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检察机关办理司法救助案件,对于常见多发的案件类型,可以进行大数据建模,通过与相关单位协作配合,进行数据收集、数据碰撞和对比,全面筛查类案救助线索。在拓展刑事类救助案源的同时,可以依规开展民事类救助,有效解决救助案件线索渠道来源单一、救助工作开展不及时等问题。发现社会救助线索的,应当与相关职能部门协作开展多元化帮扶;发现法律监督线索的,应当同步依法履职;发现社会治理问题的,应当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完善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2.
开展司法救助工作是检察机关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实践,是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传递司法温度的重要举措。对于司法救助线索发现难、救助渠道单一、救助力度欠缺、救助标准不一、监督治理不足等问题,以业务应用为主导,以“务实管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构建智慧救助平台,打破数据壁垒,实现信息共享,分类集成重点群体执法司法数据,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总结提炼规则,实现救助线索由人工摸排向智能筛查转变,案件受理由个案申请向类案推送转变。基于大数据研判,积极推动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双向衔接,推进大数据法律监督工作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3.
司法救助作为国家改善民生、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中存在着因信息衔接不畅通、救助线索发现难、救助标准不统一、部门协同不及时等导致救助实效不到位等问题。检察机关应树立大数据思维,加强大数据运用,通过加强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沟通协调,建立区域困难群体信息数据池,依托司法救助服务乡村振兴实体化工作平台构建大数据模型。通过大数据赋能司法救助工作,检察机关能够快速锁定救助对象,精准测算救助金额,同步开展社会救助、分类帮扶,更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4.
数字化时代,“数据”正在深刻改变着新时代的检察工作。本次发布的大数据赋能类案司法救助典型案例,聚焦当前检察机关司法救助工作中存在的因信息衔接不畅通、救助标准不统一、部门协同不及时导致救助实效不到位等问题,打破数据壁垒,积极探索构建司法救助大数据模型,充分展现了大数据在推动新时代司法救助工作高质效发展、促进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各级控申部门要树立大数据思维,主动跟上、适应数字化时代大势,构建控申“数字检察”工作模式,推动控申检察业务与数字检察深度融合,以“数字革命”驱动新时代控申工作整体提质增效、创新发展,实现更高水平的能动履职。  相似文献   

5.
司法实践中,由于存在案件来源渠道不畅,案件线索的发现途径不宽,举报线索成案率低,案件线索的管理权与办案权未完全分离等诸多问题,制约着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的充分正确履行。为加大查办职务犯罪的力度,保障反腐败斗争的顺利进行,必须通过拓宽案件线索的发现途径,规范案件线索的管理流程,建立案件线索等级评估机制,设立案件线索管理库等措施,改革完善案件线索的发现和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6.
对于因故意伤害、交通肇事等造成人身伤害,且通过诉讼途径无法获得有效赔偿导致生活困难的被害人,检察机关应当能动开展司法救助工作,以数字赋能推动司法救助提质增效。要注重推进司法办案、社会救助等数据的归集共享、梳理应用,通过数字建模实现智能分析匹配,有效挖掘司法救助线索。既实时同步开展检察环节司法救助,又积极拓展审判执行环节的司法救助,同时加强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的联动互动,并借助政法网格员队伍提升困难群众核查质效,有效构建多元联动的救助工作格局。  相似文献   

7.
做好涉检信访的预防和化解工作,是检察机关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职责。当前,按照中央要求,在预防和化解涉检信访工作中,要综合运用救助救济、教育疏导、依法处理相结合的综合手段,实现办案工作法律效果、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统一。在司法实践中,通过尝试开展被害人救助工作,对预防和化解因被害人经济困难而引起的涉检信访问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检察机关依职权主动监督的民事案件主要有裁判结果监督、审判人员违法行为监督和执行监督三种,其中审判人员违法行为监督案件和执行监督案件依职权发现比例高,但监督事由以浅层次、程序类问题为主,且存在对个案监督与类案监督标准把握不准等问题。对此,应加强上级检察机关对下业务指导,严格执行检察机关依职权监督的相关规定,明确个案监督和类案监督的标准及其关系,完善通过大数据发现案件线索机制,协同履职,发挥检察监督合力。  相似文献   

9.
刘杰 《法制与社会》2013,(36):53-54
新刑诉法的修订对检察机关反贪部门办理案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检察机关职务犯罪线索是检察机关反贪部门查办案件的前提和基础,加之新刑诉法加大了对人权的保证力度,这就提高了反贪部门时线索成案的要求。但是基于诸多原因,造成反贪案件线索资源匮乏、线索积存严重,反贪部门办案困难。在网络极其发达的当今社会,迎来了自媒体时代,这为反贪侦查部门摸排线索提供了机遇和挑战。本文将以自媒体时代为视野,建立反贪案件线索摸排机制,旨在拓展反贪案件线索来源。  相似文献   

10.
开展国家司法救助工作是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也是司法为民的重要体现。近年来,江苏省连云港市检察机关通过推动构建"四快"工作机制、明确司法救助标准,破解司法救助实践难题;构建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融合机制,形成救助合力;规范救助资金监管、加强跟踪回访,强化司法救助效果,为优化提升检察司法救助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检察机关涉法涉诉信访总量居高不下并呈上升趋势,闹访、缠访、集体访等非正常访亦呈多发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群众的维权意识在不断提升、法律的修订赋予检察机关更多职责任务、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机制的改革和对违法上访行为打击不力等因素导致。应完善审查受理机制、案件办理机制和息诉化解机制,建立信访依法终结机制和国家司法救助制度,同时还应强化源头治理,切实预防和减少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扎实推进司法救助试点工作,对司法救助申请正式立案,并开创性地确立了“七分式”案号案由,明确了法院司法救助案件分类标准,充分发挥了司法救助试点法院的引领作用。这一做法被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案件案号案由的若干规定》采纳,并于2016年起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实施。  相似文献   

13.
在重庆域乡统筹推进及城镇化进程加快的过程中,大量新型“涉农”案件涌现,同时“涉农”案件的特殊性造成“涉农”当事人的利益难以通过申诉途径获得及时有效的保护。为解决此矛盾,检察机关应当从积极应对农村法治需求,为城乡统筹保驾护航的角度出发,以及时性、便民性、司法和谐性为特征,从适用范围、办理机构(涉农专案组)、人员(涉农联络员)、案内案外处理机制等方面构建较为系统的“涉农”民事行政申诉案件检察机制,开辟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绿色通道。  相似文献   

14.
检察机关受理的职务犯罪案件线索,主要来自群众举报,但因惧怕打击报复等原因,举报人多不署实名,匿名举报现象相当普遍。大量的匿名举报,给检察机关查案带来极大不便,检察机关无法通过找举报人核实案件细节而使不少案件线索不能成案。   在我院,匿名举报数量偏多也一度是反贪侦查人员头痛的问题。但近年来情况有三大改观,一是受理的举报线索数量增多,二是署名举报所占比例增大,三是根据群众举报查案成功率提高。今年 1- 6月,我院受理群众举报贪污贿赂、侵权渎职犯罪线索 195件,其中署名举报 105件,占线索总数的 53. 8%,…  相似文献   

15.
吴晶晶 《法制与社会》2011,(13):132-133
检察机关对刑事案件承担着国家追诉职责,了解被害人被害状况,由检察机关负责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将成为检察机关围绕民生、保障人权的重要工作制度,也是检察实践的迫切要求和彰显司法人文精神的重要方面。随着我国被害人权利保护的趋势不断增强,我国各地的检察机关对刑事被害人救助都在积极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加之近年来,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为检察机关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际操作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惩治国家公务人员渎职侵权犯罪(下称:渎职犯罪)是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检察机关在反腐败斗争中承担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和司法责任。由此,在变化中求突破,在创新中求发展己是检察机关反渎部门以强化法律监督职能为本位,以提高查办反渎案件能力为立足点,是积极探索反渎案件线索集聚方法,增强反渎案件线索发现、收集、经营能力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冯向军 《天津检察》2008,(5):64-64,63
2005年,我院反渎职侵权局干警凭借职业的敏感从与朋友闲聊中发现案件线索,顺藤摸瓜,深挖细查,成功立案侦查了于某某放纵走私罪案。该案在第一届全国检察机关反渎职侵权部门百优案件评选活动中被评为优质案件,取得的成功经验将在全国检察系统推广,为我市检察机关争得了草誊.  相似文献   

18.
2021年,全国检察机关控告申诉检察部门将以案结事了人和为目标,突出抓好群众信访件件有回复“回头看”、重复信访治理、控告申诉案件公开听证、国家司法救助、律师执业权利保障、非公经济保护等重点工作,全面提升控告申诉检察工作质效。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关键期,空前变革为国家和社会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矛盾和问题。社会矛盾纠纷以诉讼、案件等形式越来越多地涌入司法领域,一部分以涉检信访形式反映,涉检信访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涉检信访形势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分析涉检信访反映的内在功能价值、出现的深层原因和涉检信访办理工作中面临的难题,应当意识到现行法律规定对解决涉检信访问题尚存在一定盲区,应该进一步探索从机制和制度设计上加以完善,进一步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和内部制约,促进涉检信访事项高质量和高效率解决;完善涉检信访听证制度,以公开促公正,促进案结事了;全面建立被害人救助制度,对生活确有困难的部分刑事案件被害人进行适当补偿,体现人文关怀,促进息诉罢访,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和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20.
不捕不诉案件被害人权利保障困境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丹 《犯罪研究》2008,(4):47-53
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推行,促使检察机关提高了不捕不诉案件的比例,对保护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具有积极意义。但令人遗憾的是,司法环节救助的空白,使刑事被害人的权利时常处于空置状态,某种程度上导致了被害人与检察机关的矛盾。因此,在保障犯罪嫌疑人合法权益的同时,不应忽视对被害人权利的保障。我国应探索建立不捕不诉案件被害人救助制度,明确救助原则、立法模式和救助主体、救助对象、救助条件等,从而完整地实现刑事诉讼对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的平衡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