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金毅 《行政与法》2010,(8):14-1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为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具体而言,就是要创新政府执政理念,培育公共服务精神;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健全公共服务机制;强化社会公共管理,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强化公共服务保障;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2.
公务员诚信建设是政府诚信建设的核心和关键。当前,我国公务员的诚信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公务员的非诚信行政理念、行为时而浮出水面。究其根源,既有文化上的和法治上的原因,也有个人人文素质上的原因。解决公务员的诚信建设问题,提高政府效能,要从加强思想教育,完善公务员选拔、考核、评估制度,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以及完善诚信信息监控机制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3.
胡玉堂 《法制与社会》2012,(14):146-147
在湖北省委、省政府指导下,为建成全国发展环境最优的城市,武汉市于2011年4月实施治庸问责改善发展环境的计划。一方面促进武汉市发展环境的改善,另一方面推动武汉市服务型政府的建设。通过对治庸问责与建设服务型政府关系的阐述,明确治庸问责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础,结合对武汉市建设服务型政府中存在公务员服务意识淡薄、公共服务电子化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的阐述和分析,借助治庸问责的契机提出增强公务员服务意识、坚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完善依法问责体系的措施推动武汉市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何晓杰  栾珊 《行政与法》2005,(12):37-39
当今时代是一个能力本位的时代,随着执政能力建设的提出,公务员的行政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题中之意也越发显得重要。本文力图在对基层政府公务人员行政能力进行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制定科学评价公务员能力素质的标准,进而提出创造灵活用人机制;优化基层政府公务员考核制度;完善公务员培训机制;多种淘汰机制并举,实现基层政府公务员队伍吐故汰劣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当前,在构建公共服务型地方政府过程中,其管理机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因此,必须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加快经济主导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的步伐,重点是完善"六种机制"的创新,以期推进公共服务型地方政府建设.  相似文献   

6.
实现公务员能力建设的本质性飞跃必须依靠公务员管理体制的全面完善与提高。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公务员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选人用人机制、竞争激励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培训制约机制等体制性障碍,提出应全面完善公务员相关管理体制,探索出公务员能力建设工作的新途径,以取得我国公务员能力建设的本质性突破。  相似文献   

7.
公务员伦理是一种权力伦理,目的在于树立公务员公共服务理念,预防公务员以权谋私,是权力制约的重要方式.公务员伦理立法对于克服现有行政伦理规范存在的问题、对于建设服务型政府和廉洁型政府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国现已具备较为成熟的立法条件,应尽快启动公务员伦理立法程序.  相似文献   

8.
张艳 《法制与社会》2013,(12):225-226
公务员能力素质对于公务员工作绩效有直接的影响,而培训是提高公务员素质的重要途径。针对我国公务员培训理念落后,内容缺乏针对性,方式单一,考核评估机制不完善的现状,以胜任力理论为基础,提出要树立科学的培训理念,结合公务员的实际能力水平,合理设计培训内容,运用多元化培训方式,重视培训考核评估结果的运用,才能增强公务员培训的效果,进而提升公务员的胜任力水平。  相似文献   

9.
繁文缛节具有负担高且功能缺失两大特征,是阻碍组织创新的桎梏。近年来,破除繁文缛节已成为党中央推进制度建设、激励公务员担当作为的重要举措。遗憾的是,现有国内文献对于公务员繁文缛节的实证研究还较为匮乏。论文首次基于激活理论与限制理论等多重理论视角,深入探讨了公务员繁文缛节与变革型组织公民行为这一典型的变革行为两者之间的关系、作用机制与边界条件,旨在为深刻理解党中央加强制度建设、力戒繁文缛节的政策精神提供来自微观层面的经验证据。以217名福建公务员追踪数据为样本,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倒U形中介效应模型。实证研究发现:繁文缛节与公务员变革型组织公民行为之间存在倒U形曲线关系,公共服务动机在上述二者关系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而组织支持感正向调节了繁文缛节与公共服务动机的倒U形曲线关系。此外,组织支持感并不能调节公共服务动机在繁文缛节与变革型组织公民行为倒U形曲线关系中所发挥的间接作用。研究为繁文缛节等限制因素与变革型组织公民行为等相似概念的关系研究及其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完善我国的制度建设、加强干部队伍管理提供了有意义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我国政府信用体系建设刚刚起步,还有许多需要完善之处,为此,要继续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不断规范政府行为;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树立廉洁从政信用形象;强化政府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完善奖惩制度;加快政府信用方面的立法工作,规范政府信用体系建设;全面整合信用资源,进一步健全完善政府信用建设的载体,以充分发挥政府信用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引导和表率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服务型政府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阐释了新公共服务视角下服务型政府的内涵,并在分析当前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公共服务视角下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路径选择:确立政府公共服务的公共利益价值,进一步转变和理顺政府职能,健全政府公共服务监督与问责机制,确立以公众为中心的多元化绩效评估主体,坚持政府公共服务要以人为本,推进政府公共服务的协同治理.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各地政府开展的公民参与政府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活动,拓宽了公民参与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路径。本文在阐释政府公共服务绩效评估中公民参与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政府公共服务绩效评估中公民参与的现状,并提出优化公民参与政府公共服务绩效评估的路径:强化和提高公民的参与意识与能力;增强公民与政府间公共服务绩效信息的对称性;加快公民参与绩效评估的制度化建设;鼓励和发展独立性和专业化的第三方评估组织;建立健全评估中政府与公民的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13.
GDP是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规模、结构和效益的重要指标,在我国得到了十分普遍的应用,是各级政府制定经济发展计划的目标和依据。但是,盲目追求GDP总量和高速增长带来了许多问题,影响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因此,本文分析了其带来的问题和超越GDP,构建公共服务型地方政府的必要性,探讨了超越GDP,建设公共服务型地方政府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4.
公共服务既是现代政府的核心职能,也是公法研究的时代课题。滥觞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全球公共改革运动,其目的就是提高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建设服务型政府。正处于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中国公法,应当全面回应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现实需要,通过公法变革来拓展公共服务范围,确立公共服务原则,建构公私合作公共服务模式,重塑公共服务程序,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制度,以实现公共服务供求关系的平衡,并推动公法制度体系和理论体系从以强制性行政管理为主旨的传统模式向以公共服务为核心的现代模式的深刻转变。  相似文献   

15.
侯保龙 《行政与法》2007,4(7):56-58
政府存在的最大正当性在于为社会提供良好的服务。服务型政府按照历时态可分为三种类型:宏观服务型政府、中观服务型政府和微观服务型政府。文章认为,我国目前的政府建设正处于由中观服务型政府向微观服务型政府过渡时期,因此,建立一个权力制约的法治政府以及促进公民社会的成长应该是我国社会主义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6.
政务微博融合了网络社交媒体和公共管理官方媒体的双重特性,使用便捷、管理简单、影响广泛、信息权威,能弥补传统电子政务的不足,是政府提高公共服务效能的新利器。本文从政务微博的公共服务职能出发,针对当前我国政务微博应用存在的“服务功能破碎”和“服务流程混乱”等问题,对政府公共服务流程重构、政务微博理论模型和政务微博模型的实践路径进行了分析和阐释。在此基础上设计出面向政府公共服务的政务微博框架。  相似文献   

17.
薛天德 《行政与法》2013,(12):14-17
本文认为,深化农村公共信息服务建设,各级地方政府责任重大,但当务之急是处理好地方财政投入力度不足、地方政府角色定位失当、地方政府职能转变迟滞问题.为此,应建立健全各级地方政府部门主导下的多元投资机制;建立健全各级地方政府部门涉农公共服务机制;建立健全农民公共信息需求表达及反馈机制;建立健全由广大农民积极参与的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各级地方政府部门的相关决策及规划机制;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农村公共信息服务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18.
政府职能是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但是,政府职能为什么是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为什么仅仅是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这一基本问题,却一直缺乏理论上的论证和阐述。探讨这一理论问题,对于我国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公共服务市场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共服务市场化是世界各国政府改革的一个趋势,中国政府在实行公共服务市场化过程中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也存在着问题。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找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对策,从而进一步推动公共服务市场化。  相似文献   

20.
Innovative use of ICT applications is rapidly becoming a cornerstone of modern government policy in every area of service, care and control. Looking beyond the individual applications and layers of digitisation, we find a hodgepodge of information flows running within and between the various public authorities, policy domains, and crossing the public/private boundary. This has consequences for the relation between government and citizens. Step by step, decision by decision, the everyday work of government is changing ‘the rules of the game’ and giving rise to “information Government” (iGovernment), without this being based on any overall strategic agenda or awareness among political decision-makers. This article places this development in a new framework and suggests a perspective on a necessary paradigm shif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