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69例勒死尸体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勒死是指当绳索绕于颈部时 ,用自身重量以外的力量拉紧绳索的两端而使绳索压迫颈部 ,从而导致的窒息死亡。勒死案件以他杀多见 ,但也有少数自杀者。对勒死性质的判定相当重要 ,现将笔者在 1958年至1996年间检验的 6 9例勒死的尸体进行分析。1 资料分析1 1 性别与年龄在 6 9例勒死者中 ,女性 4 8例 ,男性 2 1例。死者的年龄以 2 1~ 30岁为多 ,共 2 5例。1 2 性质与职业本组案例 ,他勒 6 1例 ,自勒 8例 ;死者可见于任何职业 ,但以无业者为多 ,共 30例。1 3 勒型根据勒绳交叉拉紧着力部位把勒死分为正位勒型、侧位勒型及背位勒型。在 6 9…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昆明市40例缢死及33例勒死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研究缢死及勒死尸体的颈部损伤特征、相关窒息征象的异同,以期为法医学鉴定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昆明市公安局2000—2017年受理的缢死及勒死案例资料,对缢死及勒死的死者性别、年龄、致伤工具、颈部损伤、相关窒息征象的数据经SPSS 23.0进行统计检验。结果男性缢死者多于女性,女性勒死者多于男性,缢死者平均年龄大于勒死者。缢死自杀多见,他杀罕见;勒死他杀多见,自杀或意外少见。缢沟多位于甲状软骨上方,勒沟多位于甲状软骨水平。索沟处表皮剥脱或皮下出血是最常见的生活反应,在缢死者中常见。勒死者舌骨骨折率高于缢死者。结论死者性别及年龄分布、索沟的位置、索沟处生活反应检出率、舌骨骨折率有助于区别缢死与勒死。  相似文献   

3.
<正> 勒死在法医检案中是比较常见的。作者从北京地区收集了140例勒死案例,其中自勒51例,他勒89例,并对这些案例的法医学鉴定,尤其是自勒和他勒的鉴别,从现场勘验、尸体检验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地综合分析,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水中尸体颈部多圈勒沟法医学鉴定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勒沟是以绳索状物环绕颈部,自己或他人用手或其他物体使绳索勒压颈项部造成的机械性损伤。在法医实践中,颈项部有勒沟的水中尸体往往多考虑为他杀勒死后抛尸入水,但实践中也有例外,笔者报告一例颈部有绳索和勒沟的水中尸体,疑为他杀后抛尸案,后确定为自杀的案例。报告如下。1  相似文献   

5.
<正> 搜集1984年至2002年本文作者所检验的16例勒死案件资料,对勒沟的性状和特征分析如下。1资料统计 本组16例勒死案例,除自杀1例外,均为他杀。女性9例,男性7例;年龄在23~81岁之间,37岁以下(含37岁)9例。多在住宅死亡(12例),死在室外和出租车上各2例;有3例死后移尸。尸检见颈部多有索沟(13例),有舌骨骨折的5例,甲状软骨骨折2例。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STR分型技术,对他勒案件中同一勒绳不同部位上遗留的微量生物物-证进行检测,成功地确定了勒绳。现报道如下。1简要案情陈某,女,38岁。2006年3月14日被人勒死在家中。在现场垃圾篓中提取到怀疑为勒绳的手机充电器电源线1根。该电源线表面光滑,未见明显附着物,亦未检出人  相似文献   

7.
胡寅  田露 《法医学杂志》2005,21(4):297-297
1资料1.1资料来源本文34例他勒致死凶杀案例由上海市刑科所2001~2002年的306例凶杀死亡检案中选取。1.2资料统计1.2.1死者性别、年龄34例他勒死者中,男性5例,女性29例,男女比例为1:5.8。死者年龄男性最小12岁,最大54岁;女性最小15岁,最大56岁。1.2.2死者被害原因34例勒死凶杀案例中,以奸情杀人最多,为15例,占44%,谋财害命的10例,占29%,家庭纠纷2例,占6%;其他7例。1.2.3死者被害方式及附加手段尸体上留有勒索物的17例,勒索物为绳索类的11例,勒索物为随身衣物的6例。勒索物打结的11例,结扣在项部的7例,结扣在颈前的4例。勒颈并附带其他伤害手…  相似文献   

8.
缢死、扼死、勒死是法医检案中常遇到的案例,对其死亡机制也已阐明.而在实际工作中会遇到一些"罕见"的案例——缢、扼、勒未死案例,这种情况的发生,已有一些案例报导,本文对这些个案报导进行综合分析,以探讨缢、扼、勒未死之机理.本文收集缢、扼、勒未死案27例,其中21例未死,6例在缢(或扼)后2小时~16天死亡.  相似文献   

9.
不借助他人力量自勒死亡在法医学检验中较少见,本文报道1例通过特殊方式自勒死亡的案例. 1 案例资料 简要案情某女,25岁,2008年1月9日与丈夫发生争吵自杀死亡.现场情况:死者尸体仰卧于家中卧室地板上,衣、裤穿着完好.颈部缠有勒索,为1条橘黄色棉毛裤腿端与1条红色棉毛裤腰端打结相连.红色棉毛裤两裤腿相互打结后呈环状套住颈部,相连的黄色棉毛裤经绕至背后,以左足跟部蹬踏黄色裤裤腰部松紧带(照片1).  相似文献   

10.
机械性窒息后,多迅速死亡,或迅速好转,不遗留任何后遗症,迟发性窒息死亡少见。现报道1例皮带勒颈后持续昏迷,后合并肺部感染于14天后死亡  相似文献   

11.
机械性窒息后,多迅速死亡,或迅速好转,不遗留任何后遗症,迟发性窒息死亡少见。现报道1例皮带勒颈后持续昏迷,后合并肺部感染于14天后死亡的案例。  相似文献   

12.
<正> 勒死、缢死在法医实践中常见,而他勒杀人伪装自缢的案例并不常见,本文作者检验1例,并结合有关文献复习,对此案例进行分析讨论。1案例资料 简要案情 王某,男,35岁。其妻报案称,其丈夫王某在自家厨房上吊自杀,被邻居剪断绳索,尸体停放在家中,要求公安局检验。 现场勘查现场位于住宅楼二室一厅厨房内,室内及衣裤中未发现遗书,卧室有一双人床,另一室内有一单人床,厨房内灶具、锅盆无异常移动。尸体旁  相似文献   

13.
备受人们关注的“姐姐勒死弟弟”一案,最终姐姐以故意杀人罪被判刑而落下帷幕。但姐姐在特殊状况下,勒死整日酗酒闹事、威逼母亲的弟弟,是属正当防卫,还是故意杀人?如是故意杀人,对姐姐应否从轻处罚?  相似文献   

14.
勒颈致颈动脉内膜裂伤和勒颈后迟发性死亡在实际检案中都比较少见,笔者在检案中遇到1例受害人在被勒颈后9天死亡,尸检发现颈动脉内膜有横形裂伤,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勒、打击、电击、空气栓塞等家兔实验均可见心肌波浪状变(简称波变)及人心肌波变的光镜、电镜(EM)观察结果:1 波变处肌节Ⅰ带拉长,Z带处扭曲,肌纤维粗细不等:心肌断裂最早发生于肌节Z带的细肌丝。2 轻——中度波变是可复的;重度波变——肌丝断裂是不可复的,是心肌坏死的表现形式。3 心肌波变是对暴力强烈刺激而发生的强烈收缩,又可能与冠状动脉痉挛引起缺氧有关。4 兔勒死复苏后心、脑病理改变,对防治复苏病人留下的后遗症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他人加害的机械性窒息死亡案例中,采用多种加害手段作案的不多,笔者遇到一宗受害人被案犯采用扼颈、捂口鼻、勒颈的手段致死的案件,其损伤特点与单一加害手段致死有所不同,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法律与生活》2009,(4):61-61
俄罗斯一名男子因用手机充电线勒死患病妻子,日前被判处有期徒刑8年。此案发生在去年9月1日,科斯特列伊科用手机充电线勒死了患肝硬化的妻子。俄罗斯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列宁区法院今年1月21日对此案作出判决,认为科斯特列伊科出于怜悯而杀死妻子的说法不足以减轻其罪责。  相似文献   

18.
刘华 《检察风云》2015,(1):82-83
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一生写了60多部科幻小说,其中许多在当时看来匪夷所思的情节和事物,后来都幻想成真了,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他在一部名为《征复者罗比尔》著作中就提到了当时上海的徐家汇天文台。  相似文献   

19.
鄢烈山 《检察风云》2002,(22):56-57
最近,有篇出自7月17日《检察日报》的案例新闻颇引人关注。说的是安徽太和县某中学学生郭强(化名),偕另一学生李振强绑架同班同学、镇委书记之子李某,勒死李某并焚尸灭迹后,多次持被害人手机与其家人联系,索要“赎金”100万元。 报道引人注目的并非这两个未成年人作案时先杀人后诈财的凶残胜过通常  相似文献   

20.
腐败致颅骨骨缝分离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在法医检案中,由于腐败而致的颅骨骨缝分离极为少见。本文作者遇到1例,现报道如下。1案例资料简要案情2001年6月某日下午,在某垃圾场发现1具女童尸体,赤裸,手脚反捆,颈部勒有白色尼龙带,呈俯卧位于垃圾中。经调查:该女童(12岁)被本地一拾荒者收养,常露宿街头,案发2d前失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