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20世纪50年代中国宪法学基本范畴的分析与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门学科的生命力首先表现在基本范畴与学术规范的确立。宪法学作为研究宪法现象的知识体系,应确立表明其独立学科地位的范畴与学术话语。中国宪法学发展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需要认真反思5 0年来宪法学范畴发展的历史过程,以中国社会的发展为背景,建构中国宪法学基本范畴。  相似文献   

2.
一个学科的发展总是离不开自身学术传统的建设,而要在最短时间内形成学术传统,就不能不对本学科的日常进步进行及时的追踪和评估,展开实质性的学术批评。事实上,每个学者因研究所需,都需要就自己研究的议题作这种评价工作。但由于中国当前尚缺乏成熟的学术批评风气,这种工作往往如同冰山的下端,并不浮出海面,因此学者之间往往无法相互得知对方对本学科的实质判断,即便偶尔得知,也往往很难将对具体研究议题的判断整合成为对整个学科发展状况的评估。法学学术期刊原本就肩负着建构和守护法学学术传统的使命,但由于种种原因,过去很少发挥自身的组织力量积极介入这一活动,而往往只是消极地等待学者就这方面内容撰文。刊物组织“专题讨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实质学术批评的作用,但这只是局部的介入——因为将诸多碎片拼合在一起,未必能获得全貌。在这一背景下,本刊尝试积极、系统地介入学科发展评估和实质学术评价,无疑具有某种填补空白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自行政学创立以来,单一线性的"辉格叙事"便在公共行政的理论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多数学者坚信,公共行政学也能形成一门"普世性"的学科,全球范围内的政府行政也将走向趋同的范式。作为英美公共行政学研究的代表人物,克里斯托弗·胡德通过引入"网格-团体"文化理论,对行政学理论进行了多元主义的历史谱系,进而探究了当下政府行政改革的核心实践问题,在此基础史论结合,表达了公共行政的多元叙事主张。针对学界流行的公共行政"现代化"的独断观点,胡德给出了明确的反对意见。这种求实和批判的学术精神,有助于我们客观看待西方行政改革的理论辞藻,也为中国本土行政叙事的建构提供了理论空间和学术可能。  相似文献   

4.
1978年以来,西方法律思想重新进入中国,传播日广,对中国法学理论体系的建构做出了重大贡献,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法学之学科体系、理论范畴、观念体系乃至学术流派等方面的形成和建构。当然,也应明确西方法律思想之贡献的性质,清晰定位其能与不能,处理好中国法学理论体系的自主性建构与恰当利用西方法律思想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正>2014年11月8日,海峡两岸(暨四地)行政法学学术研讨会第十六届会议在广州召开。来自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等两岸四地近百位长期从事行政法学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相关法律实务部门的领导以及广东省地方领导,共同出席了此次盛会。本次会议从"法治政府"语境出发,主要讨论了"食品安全治理"与"行政执法体制"两大论题,学者分别从相关领域内行政法学理论发展、制度完善和实践反思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6.
公共行政学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中国恢复重建以来,其发展目标和途径问题一直受到学界关注。例如,张成福(1996)总结了学科在10年的发展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指出中国行政学在理论建构和理论指导实践方面基础薄弱,学者对研究方法和技术的发展不够敏感。  相似文献   

7.
汪劲 《法律科学》2005,23(4):49-57
从对1998-2003年六年间中国环境法学者著述的文献引证、环境法学术论文的数量、选题、发表刊物以及环境法学者的分布、学历和职称背景等状况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现阶段法学研究的总体水准不高以及法学研究的重点、热点、难点和前沿课题分散等,是制约环境法学术水准朝向纵深发展的外在因素;环境法学的交叉学科性质、环境法学者人数相对较少、总体法学素养的相对低下、相关环境课题的广泛导致选题不集中等,是制约环境法学术水准朝向纵深发展的内在因素。提高中国环境法学术水准的核心,是环境法学者必须明确现阶段环境法学研究的历史使命,注重自身学术思想的组织形式和研究的价值取向,以及在研究方法上擅于发挥法学交叉学科研究的综合优势。  相似文献   

8.
周国平 《现代法学》2007,29(1):50-53
<正>一读邓正来的近作《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强烈感觉到这是一部中国当代学术史上的横空出世之作。作为对当代中国法学乃至中国学术的全面反思,本书最发人深省之处在于,作者立足于中国已经进入世界结构之中并承担发言责任的全新形势,对支配中国学术的“现代化范式”提出了根本质疑,开启了中国学术建构自己的“理想图景”进而建构“主体性中国”的重大  相似文献   

9.
公法传统的历史演进经历了以公法观念为主要载体和以公法理论为主要载体两个阶段,并将进入以“总体的公法理论”或“整体的公法学科”为主要载体的第三个阶段。公法理论的变迁中包含解构和建构二元变量,两者互动形成一种渐进的、局部演进的发展结构,但已经陷入难以为继的境地,需要重大突破和全面创新。在一定意义上,统一公法学的提出担当了传承公法传统、创新公法理论的学术使命,展现出传承与嬗变的双重面相,体现了开放与内化的双向态势,符合现代公法理论发展与创新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0.
著名学者邓正来先生新著《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建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时代的论纲》发表后,在中国法学界乃至中国学术界引起极大关注,学界评价热烈,掀起了一股反思中国法学的热潮。笔者对照该书的主要观点检视中国司法理念的发展,反思现代司法理念的部分误区,尝试对社会主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建国60年间,分别以1957年反右扩大化和1976年结束文革为历史边界,将刑法学发展进程划分为起步与草创、萧条与停滞、复苏与繁荣三个阶段.六十年刑法学发展的基本经验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坚持完善中国刑法学的学科体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坚持刑法学科的国际化.  相似文献   

12.
针对邓正来<全球化与中国法学--一种开放性"全球化"观的建构>一文做的知识批判.在一如既往地肯定邓氏对中国法学研究的范式转换(从现代性范式到全球化范式)所做的贡献及其开放问题的能力与论辩能力的同时,也指出其知识-法学的论辩路径对本土特殊问题的遮蔽,如意识形态话语对学术和学者的宰制,以及缺乏良性互动的话语机制和学术机制等.  相似文献   

13.
《中外法学》2013,(3):462-480
一、学科生态与选文标准 从1979年第一部刑事诉讼法典颁布之日起算,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已经迈人而立之年.在一门学科逐步走向成熟的时候,对本学科的研究进行阶段性的回顾和反思无疑有助于厘清发展脉络和学术传统,并确立将来应当着力发展的学术方向.  相似文献   

14.
本文是为《中国学术规范化讨论文选》的序言,作者回顾和反思了近十年来的中国学术规范化运动,并且吐 露了自己以及发动这场运动的学人的良苦用心。针对这一运动上一阶段的成就和存在的明显不足,作者指出中国 学术规范化第二阶段的核心任务在于对知识机器进行反思,惟其如此,中国社会科学方有所寸进。  相似文献   

15.
本刊编辑部和浙江工商大学诉讼法学研究中心于2012年5月6—7日在浙江温州联合举办了"诉讼法学研究之评价与展望"理论研讨会,作为"法学研究转型"系列研讨会之一。本次研讨会邀请诉讼法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诉讼法学研究与制度环境、诉讼法学研究与立法、司法实践、中国诉讼法学理论体系之构建、诉讼法学研究方法与材料之更新、诉讼法学学术争鸣与学科交流等诸多方面展开讨论,旨在总结既往,展望未来,为推动我国诉讼法学理论研究的转型和发展出谋划策。现将与会学者的精彩发言以笔谈形式刊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我国真正现当代意义上的法理学研究,始于1978年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过去两年,已满30年的法理学研究历史被很多法理学人所关注,他们从不同角度和深度回望30年法理学成就,反思这段法理学学术史的缺憾,甚至有学者撰文提出法理学研究的"四大缺陷论"。但是,没有做细致的申论,令人遗憾。或许其意义就在于引发新一轮的法理学研究反思的热潮。通过实证分析过去30年法理学的研究成果及其理论,深感这种对学术发展的忧患意识是值得珍视的,它是促进法理学学科发展的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17.
国际经济法学是新兴的独立法学学科。中国国际经济法学应改革开放之运而生,近二十年来,在学科体系的创立、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专题研究和学术团体活动等方面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从历史的观点看,该学科目前尚处于艰苦创业阶段,中国国际经济法学者任重而道远。为促进该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需要继续加强学科基本理论和重要专题的研究,坚持和发展立足本国实际、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综合研究、比较研究、法律与经济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同时,继续借鉴和吸收外国的相关研究成果,积极主动地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  相似文献   

18.
<正> 1988年,我国法学基础理论得到了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法学理论界的学术气氛浓郁了;许多理论问题的研究讨论,进一步展开了、深化了;在研讨中,还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和问题。 (一)关于法学基础理论学科的改革问题近年来,国内不少学者对法学基础理论的现状深表不满,殷切期望学科的改革和发展。但是,也存在一  相似文献   

19.
环境公民身份:形成逻辑、理论意蕴与法治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鹏 《法学评论》2012,(3):78-88
社会时代的变化始终影响着对公民身份及权责的诠释,与环境议题相关的环境公民身份是环境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公民身份范式。安德鲁·多布森、约翰·巴里、詹姆斯·康奈利等学者从不同侧重面对环境公民身份进行了理论建构。环境公民身份内含权利与义务统一、个体之域与公共领域相容、民主参与与国家治理互动的实质意蕴。环境公民身份理论具有修正环境法目的偏差、引导公民环境责任规范创新、推进公民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构的法治价值。  相似文献   

20.
受20世纪新物理学和科学哲学的影响,西方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出现了复兴的趋势,并产生了一个专门化的独立分支学科--理论心理学.它的立论基础及不断进步,主要得益于来自学科外部和内部力量的积极推动.科学实在论、科学解释学和社会建构论汇成了理论心理学的科学重建基础.理论型研究方法领域的持续积累,日益标志着心理学理论探讨的学术自觉和发展进步.西方理论心理学的这些进展对于积极推进国内心理学的理论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