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一、全面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和深刻内涵,牢固树立司法公正理念 (一)司法公正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悬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曼魂。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法律监督等法治领域的基本指导思想。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五个方面相辅相成,完整准确地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基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依据社会主义制度及原则形成的,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重要组成部份就包括司法公正、司法效率、司法独立、司法中立、司法公开程序正义等人类文明演化过程中所推崇的普适性价值同法公正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要全面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本质要求和深刻内涵,并坚持把司法公正理念贯彻到司法实践中。  相似文献   

2.
一、处理好检察工作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主要职责是维护司法的公正、公平和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为大局服务是检察机关的头等大事、政治任务。因此,在执法过程中,必须用邓小平“三个有利于”和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人民法院通过深化司法改革,在践行司法服务、落实司法公开、推进司法民主、强化监督制约、创新审判管理、加强司法保障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有力地促进了人民法院执法办案及其他各项工作的健康发展.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继续深化司法改革,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以法治的思维方式,进行更加理性的分析和研究,推动改革达到预期目的和效果. 一 对几个问题的理解 (一)司法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 司法体制改革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强的政治性、政策性和法律性.司法体制改革的过程就是全社会法治化的过程,法治中国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也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对法治建设的认同,也是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推动司法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在全社会形成共识,最重要的是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这是司法体制改革的核心和重要内容.司法机关是党领导下的重要国家机关,人民司法是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就是在维护党的权威,提升党的执政水平和威信.因此,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坚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不断提升全社会对树立法律权威和建设法治国家的统一认识,形成高度共识,这样才能使司法体制改革沿着正确的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4.
通过培训,我深深地体会到,新时期人民法院的工作必须坚持“五个”有机统一,才能实现司法工作的科学发展:一是坚持政治性与法治性的有机统一。牢固树立“三个至上”的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工作主题,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司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相关概念的辨析,通过探讨这一提法的本意,引用者的目的以及受束的理解,笔者将“法律效果”界定为法律本身对法律行为合法性的评判,将“社会效果”界定为社会各阶层从其自身利益出发对法律及其实施的合理性评判,认为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的载体不应该只是法院的司法行为,而包括普遍的法律行为。法律行为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是法治社会、和谐社会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的实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整个社会走向真正法治,趋向和谐的漫长过程,不是某一个机构在短时间内能够实现的。因此,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是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乃至每个公民的共同任务。法院将其作为自身独自完成的目标是其角色定位的失误。  相似文献   

6.
法律规范的局限、法律职业思维与大众思维之间的差异以及法律的角色限制皆有可能导致司法审判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不统一。为了维护司法的权威与公信力、巩固已有的法治建设成果、加速我国法治化进程,有必要通过应用法律方法、调解、明确立案范围以及增强司法裁判文书的说理性等途径,统一两种效果,在严格适用法律的前提下满足大众对司法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检察机关肩负着维护执法司法公正、优化法治营商环境的重要职责。检察机关服务保障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须在司法办案中充分考虑民营经济的特点,坚持法治思维和历史眼光,努力实现办案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有机统一。审查办案重在阅卷,办理涉民营企业案件阅卷可围绕“慎、联、平、治”四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8.
坚持党的领导是贯穿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一条主线。正确处理党的领导与依法独立办案的关系,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司法理论与实践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具有坚实的历史基础、法理基础和宪法依据。党的领导是依法独立办案的根本保障,坚持依法独立办案本身就是体现党的领导。正确把握党的领导与依法独立办案的关系,必须首先弄清楚党的领导是指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地方党委对司法工作的领导主要是管方向、管政策、管原则、管干部。各级司法机关党组织必须确保党的领导在司法机关内部得到贯彻落实,依规依法管人管事管案,发挥整体性的引领、管理、监督、保障作用,确保法律统一正确实施。  相似文献   

9.
怎样才能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是检察机关在新时期新形势下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认为应当在厘清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关系的基础上,正视检察机关实现“两个效果相统一”存在的问题,从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服务大局的意识出发,认真贯彻执行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改革完善办案和考核评价机制,通过检察人员自身司法能动性的提高,实现两个效果相统一。  相似文献   

10.
确立体现科学发展要求和司法规律的检察执法思想,是坚持检察工作职能定位、实现检察价值功能和职责使命的迫切要求,其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公正执法、维护人权、保障发展、程序正当、政策指导等五个方面,是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检察执法中的具体化,是检察执法中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1.
12.
申文宽 《法学杂志》2013,34(4):129-134
撤回起诉的法律效力关系到刑事诉讼基本理念的贯彻落实,效力特征呈现出阶段性,而传统理论却倾向于关注一事不再理,普遍疏于对撤回起诉所产生法律效力的整体性评价。从诉讼程序的运行轨迹来看,撤回起诉的申请正式提交后,检察机关与法院的行为皆应受该申请的拘束;法院做出准予撤回起诉的裁定并宣告后,庭审程序中止,被告人可对该裁定提起上诉;裁定生效后,审理程序终止,检察机关应当做出不起诉决定或者退回公安机关重新侦查;重新侦查时应当确保强制措施的正当适用,发现新事实或新证据的,检察机关可再行起诉。  相似文献   

13.
专利阻滞的负效应及其法律规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阳东辉 《知识产权》2008,18(4):79-83
专利阻滞具有巨大的负面效应,而我国现行的专利强制许可制度并不能有效防止专利阻滞的弊端.因此,应参照国外的先进立法例,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专利阻滞问题:一是建立专利集中许可制度;二是采用下降型专利使用费计算规则;三是完善专利强制实施许可制度.  相似文献   

14.
陈进 《法学论坛》2013,(1):144-153
意向书在我国交易实践运用广泛,但其法律效力并不确定,理论上也并无深入研究。国外学者多从案例分析入手研究意向书的效力,取得一定成果,值得借鉴。根据意向书的内容和当事人的意思,实践中经常使用的意向书包括完全有约束力、部分内容有约束力和完全没有约束力三种类型。意向书完全有约束力的条件是内容具体确定和当事人有受约束的意思;意向书包含的程序性条款通常有约束力;内容不确定或(和)没有受约束的意思,或者包含排除约束力的条款时,意向书没有约束力。  相似文献   

15.
建筑工程招标投标的法律约束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宋宗宇 《现代法学》2000,22(2):104-107
建设工程招标投标作为一种竞争性缔约方式,具体包括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开标、评标、定标和签订合同诸程序。法律规定和交易习惯对各个招标投标缔约程序均有特殊要求。只有符合法律要求的缔约行为才受法律保护,也只有受法律保护的缔约行为才会产生预期的法律约束力,才能达到维护公共利益、保证平等竞争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杨遂全 《中国司法》2009,(10):67-70
一、道义合同的范畴及其公证的法律意义 道义合同,在笔者看来,是指双方或多方以规范某种道德义务行为为目的,约束当事人相关行为的协议。它既包括以此为目的,单纯约束当事人人身活动的协议;也包括以此目的,同时约束当事人财产和经济活动的协议。并且,笔者这里所说的道德义务,既包括一般的、纯粹的道德义务,也包括已上升到法律义务上的道德义务。  相似文献   

17.
李军 《政法论丛》2004,32(6):13-16
法律行为的效力依据一直就是法律行为理论中较有争议的话题。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意思说、信赖说、折衷说、规范说等观点 ,这些观点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法律行为的效力依据 ,但也有明显的不足之处。法律行为的效力依据是意思与法律规范的结合 ,行为主体按照自己的意思 ,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法律关于法律行为的成立和生效要件 ,从而使之产生法律行为的效力  相似文献   

18.
黄全 《政法学刊》2010,27(3):90-96
行政行为的效力包括形式效力与实质效力,两者构成了行政行为的效力体系。严重且明显瑕疵行政行为不具有形式效力的理论与制度混淆了形式效力与实质效力发生的基础。形式效力是基于行政行为的形式而具有的效力,与行政行为内容中的瑕疵无关,瑕疵行政行为都应具有形式效力。实质效力是基于行政行为内容的实质正当而具有的效力,不同的瑕疵将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行政行为的实质效力并导致该行为被撤销、确认无效与治愈的法律后果。  相似文献   

19.
徐海燕 《法学论坛》2008,23(2):84-91
物业规约是业主共同体的自治规则,但与合同有着严格区别.规约的实质是对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确认与巩固.规约对全体业主包括房屋受让人、物业服务企业具有约束力,但不当然拘束承租人.规约原则上自其被业主大会通过之日起生效,临时规约就买受人而言自其书面承诺之时起生效.规约具有可诉性,共益诉讼和自益诉讼应予鼓励.应建立瑕疵规约的司法救济机制,包括规约无效确认之诉和规约撤销之诉.  相似文献   

20.
文章首先从比较法的视角探讨了非债清偿的立法例 ,然后从物权变动模式出发着重论述了非债清偿的法律构成与法律效果以及非债清偿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的排除。指出非债清偿法律效果的构造直接决定于物权变动模式的选择 ,并由此影响非债清偿与不当得利在民法典中的形式架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