张在玉失踪,:其家人怀疑张被余祥林杀害,4月'在附近一水塘发现了一具无名女尸,公安机关遂立案侦查,9个月后,余祥林被一审判处死刑,后因证据不足,湖北高院发回重审,1998年,京山县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余祥林有期徒刑15年.2005年3月,张在玉突然"复活"回到京山,至此.一桩惊天冤案终于大白于天下.11年的牢狱生活彻底改变了余祥林的人生,妻子的安然归来终于让他免受杀人的罪名,沐浴在久违的阳光里,呼吸着自由的空气,回味不堪的牢狱生活,他会想到什么呢?  相似文献   

9.
林桦 《检察风云》2005,(9):38-39
4月13日,一个艳阳高照的日子。上午,湖北省京山县人民法院大门前早早地聚集了上千名群众和近200名记者。大家都在等待着一个没有悬念的故事结尾。经过了近一个小时的重新开庭审理,法庭确认原审认定被佘祥林“杀害”的妻子张在玉已经回到家里。由于原审对佘祥林定罪量刑的事实已  相似文献   

10.
佘祥林,一个被指控杀害自己妻子的杀人犯,服刑11年后,妻子却奇迹般地出现了。这是一起典型的《十五贯》式的冤案。《十五贯》中的尤葫芦带了十五贯钱回家被杀,其养女苏戌娟外出与书生熊友兰相遇,熊的身上恰好也带着十五贯钱,无锡县令过于执就据此判熊苏二人为凶手。判案的逻辑是:“看她艳若桃李,岂能无人勾引?年正青春,怎会冷若干冰霜?她与奸夫情投意合,自然要生比翼齐飞之意。父亲拦阻,因之杀父而盗其财,此乃人之常情。这案情就是不问,也明白十之八九了。”佘祥林的妻子张在玉患神经病,于1994年1月20日失踪,佘祥林四处寻找未果。4月11日,当…  相似文献   

11.
2005年4月,震惊中国的湖北农民佘祥林“十一年杀妻冤案”被改判,让含冤的佘祥林终于洗尽沉冤;而当初余祥林一审被判处死刑后,要不是一位大字不识的农妇,出于良知和道义出据了一份“良心证明”,佘祥林也许就已经含冤九泉了。这位大义的农妇就是湖北天门市的聂麦清,因为那份救了佘祥林一命的“证明”,她原本幸福平静的一家却命运陡转直下,从此而陷入悲惨境地……  相似文献   

12.
湖北佘祥林“杀妻”冤案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1年前,湖北省京山县青年佘祥林的妻子失踪,佘祥林被当地执法机关认定有“杀妻”嫌疑,遂以涉嫌故意杀人罪一审判处死刑,后因证据不足二审改判15年有期徒刑。11年后,“被杀”的妻子再现人间,冤情大白于天下,“凶手”丈夫终于洗清了不白之冤。而这时的佘祥林已经在监狱服刑了11年  相似文献   

13.
游伟 《检察风云》2010,(12):62-63
“佘祥林”、“赵作海”,已经成为中国冤案的代名词,而被写入当代法制史。“赵作海”与“佘祥林”蒙冤,具有惊人相似的地方。湖北警方在水塘发现,疑似佘祥林媳妇的尸体,河南警方在水井里发现疑似赵作海的仇家——赵振裳的尸体;受害人都曾经遭受警方的刑讯逼供,佘祥林的鼻子被多次打破之后,警方竟将他的头残忍地按到浴缸里,  相似文献   

14.
熊皓 《中国检察官》2005,(3):112-112
近段时间,上网、阅报、看电视,发现最多的莫过于发生在湖北省京山县的佘祥林杀妻案的系列新闻报道,佘祥林终因妻子张在玉的出现而得以洗雪冤情,被法院宣告无罪,并将接受国家赔偿,有关办案人员将承担相关责任。笔者认为该案发人深省,然而对仅止步于就错纠错,进而追究办案人员责任的做法不敢苟同。一般说来,一个地方发生一件严重暴力犯罪案件,往往会引起社会的普通关注。司法机关将面临群众舆论等各方面压力,要求尽快破案或查明真相,甚至有的也会面临个别领导要求限期破案的指令。在这重重压力之下,司法的独立性将在一定程度上遭受破坏。在这…  相似文献   

15.
周叶中  江国华 《法学》2005,(8):69-76
法律理性中的司法,应当是一种理性的司法。司法理性是一种归纳理性而非演绎理性,是形式理性而非实质理性,是职业理性而非世俗理性,佘祥林案暴露了我国司法过程的非理性,集中表现为以演绎理性代替归纳理性、以实质理性优位形式理性、以世俗理性牵制职业理性,这是佘祥林式冤案之必然性所在。更新司法理念、深化司法改革,倡导法官主导下的法治思维,在法律理性中整肃司法秩序,是杜绝佘祥林式冤案的根本出路,也是中国法治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6.
在我看来,震惊全国的佘祥林冤案暴露了现行司法制度的诸多缺憾,尤其是直击了司法监督和司法救济制度的软肋。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一起冤案都是一面司法的透镜,我们要为佘祥林冤案的曝光而感到庆幸,因为它的确为我们反思和完善司法制度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相似文献   

17.
湖北京山县的佘祥林因为涉嫌杀妻两审被判处死刑,再审被改判为有期徒刑。在经过长达11年的监禁之后,因为妻子的意外归来,而被释放。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起“河北版”的“佘祥林杀妻案”;幸运的是这位“佘祥林”由死刑改无期,又从无期获无罪,从而被媒体推为“疑罪从无”司法理念的“典范”和“标本”。这是一起从始至终都受到媒体关注的案件,所不同的是,这一“始”一“终”的报道内容却大相径庭,结果迥异。  相似文献   

19.
权利与权力的碰撞交织几乎无所不在,在刑事诉讼过程中体现得尤为激烈。2005年被媒体曝光经法院确认的“佘祥林杀妻冤案”即是最好的证明。值得庆幸的是,在这场“权利与权力”之争中,佘祥林侥幸存活了下来。回忆佘案的整个审理过程,京山县检察院副检察长何正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几乎每个环节都是合法的、公正的。  相似文献   

20.
博弈刑诉法     
叶飞 《法治纵横》2011,(20):17-19
十余年间,杜培武案、佘祥林案、聂树斌案、呼格吉勒图案、赵作海案等一系列冤假错案相继曝光,不断拷问着中国刑事司法的痼疾。《刑事诉讼法》存在的问题一再被审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