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引言德国民事诉讼法律制度可以追溯至古老的罗马法和教会法。自12世纪,在意大利的博洛尼亚(Bologna)大学中出现了德意志学者的身影,与来自其他国家的学者一道用拉丁语研习古老的罗马法规范与理论。之后的几个世纪里,一代又一代德意志学者带着厚重的罗马法典籍,怀着民族国家的期冀回到德意志的土地上,在那里继续研习,并根据德意志的民族文化和法律传统改造和续造罗马法。此外,15世纪开始的政治诉求也对罗马法的诉讼法律制度在德意志的确立起到关键作用。15世纪起,上至国王,下至农民都自称并坚信自己是古代罗马的纯正后代,德意志皇帝以罗马皇帝继承人自居,他统治的国家称为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与此相适应,对罗马法民事诉讼法律制度的标榜和坚持,成为政治诉  相似文献   

2.
德国人民在历史上的活动贯穿着一根主线——德意志民族精神。德意志民族精神其中心内容体现为德意志人积极进取、锲而不舍、勇于创新的精神,它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德国人民,它曾从正反两个方面对历史起到了重大作用,包括:思想精神界的辉煌、保守主义的发展引发的两次大战、德国的两度统一与三度崛起。  相似文献   

3.
"尊刘贬曹"作为<三国演义>的主要思想倾向贯穿于整个小说的始末,特别表现在对刘备、曹操两大集团代表人物形象的塑造中.作者罗贯中以儒家道德思想为核心,糅合民众情感,不仅反映出封建正统观念对统治权威的影响,更表现了复杂的时代背景和民族文化背景影响下,人民政治上向往"仁政",人格上注重道德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4.
引言     
本期《环球法学评论》给德国法的研究开辟了一块园地. 德国地处欧洲心脏.无论在过去还是在当今现实中,在欧洲乃至在整个世界中,它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德意志民族在历史上不仅为人类贡献了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而且也贡献了许多伟大的法学家,如自然法学派的普芬道夫(Samuel vonPufendorf,1632-1694)和历史法学派的萨维尼(Friedrich Carl von Savigny,1779-1861).  相似文献   

5.
1812年拿破仑在俄国的颓势,以及1813年反法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给老德意志帝国注入了重新崛起的希望.改变帝国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实现德国统一成为整个德意志民族的共识.[1]  相似文献   

6.
自1999年武汉惊爆全国首例判决书拍卖案以来,全国各地拍卖判决书的情况屡见报端.司法审判的神圣性招致民众的质疑,严重削弱了司法公信力,是导致司法权威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法律白条"不断出现.生效的判决是法院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做出的具有法律强制力的法律文书,如果连代表着法院最高权威的判决书都无法得到执行,那么司法权威要如何体现?本文通过公民对判决书的拍卖这一现象,分析我国法律的困境--"执行难",进而揭示司法权威流失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当前,执行难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执行工作规范化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执行的力度和时效性有待进一步加强,执行人员消极腐败现象时有发生.执行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依然突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成为影响法制权威和法院形象的一个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8.
混合法的制度设计:"法律"与"法官"的折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今人的分析方式对中国古代法律进行研究,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法律兼有大陆法系的"制定法"与英美法系的"判例法"特征,在中国古代社会的法律体系中,律的稳定性与权威性不容置疑,但律文的简明扼要又为法官在司法实践中的"造法"留有充分的空间.这种"制定"与"判例"并重的混合特征,使中国古代法律样式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而法官在法律体系中的作用也举足轻重.法律与法官的折中正是独具特色的中国古代社会混合法体系所具有的特色.  相似文献   

9.
一直以来,法律权威问题作为一个潜在话题存在于法律实证主义与自然法学关于法律与道德问题的争议中.法律实证主义者在为法律权威寻找经验性基础的过程中,发展出三种不同的权威观,即奥斯丁的"强制性"权威观、哈特的"内在面向"权威观与拉兹的"服务性"权威观.三种权威观体现了法律实证主义权威理论的三个特点,即法律权威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权威,从"外在面向"权威观到"内在面向"权威观的转向,以及法律权威事实面向与规范面向的结合.  相似文献   

10.
法律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法的精神内涵,关系着法制前进的方向,对"法律文化"的概念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去释义,本文拟对如何释义"法律文化"的概念,作出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
2001年国家正式颁布三级课程标准,"校本课程"被正式纳入国家课程体系。本文指出民族地区"校本课程"的开发对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提高民族地区学校的教育质量,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有重要意义,但校本课程在民族地区的发展尚处于摸索阶段,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阐述了"校本课程"在民族地区发展的意义,初步分析了民族地区"校本课程"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2.
于现忠 《法制与社会》2013,(25):292-293
我国长期以来对民族自治地区的发展都是比较重视的,近些年来民族地区的纠纷解决也是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基于此,本文通过对权威、司法权威和宗教权威的内涵进行解读,从而对宗教权威和司法权威之间的关系进行的阐述,从而提出要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促进我国民族地区的纠纷有效解决,维护民族地区的稳定。  相似文献   

13.
真的是"司法腐败"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法治国的大政方略确定之后,司法公正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讨论的问题.随着全社会范围讨论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司法公正未能在现阶段中国得到充分实现,其原因并不仅仅在于现今司法人员整体素质的欠缺,而且还有更深层的社会原因.司法制度是整体法律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法律正义的一个必然环节,如果不是无条件地给予司法载体--法院以充分的社会信赖和权威,保障其独立存在和运作,就很难使法院追寻和获得真正的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14.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显著特征,受它的影响,尚"和"心理成为中国社会心理的一个显著特征。它在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方面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由于中国人过于尚"和",忽略了适度的原则,使得尚"和"在平衡人我关系与群我关系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对全球化本身做"问题化"理论处理首先便要求对中国法学的"全球化论辩"进行分析和反思,因此在本文中,我首先把中国法学之"全球化论辩"的"四步骤套路"转换成了一种参照性背景;其次通过把"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还是多维度的全球化"与"法律全球化"这两个问题转变成了对具体问题的分析进路,对中国法学的"全球化论辩"进行一般性的厘清和分析:在对中国法学两种对立的全球化论说的分析中,我批判了那种"经济主义"的全球化论说,认为全球化是一个多维度的既依凭民族国家又脱离民族国家的社会变迁过程;同时,本文也分析了与上述两种全球化学说紧密联系的中国法学学者有关"法律全球化"争辩之"肯定"、"否定"和"折衷主义"三种观点及其背后不同的理据。  相似文献   

16.
语言是民族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构成民族差别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的民族一般来说使用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语言则反映出不同民族的特点。我们识别民族往往首先从语言入手,至少可以从语言上取得最初的线索。索绪尔指出:"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常会在它的语言中有所反映,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构成民族的也正是语言。"民俗的各个门类都在民间语言中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因此,语言与民俗是不可分割的一个统一体。  相似文献   

17.
英国普通法的"技艺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艺理性"是英国普通法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涉的是普通法法律人经过长期的教育和训练,在无数代智识经验积累之上所具有的法律实践理性.它有别于人生而具有的"自然理性"."技艺理性"不仅在近代英国司法独立和法治社会过程中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而且深刻解释了英国普通法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8.
"一国两制"概括地说就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中国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即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但允许国内某些区域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比如香港、澳门、台湾。这些特别行政区可以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但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国两制"它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而且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据说"上海市家庭服务业行业协会"正在草拟-份全市性的"家政合同",其中有一个惹人注目的条款,就是"禁止保姆陪睡".对此,反对的声音很多,但大致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说"不该禁",另-类是说"禁不了".  相似文献   

20.
对行政法发展的"范式转换论"之商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范式转换论"研究方法的缺陷是:将适用于自然科学领域的"范式"方法用来分析中国行政法发展的理论问题,将行政法发展视为是一个"革命"的过程;它提出行政法的基本问题应以问题为定向,以公共利益为主导.行政法学研究应以公共利益为分析视角等观点是不符合行政法历史和现实发展趋势的.它仅仅对行政法本体论方面做些转变,就认为中国行政法体系实现了从国家行政范式向公共行政范式转换,显得过于草率和仓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