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齐修文 《法制与社会》2012,(17):279-280
网络信息传播是是汇聚了多种传播手段的新型传播方式,新技术的出现使传统媒体高不可攀的传播门槛几乎降低为零,任何人、任何阶层都可借助它们来行使话语权,但是这种自由的另一面却造成把关缺失,使得网络信息传播中存在大量的虚假信息,对于这些行为,就不能单纯从表达自由的角度加以保障,任何国家,表达自由权都是一种相对的权利.滥用表达自由不在宪法和法律保护之列.面对网络虚假信息,我国应通过完善立法,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实行网站实名制,加大对虚假信息的查处打击力度,建立、健全网站内部管理制度等措施进行规制.  相似文献   

2.
网络言论自由是宪法所保障的公民言论自由的一个新的组成部分,它的价值在于交流便捷、促进信息透明化,促进自由、追求真理,深化民主,打击腐败等,但是,网络言论自由对于公民权利和政府的公共管理造成一定的冲击,对网络言论自由的管制应当遵循公共利益原则、最小限制和事后限制原则、衡平原则和明显而且紧急的危险原则。中国目前关于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还不完善,建议制定完善的法律来保障公民的网上言论自由,对现存的法律进行梳理,对于涉及到网络言论自由的规定重新进行界定,依法保障网络安全。  相似文献   

3.
言论自由是宪法赋予每一位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是民主法治社会的基石,这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但是,任何权利和自由都不是绝对的,言论自由也存在着内在的制约.本文是从公民言论自由的内涵出发,借鉴世界主要国家对言论自由的保护与限制,进而探索保障及限制言论自由的三大主要原则.最后重点突出了对官员、大学教授、明星等公众人物言论自由的严格限制,以便公民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传统的“公民有自由、媒体归国家”传播管理机制之下,“体制外”的自媒体比较能够获得民众认可,这是形成“网络大V”被视为“意见领袖”的深层根源,也是我国对新媒体行为缺乏规制并引发较多问题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刑法体系对于滥用媒体自由行为的规制具有明显不足,司法适用中对滥用媒体自由行为的入罪解释也存在不当扩张的问题,因而立法与司法两个方面均需要完善。在适当保持对媒体自由行为予以宽容的前提下,应同时加强对严重滥用媒体自由行为的处罚制裁,但不能主要依赖于刑法,而应通过加强和完善包括刑法和行政法等在内的法律体系的全面完善,当前宜将行政法的立法完善和刑法司法的审慎克制作为重点.以恰当权衡保护公民言论自由与维护网络秩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无论是事关公共安全,还是涉及他人人身权益,网络上的谣言四起最终都将危及到现实中我们共同的生活秩序,所以每个人在行使言论自由权利时都必须恪守必要的界限。与此同时,为了保护略显脆弱的网络监督氛围,尽可能拓展公民表达自由的空间,执法者又必须考虑对违法言行的打击力度,提防造成噤若寒蝉的不良效应。  相似文献   

6.
在美国向总统发出死亡威胁是否属于言论自由?如何权衡言论自由与其他法益?言论自由的边界如何界定? 言论自由≠自由言论 言论自由是一国宪法赋予公民的通过各种形式表达自己思想和观点的自由,是公民的一项重要的基本权利,是公民行使其他权利的前提和基础.1789年,法国的《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首次规定:“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  相似文献   

7.
法治焦点     
国信办:利用互联网造谣传谣是违法行为2012年4月12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网络新闻协调局局长刘正荣、工业和信息化部通信保障局副局长赵志国就整治网络谣言的有关情况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将依法严厉惩处利用互联网造谣传谣行为,依法追究造谣者的法律责任,绝不容忍利用互联网造谣传谣,损害公共利益,侵害公民合法权益,破坏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8.
公民恰当行使网络言论自由权是现代宪政精神的体现,但是当前网络言论自由权限制的缺位带来了权力滥用的严重后果.如何在保护网络言论自由和多元化的同时对网络言论中的违法现象进行有效的规制,是网络立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主张网络立法要实现全方位和明晰化,在给出互联网言论规制的原则性指引的同时,更要将网络言论自由与网络言论暴力的界限尽可能地具体化.在实体层面,网络言论自由应以不侵犯法律所保护的正当利益为边界,在形式上则应当结合网络平台的特殊性对禁止性言论作出列举式规定.如此才能为网络言论自由提供良好的法律保障,充分发挥言论自由的积极效应.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证了公民行宪的三大条件,并探讨了适合公民实施的宪法条款。要让公民实施宪法,公民必须是权利主体,且宪法权利需要公民的积极行动,而政府管制并非如此全面,以至不给宪法权利的自由行使留下任何空间。笔者认为,现行宪法符合这些条件的宪法权利主要有四类:宗教自由、言论自由、选举权和诉权。其中,宗教活动自由与言论自由属于纯粹的消极权利,公民主动行宪的空间最大。选举权和诉权的落实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治与司法体制的设计以及政府落实这些权利的诚意,公民行宪的空间相应限缩。但是无论哪种形式的公民行宪都不只是人民的单方面行动,而且也将对政府行宪产生强大的社会压力。  相似文献   

10.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检举的权利。需要提醒的是,公民在行使自己的权利的同时,也有遵守法律法规的义务,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益。有的人在上访时,采取过激方式,例如,围堵国家机关,拦截国家机关的公务车辆,  相似文献   

11.
一、新闻采访权的法律确定性现代法治社会强调的是依法而行 ,无论自然人、法人 ,其所谓的自由均应是在法律下的自由 ,法律下的自由要求的是“守法”与“在合法的时候” ,也就是说行为人的行为自由只有在“守法”或“在合法的时候”才算是真正的自由 ;同时 ,现代法治社会还强调自由与责任的平衡、权利与义务的平衡 ,任何行为人在行使自由时 ,既不能滥用权利(力)和自由 ,也不能不承担义务和责任。新闻自由是任何一个民主国家的宪法所规定的一项基本原则 ,作为新闻自由的应有之意便是新闻记者的采访报道自由 ;记者有 ,也应该有 ,对公众感兴趣…  相似文献   

12.
言论自由作为一项宪法基本权利,是一个社会极为重要的品格与价值.但言论自由并不是一项绝对化权利,而是一种可克减权利,其行使受到名誉权的限制.近年来,我国公安机关依据治安管理处罚中“诽谤”的规定,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了公民的名誉权,但与此同时, “诽谤”的滥用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公民的言论自由.究其根源,即是在对“诽谤”的认定中,言论自由是否应当被纳入考量范围.据此本文基于言论自由的视角,从法理上平衡名誉权与言论自由的需要,法律上言论自由条款的神圣地位,事实上顺应国际潮流的趋势三个层面论证了“诽谤”的认定离不开言论自由的考量.  相似文献   

13.
言论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自由,而政治言论自由则是言论自由最核心部分,各国宪法都对其加以确定和保障,我国宪法也不例外。通过与美国对政治言论自由保障的比较分析发现我国宪法对言论自由的规定过于简单、缺乏明确性,这使得我国公民的政治言论自由得不到有力保障。要切实保障公民的政治言论自由,首要的是完善宪法对政治言论自由的规定,在法律中明确公民行使言论自由的范围、种类和限度并尝试在立法中对言论进行区分。  相似文献   

14.
作为国家工作人员认定之实质标准的"公务",是一个与公权力相关且体现行为的违法与责任程度的范畴。在宪法教义学视野下,权利与权力之间是互斥关系,解释者不能把公民行使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的行为解释为犯罪,也不得将公民行使基本权利的行为界定为公权力。科研活动作为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属于和公权力无关的范畴,公民使用科研经费即使与国家财产权的保护之间存在价值冲突,也不能因科研经费姓"公"而将科研人员的科研活动解释为从事公务,进而将科研人员认定为刑法意义上的国家工作人员。  相似文献   

15.
人物点评     
《法律与生活》2013,(8):33-33
林妙可:过早进入成人世界是个问题林妙可再度置身风口浪尖。最近,这位14岁的著名童星因为一条微博,引发部分网友污言秽语攻击。随后,林妙可发微博呼吁过滤微博空气,由此迅速引起网友更大关注,争论随之上升到“言论自由”层面。鲁迅说,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这当然更不是言论自由。任何自由都应以不损害他人正当利益为底线,这就是自由的边界。网络上鱼龙混杂,成年人尚且颇多不适,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是否会成为其难以承受之重?  相似文献   

16.
<正> 剥夺政治权利是人民法院依法剥夺犯罪分子管理国家和参加政治活动权利的刑罚方法。为了正确适用这一刑罚,本文试对以下两个问题略陈管见,以就教于同仁。 (一)剥夺言论自由限于政治性的言论自由是公民重要权利之一。其特征是:(1)它是自始至终受法律制约的权利。公民受宪法赋予取得它,受刑法剥夺而丧失,行使权利时还要受法律约束,不得违反四项基本原则,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权利。  相似文献   

17.
以互联网为基础载体的网络信息传播,极大限度地维护了公民的言论自由、表达自由、知情权、监督权等的实现,但同时网络信息的匿名性、无序性、任意性的传播特点也为滥用表达自由、言论自由提供了最近场所,并因此对公共利益、国家利益和私人利益造成强烈冲击,导致多元化权益损害问题日益突出。网民在充分享有网络信息自由的同时,履行维护网络秩序、维护国家信息安全和公共秩序安全的义务,是一个行为的两方面。从法学理论的角度讲,网络信息自由与网络监管有度限制信息自由辩证统一,协调二者的平衡是信息时代各国政府面临的重大法律治理问题。  相似文献   

18.
言论自由是中国公民的一想基本权利。它影响这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法治社会建设,思想进步。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新兴群体,逐渐以众多社会事件的主角出现,其地位不容忽视。尤其是在微博网络席卷中国的时代下,新生代的大学生们通过微博体现出的言论自由观念则成为了研究的重点。其对于网络秩序的稳定,言论自由权利的正确行使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引导大学生通过微博正确行使言论自由权是大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任务。本文在前人对大学生言论自由观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对于大学生正确行使言论自由权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我国宪法制度对言论自由规定的不足及其完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言论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自由 ,各国宪法及国际公约都将其作为重要内容加以确定和保障。我国宪法同样将言论自由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加以确定。然而我国宪法对言论自由的有关规定过于简单、缺乏明确性 ,这使得我国公民的言论自由得不到有力保障。要切实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 ,首要的是完善宪法对言论自由的有关规定 ,在宪法中明确公民行使言论自由的范围、种类和言论自由的限度或采限权宪法的立法例。从宪法制度上加以完善是切实保障公民言论自由的基本举措。  相似文献   

20.
自香港进入过渡期,掀起讨论自由的热潮。根据普通法,任何不为法律禁止的行为均属合法,故讨论自由的时候,必须研究法律对自由的限制。自由的内涵广泛,由于篇幅所限,这里仅谈新闻自由问题。言论自由的法律限制原则上,每人都有言论自由,但是,言论自由并非绝对,对他人不得诽谤,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限制。何谓诽谤?凡以言语、文字、姿势或任何事物使他人的人格受损,就构成诽谤行为。什么言语、文字等有诽谤性呢?界说难定。在香港审判中由法庭决定,事实上有没有诽谤性由陪审团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